○ 文 / 鄭維棕[1]

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人生而有欲求『知道』之天性」(All men by nature desire to know.)[2]。求知好問,原本就是人的天性。特別在這個資訊與網路爆炸的時代,如何得到訊息和獲得知識,更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獲缺得一環。

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在他的著作《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 of man)[3]一書中,就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即「傳媒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麥氏在六O年代就有先見之明,即預言傳播媒體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後,人類必然面臨革命性的改變,而在一個高度科技進步的社會,媒體往往成為掌握權力的來源,因為,「誰掌握了資訊,誰就掌握了訊息,誰掌握訊息,就能對社會與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勁報基隆和-1  

地方媒體在報導地方事務時,具備非常重要的公共角色。(照片為勁報2000年11月13日報導汐止象神淹水專題)

「傳媒即訊息」,如果再更嚴肅一點講,甚至可以說,「傳媒即是權力」。媒體在社會擔負的角色與影響力,超乎人的想像。特別是長期從事地方文史與社區營造的工作,更深切的感受到傳媒在社區與人際上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然而,從事地方文史工作及社區經營,所面臨的困難,不僅在於地方資源的困窘與攢集資料歷史的苦勞,另外一個就是在於如何將辛苦蒐集與撰寫的資料,轉為文化書寫工程後,若進一步想將這些資料活化或融入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因為訊息的傳播之通道,因為欠缺有效及主動的管道,因此,導致辛苦勞作與耕耘所得的果實,難以落實在生活中。這個現象,有時,會讓從事地方文史工作或社區經營者,有種「狗吠火車」的遺憾與無力感。[4]

作為公共政策的一環,「公用頻道」到底可以在地方擔任什麼樣的角色?能提供給地方、社區或文史工作者怎樣的一個「功能」?關於這項看法,個人覺得可以從幾個角度思考:

一、作為協力之整合角色之公部門

「公用頻道」之推廣應用,台北市已經有很好的推廣經驗。作為第一個推動公用頻道的地區,台北市在推動「公用頻道」的經驗中,面臨了經費人力與公用頻道使用不足的窘境。[5]資源與條件相對匱乏的新北市,同樣再導入這樣的公共頻道時,其吃力與推廣之困難度,當然也比台北市相對的高。

尤其新北市的幅員遼闊,區域的特色也比台北市明顯許多,新北市從靠海的瑞芳、金山、萬里、淡水與三芝,到靠山的平溪、石碇、汐止、烏來等,到較具都會平原且與台北市相連的板橋、雙和、三重、新莊等,都顯示新北市的人文特色,在區域的發展上,落差極大。另外,在人口分布與資源之限制,其差距之大,也並非台北市所可比擬。

因此,公用頻道的整合與應用推廣,顯然公部門的角色,遠遠比台北市的角色吃重。特別在資源特別匱乏的山海區域,新北市政府如何有效推廣在地人使用這個頻道,如何結合地方的特色或活動,推廣應用公用頻道,顯然公部門的「協力之整合角色」,尤其重要。

二、多主動邀請在地社區等之參與

「有線電視」又稱為「社區媒體」,是一種「小而美」的小眾媒體。而這樣的小規模傳播,在型態設計是發放訊息的縮小版,限制受眾的人群,在內容上,舉凡消息報導,事務評論、意見反應或娛樂性體材,都緊扣住閱聽人的興趣,並帶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反應特定類型的生活型式,主要以一地域內居民的生活圈為中心。而利用有線電視之「媒體接近使用權」,使其在地方帶動地方性文化、教育、藝術等社區事務之影響,並對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6]

然而,這樣的概念與用意,在執行上卻是有其限制的。根據一份研究調查顯示,針對「媒體接近使用權」的認知,一般閱聽人大眾對其意涵根本無法深入有效了解,甚至大多數人毫無概念甚至從未行使過。即使公益團體本身雖了解媒體接近使用權的意義,但如何有效行使「媒體接近使用權」,卻也是缺乏了解。[7]

一般地方民眾對於公用頻道的瞭解非常有限,就算頻道業者提供免費申請的服務,往往知道者少,大部分的人對於「公用頻道」這樣的觀念,大部分的人還是停留在特殊人或頻道業者才能使用的觀念。另外,因為媒體是一項特殊的產業,特別是要將影片制作成完整的、可觀賞的影片,並且符合頻道業者的使用規範,往往也並非一般人有辦法使用。因此,近用頻道如果要能深入一般社區或地方,除了公部門強力的推廣外,另外,在外部資源上,也必須有適當的管道,讓想使用近用頻道的地方人士,有學習或測試的管道。

因此,公部門如何結合在地社區或地方人才,一起為公用頻道的推廣效力,也是公用頻道使用如何達到普遍的關鍵因素。因此,這方面個人建議新北市政府可以邀請地方公益團體、文史工作者及社區一起參與,透過舉辦活動或研習會的方式,讓更多的民眾參與,讓近用頻道的使用更普遍的在地方發揮效用。

publicchanel2012-6-25  

而根據一項研究顯示,公部門結合最接近人民生活的社區類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可以為城市找到創新機會。同時,參與過程將對社區居民服務品質發生積極的影響。[8] 特別當政府面臨財政困窘與民眾需求高漲的雙重困境,政府透過主動邀請公私協力之合作,對於政府與地方都是雙贏策略。[9]因此,推動公用頻道使用,絕不能漏掉主動邀請在地社區與地方文史工作者之參與,否則在推動力道上將顯得薄弱。

三、志工就是願景,組織志工團之必須

從2001年立法院正式通過《志願服務法》後,「志工」服務已經有一個正式的規範,透過政府給予一定的優遇,志工服務已經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服務項目。所謂「志工就是願景」,一個進步的社會,就是一個服務的社會,而這個服務的社會,除了一般營利衍生的服務性質外,其它就是由志工團體在這個社會滾動的龐大服務體系,這是社會進步重要的原動力之一。

根據研究,老人所持有的資源愈高者,參與志願服務的傾向愈高。換言之,個人意願愈高、所擁有的能力愈強、可接觸的志願服務機會愈多者,志願服務參與機率愈高。[10]社區往往是資源的集中區,而隨著臺灣老人化越來越嚴重,從職場提早退休下來的人也越多,這些人住在社區,往往是社會志工服務的重大來源。尤其許多高知識份子、甚至在職場的高階管理人士,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提早退休下來,他們擁有專業的技能,穩定的退休經濟來源,這些人,年紀雖然相對於一般上班族,好像比較年長,然而,卻是資源更為豐富的一群。因此,如果能夠吸收到這些在社區中資源較為強大的社區人士,成為志工的來源,對於推廣公用頻道進入到家庭、社會,其影響力將會在地方逐步的發酵,真正達到政府推廣公用頻道深入到地方與家庭的目的。

因此,透過志工團的訓練,在地方成為一個發聲的管道,甚至成為一個互享的平台,相信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新北市,推展公用頻道的應用,實際上比較可能在這個幅原廣大的地區產生影響力,也讓公部門提供地方更好的媒體服務。如果透過這個服務,間接成為滾動地方社區文化人際引動的力量,相信不僅公用頻道可以產生服務的效益,更可能牽動地方社區創新的力量!(2012年6月22日受邀參加新北市政府指導,世新大學舉辦之《公用頻道近用推廣論壇》研討會之與談人)

---------------------------------------------------------------------------------------


[1] 鄭維棕,現為地方文史工作者,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生。

[2] Aristotle,a revised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W. D. Ross:Aristotle's Metaphysic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24),P689。

[3] 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2006)。

[4] 鄭維棕:〈從「文化書寫」到「文化創意產業」---以卓蘭文化創意產業GRANGE為例〉,本文即將刊載於聯合大學所主辦的《聯合大學通識與在地產業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6月。

[5] 張春炎:〈台北市公用頻道協會的借鏡與建議〉,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477,搜索時間:2012,06,20。

[6] 羅忻如:《台中縣有線電視「媒體接近使用權」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 同上。

[8] 林靜宜:《社區類非營利組織社會參與對居民服務品質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社區為例》(台中: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11)。

[9] 林鼎棋:《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社區營造為例》(台中: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9)。

[10] 呂朝賢、鄭清霞:〈中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影響因素分析〉,臺大社工學刊第十二期(2005年12月),P29。

鄭維棕

⊙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生
⊙《鄭維棕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投入社區營造二十載
⊙《汐止文化網》創辦人
⊙農委會「農村再生顧問師」
⊙《自由時報》記者
⊙《商業週刊》資深記者
⊙《OPEN週刊》資深撰述
⊙《今富族網》(http://investtw.net)副總編輯兼技術與藝術總監

⊙鄭維棕:1993年9月。《梅洛-龐帝的美學》,遠流出版公司出版。本書被遠流出版公司統列為高宣揚教授主編的「人文科學叢書」系列出版書籍之一。

⊙鄭維棕:1989年9月。《中國哲學與懷德海》(論文集),東大圖書公司發行。東海哲學研究所程石泉教授主編。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夢想基金會將在8月12日,舉辦「法國藝術家作品聯展:沒有失去,一切都在轉變」活動。此次作品聯展將為期一個月,8月12日下午三點將有開幕酒會,非常歡迎汐止鄉親蒞臨。

開幕酒會:2015/08/12(三) PM 3:00

展覽日期:2015/08/12(三) 至 2015/09/12 (六) 

展覽地址:新北市汐止區湖前街38號(夢想藝術村NO.5)

主辦單位: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夢想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20150812_poster邀請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石城 

▲李石城的《鹿窟風雲》見證了汐止在白色恐怖時代的殘酷與悲哀

►►閱讀汐止文化網


 

文 / 廖學廣(前汐止鎮長、立法委員)

四分尾山是汐止的第三高峰,海拔641公尺,山雖不高,卻有個三角點,視野非常開闊,風景秀麗,基隆港,大台北都會區,北台灣映入眼簾。距山頂350公尺高的赫若山莊是"台灣第一才子"作家呂赫若棲身指導中共在台灣的武裝基地「台灣人民武裝保衛隊」的根據地。當時李石城負責聯絡並提供柴、米、油、鹽等日常所需的補給工作,後來呂赫若被毒蛇龜殼花咬死,李石城姊夫蘇金英(鹿窟事件受難者,判刑8年)是親手埋葬他於石碇景美村溪邊的人員之一。"牛車"是呂的作品之一,今天呂赫若的葬身地已荒蕪不堪,無人問津,一代才子已幾乎被遺忘掉了!

1952年冬,蔣介石派2萬6000人的軍隊(這個數目是我在擔任汐止鎮長時親自向當時的司令谷正文求證的)包圍四分尾山,就像當年大陸圍剿江西井崗山一樣。所以說四分尾山是台灣的井崗山,當無異議。

據我所知,在汐止有兩個人過目不忘,一個是忠順廟供俸的保儀大夫,唐朝安史之亂,死守睢陽,保護唐室半壁江山免遭叛軍染指的張巡。一個是鹿窟事件被國民黨酷吏虐待得死去活來的李石城。

 01鹿窟聖安宮  

 李石城是經歷鹿窟事件的災難的當事人(鄭維棕 / 攝影).....點選看鹿窟事件始末

死守善道是一件很難的事,尤其落在國民黨鷹犬爪牙的手裡,李石城以驚人的記憶力及筆力,將受難的細節點點滴滴形諸文字,字裡行間滴滴血淚,而每次當生命走到盡頭之際,母愛的呼喚聲總是又把李石城從死亡的幽谷中拉回,真是奇蹟。

我嘗試體悟他的奇人奇事,其中以他勇敢公開主張"台灣要獨立,必須打敗中國"的透徹見解,最能凸顯台灣碩果僅存的民主革命老戰士的堅毅。

這讓我回想起一件往事,以便與李石城的鋼鐵意志做個對照凸顯。1986年孔子誕辰紀念日台灣反對黨DPP成立,是年底組"民進黨外交訪問團"赴美、日從事外交以壯大聲勢,成員以第一屆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及中央評議委員會的成員為限。筆者忝為第一屆中央評議委員,也報名參加,我是團員中年紀最輕(33歲),所以做很多團務打雜的事。行程緊湊,其中訪問美國民主黨總部(水門事件尼克森總統為此下台的水門大樓)的座談會是重頭戲,當天美國卡特總統的副總統孟岱爾出面歡迎,大家一一與他握手並一一與他拍照留念,當時美國共和黨雷根總統當政,在保守派高華德參議員領軍下,與台灣國民黨非常麻吉,當時台灣南北高速公路奔馳的灰狗巴士每部以當時的天價800萬賣台,就是高華德關說的傑作。

edit2_r2_c1  

廖學廣首創鎮長稅,在汐止實行「文化立鎮」,在任內對於地方文化的推廣不疑餘力,對汐止的文化推廣,具有重大的貢獻。這是他過去參選的文宣之一。(鄭維棕/翻攝)

那一場座談會大家暢談台灣民主化,舉凡解除戒嚴,解除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議題,但很納悶地大家都不觸及台獨黨綱的敏感話題。那時我正在申請赴美留學,乃沉不住氣用英文說"今天在此也要探討台灣獨立的可能性……"言猶未畢,團長之一的康寧祥當場用台語以責備的口吻說"學廣啊,你在說什?"在那當下眾團員也沒有半個成員聲援我的發言,民主黨座談會的主持人見場面尷尬,乃說"那我們今天就不談這個題目吧。"

石階  

文化是需要用心的,會展現在細微的生活上。推動文化,廖學廣割草班、鋪路班、油漆班等,在汐止大街小巷不斷的忙碌。這幅畫是廖學廣所畫鋪路班在山間鋪步道石階的畫作。(廖學廣/畫,鄭維棕/翻攝)

法國大革命中拿破崙征服德意志,普法戰爭中德國在巴黎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德法兩國逐漸變成世仇,釀成兩次的世界大戰浩劫,殺人無數之後世仇才化解。

美國懲前毖後,小心操控台灣,不願為了台灣而變成中國的世仇。如今在漢賊不兩立,國土不偏安的大勢底下,台灣的處境日益艱困,楚楚可憐。

美國在吸取地球利益的道路上有兩條最重要的看門狗,一是以色列,一是台灣。美國是個新教徒國家,自認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的人民是上帝的選民,一是美國,一是以色列。因此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猶太人在美國扶持下,在阿拉伯世界中建立以色列,並作為美國在中東利益的看門狗,代價是美國每年編列100億美元的國家預算,送給以色列作為報償,直到今天,美國國會議員在審查預算時沒有一個人敢說"NO"的。

反觀台灣,自韓戰之後,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看門狗,美國用台灣來牽制中國,但台灣這隻看門狗的狗骨頭(坦克、大砲、飛機、軍艦、雷達)卻要台灣自己花大錢向美國採購,甚至要選台灣總統的人,不分藍綠,都一定要去美國作報告,這跟五代兒皇帝石敬塘沒什麼差別,美國大小眼,拿台灣與以色列比一比,待遇真的差很大。

回想台灣剛成立的反對黨的第一屆中央委員,都是台灣一時的俊彥,在美國華盛頓民主殿堂的表現卻是如此,視之李石城真的差別很大。而國民黨貪腐成性的原罪,早就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了,但至今仍有很多台灣人與大陸客對他存有一絲絲的幻想,這都犯了認識不清,難以矯正的歷史性錯誤。

廖學廣在鹿窟事件的基地上,辛勤的養著蝴蝶。

當今台灣江河日下,由"台灣錢淹腳目"轉化成"台灣債務淹腳目"台灣島民把大好江山託付給"具有台灣特色的金光黨"手中,這種亂國風俗正無可避免的趨向時日害喪,我與汝皆亡的下場。

台灣人無法自拔,人心剝離,恰巧提供了驅動歷史鉅輪轉動的潤滑劑,歷經磨難的李石城果敢的在回憶錄公開堅持"一國兩制",不愧"鹿窟雄風",在迷亂不堪,功利是競的台灣島上,真是空谷足音,發人深省啊!

個人碰到李石城,常常稱呼他為"我可愛的共匪",吾道一以貫之,能貫徹始終,在台灣幾人能夠?思之,思之,豈不可愛乎!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攝影 / 鄭維棕

《淡水廳志》中著名清朝詩人林逢源描述「淡北八景」秀麗的景觀時,對於著名的「峰峙灘音」的勝景,他以詩寫道:

清音遙度碧灘頭,古調冷冷片石流;
椰竹悄彈孤月曉,管絃幕咽雨峰秋;
有靈湘水仙妃曲,無羌魚山客子愁;
此地不堪聞梵貝,離懷容易滿歸舟。
  
 汐止舊名水返腳,這是因為早期基隆河深可泛舟,而隨著海水的漲退,基隆河也跟著海水漲退,其終點恰好至汐止,因此,《淡水廳志》稱水返腳名稱由來時說道「水返腳,謂漲潮至此也。」另一方面,境域內昔日為平埔族峰仔峙社所在地,因此,早期也曾被稱為峰峙。海水的漲退拍打基隆河兩岸,與灘岸形成灘音,在早期的汐止構成天然景觀,因此詩人描述歸客騷人至此,聽聞梵音與灘音及夾雜的椰竹風雨聲,不免心中淒然。基隆河不但是汐止人早期的天然交通要道,更是人文的的表徵。甚至可以說,基隆河是汐止的「生命之河」。

1987年琳恩颱風汐止淹水  

1987年琳恩颱風汐止忠孝東路淹水情況(黃明威 / 提供)

  汐止位居台北與基隆之間,早年因為基隆河流貫其中,帶來交通的便利,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小城,在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已經形成街肆。其後,縱貫鐵路及公路的開通,成為基隆與台北交通樞紐,商務鼎盛,境域內盛產煤礦與茶葉,因而興起不少大家族,如周家花園、蘇大少、建順茶行等。

 與河爭地,河道變大樓

 根據老一代汐止耆老表示,早期的基隆河河道又深又廣,是汐止對外運輸的重要交通要道。具有百年歷史的建順茶行負責人黃榮昌就表示,他們經營的茶行除了供應中南部的茶商外,也外銷到國外,而茶葉的運送,早期就是以老街中正路基隆河岸牛稠頭做為貨物轉運站,沿著基隆河把茶葉送到台北市。而老街上耆老也表示,大正九年(一九二0年)汐止第一任街長陳定國尚未在水源路攔壩做水庫時,幾乎汐止人的引用水就是基隆河。

  現在蓋了幾千戶住宅的台灣煉鐵大塊土地,在日據時期,原本為台灣重工業所在,這塊地原本也是「基隆河的河道」,後來因為被廢鐵渣及廢土不斷傾倒,最後變成一塊新生地,在台灣煉鐵搬到金山後,由國泰建設取得,並轉賣多個建設公司,在過去幾年蓋了幾千戶成為汐止最大的社區。沿著基隆河往下,在水尾灣附近的宏國千戶大鎮,到社后基隆河沿岸附近,以往也是基隆河洪水的淹水區。

  二十年前,政府大力興建六年國建,國家編列大筆預算大肆進行各項公共工程,其中,六年國建中與汐止有關的工程,總金額就接近七千億元,這些公共工程包括:國道中山高速公路汐止至五股段的高架拓寬工程(282億元)、北部第二高速公路計畫(1282億元)、北二高後續建設工程(4385億元)、國道北宜高速公路(601億元)等。其餘如台五路汐止段貨櫃車專用道(5億元)、台五路南港至基隆拓寬工程(四十九億元)、台北市東西快速道路(125億元),捷運延伸至汐止、高速鐵路等,這些公共工程在近十年內,給汐止帶來發展的遠景。而多年前新台五路通車後,使汐止對外交通更為便利後,幾乎在台灣具有份量的著名財團,都湧進這塊面積僅有七十二平方公里的小城鎮,從山上到農地,再從平地到基隆河兩岸被墊高的河地,雨後春筍般的高樓大廈一棟接著一棟擎天而起。根據一家在地的仲介公司統計,近十年來,汐止光是預售屋的總數就高達10萬多戶,總銷售金額也超過6千億元以上。大量人口移入,再加上與河爭地,基隆河原本的景觀,逐漸褪去,洩洪平原也變成「高樓大廈」高密度住宅區。

  2001年九月,超級怪颱納莉十七日重創汐止,造成比前年象神颱風還要嚴重的災害,淹水的高度再創新高,淹水的面積則接近二百五十公頃,比前年象神淹水的二百二十七公頃還要嚴重。除了汐止淹水再次創紀錄外,防洪做得相當嚴密的台北市,也首次受到洪水的入侵,受災嚴重程度,比七十六年的琳恩颱風還要慘重,造價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捷運,完全浸在水中,而地鐵也一片汪洋,忠孝東路、仁愛路、南京東路、仁愛路也難脫洪水危害,甚至總統府也淹水,受災程度遠超過汐止。基隆河淹水,已不再只是汐止人的夢魘。

 超限開發,土地負荷過重

 根據海洋大學海工系教授李光敦透過衛星遙測影像研究顯示,汐止地區這十年來土地開發相當嚴重。研究中應用十年前衛星遙測影像(民國77年2月5日)與近年之衛星遙測影像(民國87年7月16日),經由遙測照片觀察可知,汐止地區人為開發(包括裸露地、建物與道路、草地與農地等非林地部分)大多沿基隆河兩岸,而部分人為開發則由基隆河兩側向山區(野溪沿線)擴張。

  根據資料,這十年的開發情形,社后橋以上基隆河流域(279 km2)之林地由原來的84%減少為74%,亦即該區域內人為開發而使土地利用改變率約為10%,這其中包含建物與道路、草地與農地,以及裸露地的增加;而建物與道路之增加率僅佔全區域面積的5%。若針對社后橋與實踐橋(五堵)間區域(76 km2)進行分析,得知該區域內的林地由原來77%減少為61%,亦即人為開發而使土地利用改變率約為16%,而建物與道路的增加率約為5平方公里,僅佔全區域面積的7%。

納莉颱風福安街口

納莉颱風隔天,新台五路與福安街口景象

  另外,根據監察院2002年三月六日所提出對台北縣政府的糾正案中,提到對於基隆河沿岸13家貨櫃場,竟然至今都沒有清楚的「鑑界」,這些佔用大量河川土地的貨櫃場,對於基隆河的宣洩,造成莫大的負擔。

  除了基隆河主要河道遭到佔用外,事實上,汐止10條主要的河川,也遭到濫墾濫建的命運,10條河川沿岸都是大型的別墅和高級建築,使得一旦颱風來臨,鬆動的沙土變成河川殺手,大量衝到基隆河,使得基隆河快速淤積,加速淹水的危機。

 野溪整治,大而無當

 除了基隆河整治面臨的困境外,汐止的十條主要野溪,這些野溪包括東山溪、茄苳溪、禮門溪、智慧溪、康誥坑溪、下寮溪、大坑溪、內溝溪、叭嗹溪及北港溪,也成為政府整治基隆河一項重要的工作。根據台北縣政府2001年四月公布的「基隆河初期治理實施計畫配合工程辦理情形」,計畫中將保長坑溪等七條河川列為整治項目,規劃R.C擋水強等工程,全長計畫8703公尺,總經費高達三億四千萬元。 在淹水最嚴重的保長坑溪(五堵)一帶,計畫使用混泥土坡面工22.22公尺,護岸加高215公尺,新設護岸112.14公尺,橋樑壓樑二座。

  然而,2001年經納莉颱風的檢驗發現,保長坑溪的整治,不但未給五堵民眾帶來好處,反而是保長坑溪沿岸的居民,在水淹進堤岸內時,大量的泥土也被帶進來,由於泥土重量大於水,使得堤岸內的住家在水退後,不但水無法消退,家中更成為泥土樂園,有些住家的泥土超過一個人高,最後不得已只好請來挖土機,將房子牆壁打破,才勉強將污泥清淨。即使已經十多年未淹水,但不並不是颱風夾帶豪雨(至少600公釐以上)來了,汐止的河川整治經過考驗通過測試,實際上是經過這十多年,汐止每次都非常幸運的未被颱風侵襲,幸運的躲過每次可能經歷的可怕考驗。也因為十多年來都沒有一個颱風真正侵襲汐止,因此,至今未淹過水。如果太志得意滿的以為汐止從此高整無憂,那這樣未免太天真了! 

納莉颱風忠孝東路巷子

 忠孝東路的巷子堆滿從住家被髒水淹壞送道路中間的的家具

   基隆河整治,原本讓政府體認野溪的整治一樣重要,但是錯誤的整治和不從根本著手的方法,讓民眾未得其利前已先蒙其害。

 河川溝渠化,景觀遭破壞

  汐止因為淹水,使得政府開始整治基隆河,而整治基隆河,又讓政府開始關注汐止的野溪整治。然而,基隆河整治,到目前為止,還停留在「圍堵」與「與河爭地」的概念,而野溪整治,則是基隆河整治概念的「延伸」,沒有真正做到「源頭整治」的概念。

  走一趟汐止主要的野溪,會發現受到整治影響,不管有沒有淹水的地方,許多河道都被「擋土牆」取代,而河道兩岸原本翠綠的景觀,取而代之變成水泥護岸,從保長坑溪(從五堵到保長坑)、北港溪(從伯爵到林肯大郡)、大坑溪(從基隆河交會處到中研院)、康誥坑溪(從宏國大鎮到白雲活動中心)、茄苳溪(從老街到華僑銀行員工訓練所),很清楚的,汐止的野溪在面臨淹水的命運中,現在又再次面臨溝渠化的危機。然而,更諷刺的是政府花了那麼多錢,苦心將每一條野溪整治成水泥護岸,但淹水的問題解決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否則,2001年僅下了八百多公釐的納莉 ,就讓汐止淹了二百五十公頃,未來如果下了九百公釐、一千公釐時,怎麼辦?溝渠化的野溪整治真能解決汐止淹水問題?

  因此,基隆河整治,還是要回歸「基本面」,也就是「源頭整治」的概念。例如,10條野溪面臨一個重要的困境,便是許多佔河川地大興土木,造成河道改變,使得河川衝擊山坡或山路引起的崩塌,野溪濫倒廢土問題,這些不花錢只要公權力徹底貫徹,就能執行的問題,卻是目前政府作的最不夠的地方。(去年納莉水源路被沖毀就是一例,保長坑溪忠孝橋沖斷也是一例)

納莉颱風

汐平路主要橋樑被沖斷,民眾沿著管線驚險過河一瞬間。

  另外,截彎取直搶走了基隆河氾濫平原500公頃土地,河水沒去處,而台北市政府又將堤防築高,河水沒去處,往上流造成水位上升使中上游淹水是「必然」現象,因此,從「源頭整治」概念來說,如何解決截彎取直造成洩洪面積萎縮,也是解決汐止、台北市不淹水的根源方法。

  如果,政府不解決這些根源問題,整治基隆河,除非在汐止築堤,使堤防的水平線高過台北市的提防,否則根本無濟於事。而整治汐止野溪,將野溪溝渠化,不但「捨本逐末」,犧牲掉的將不僅是汐止的好山好水,更犧牲掉為美麗台灣未來豎立一個整治水患重大典範的良機。

  對汐止民眾來說,要保有自己美麗的家鄉,需要「智慧」和「勇氣」,更需要「恆心」。因為汐止外來人口龐大,對「在地文化」疏離,除了與自己有關的事務外(尤其是經濟方面),要喚起民眾的認知相當困難,我們需要有智慧去喚醒更多的人瞭解「環境共同體」的概念。而河川整治,免不了碰到許多龐大的利益,「擋人財路」會引起許多的困擾。(事實上,長期關心地方文化與生態,個人過去有多次被黑道恐嚇的紀錄,也常陷入內心的掙扎),關心河川整治和土地倫理問題,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對個人又沒有「經濟效益」,一般人是不太願意投入,除非這件事是關係到個人的利益。我們需要更公平合理的土地正義,善待自己的土地,不僅是居住正義而已,更需關心我們土地的整治和規劃,給土地和自己,甚至是下一代可以比較優雅呼吸的居住環境。(本文寫於2002年5月,2015年8月7日稍做修改)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鄭維棕

如意健行隊在汐止社區大學教師隊長黃福松的辛苦經營下,目前已經成為汐止社區大學火夯的課程,報名的學員眾多,除了老面孔外,每期都有不少新增的新學員加入,每週六不管是汐止或者更遙遠的宜蘭、新竹等名勝覽區,學員都參與熱烈的加入健行隊的固定密境之旅,不僅向心力超強,更在大夥的努力下,成為目前汐止社區大學活躍且非常有特色的課程之一。

IMAG2074

黃福松老師(左二)、高明清伉儷(左三、四)、賴廷雄伉儷(右一、二)和作者(左一)一起品茗、欣賞音樂和閒話家常。

黃福松老師不僅是社大講師,他的專長特別是品茗和紫砂壺的研究,非常透徹,幾十年磨下來的功力,已經成為霸主一方了。而他的黑膠唱片,收集更超過千張,在如意茶房,不僅可以享受登山、品茗,更能享受難得的音樂之樂。

039

如意健行隊到雙溪旅遊健行 

我個人和黃老師相識幾十年了。當我還在就讀東山國小的時候,黃福松老師是汐止郵局僅有的四位郵差之一。那時候,送信要騎腳踏車,從汐止出發,當時沒有新台五路,他一路從汐止老街送到五堵、保長坑,再到汐止汐平路的東山國小。那時候,汐平路還是石頭路,坑坑洞洞,沒有柏油路。然而,年輕的黃福松老師一路上從汐止送到汐平路,不辭辛勞,把每一封信送到客戶家裡。以現在來說,這趟路如同汐止開車到台北一般,再加上幾十年前的汐止,多雨且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辛苦的過程一般人是難以想像的。

九五峰  

十年前如意健行隊的留影照片

也因為如此,直到今日,他的頭腦比起電腦還精明,說起過往的地址和人物,如數家珍。很多我們失去或忘記的人物和事情,問起他來,他幾乎能夠很精確的將人物、地址和所有的事情,詳述一次,他真是汐止的活字典,記憶深處都是汐止的人文故事,讓人很驚奇。

特別是這十多年來,成立如意健行隊後,走了每一條汐止古道,我們一起命名,一起推廣。我負責將書寫資料,建立檔案,並且做媒體推廣,讓汐止淹沒在蔓草間的一條條古道,不斷的現身在汐止人的眼前。在十多年前網路還沒有暢達前,建立了很好的資料和資源。再加上媒體和網路的推廣。原本在網路上幾乎很難找到的古道旅遊,如今,在網路上隨意搜索,都有一堆旅遊的人書寫的各種資料,不僅幫助這些古道被汐止與外地人重視,更成為行銷汐止最重要的人文歷史資源的活廣告。

也期待大家一起來參與保護汐止古道資產的行列,同時,一起為汐止逐漸散失的人文故事、資料做保存和建立的工作。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照片  黃福松     如意音樂茶館

費玉清和鄧麗君是我喜愛收藏的歌星唱片,這張1984年發行的唱片是中視連續劇主題曲“挑夫” “鄉愁” “狼煙” 也是四,五年代的回憶歌曲。

費玉清02  

費玉清01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黃榮昌‧攝影 / 鄭維棕

  茶葉、蔗糖、樟腦、煤炭、檜木、食鹽皆是台灣著名的特產品,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西元一九四五年)前,台灣大家外銷輸出全球各國的農林作物產品,對當時以農為本的工商環境,為台灣的民生經濟的經營與發展,有很大份量貢獻。這些農林產品,尤以茶葉的外銷輸出為首,論廣佈全島的耕作品域面積,從事產銷的人口比例,外銷量值的數額,悠長的出口歷史及國際久享盛譽的知名度,允可肯定名列為台灣的第一特產品。
  本人出生於專務經營茶葉百年老店的「建順茶行」,自幼秉承家人的教誨及經驗的相傳,自茶葉的耕作技術、產地採買交易、優良茶葉品質鑑定、烘焙製造程序技術及包裝促銷常識等方面,獲得很多的學習與心得。
  為讓同業及各界人士,明白茶葉過去輝煌歷史,諒就個人六十年的茶業經營,連卅年在「台灣區製茶業同業公會」擔任理事、常務理事等歷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兩時段,?述台灣茶業發展概況如下:
  介紹台灣茶業簡先,需先瞭解台灣地區茶業生產地理環境。本省多山岳及丘陵地,氣候多霧,濕氣較重,適合茶苗培植及茶葉種植,據早期先民口述和文獻記載,台茶始於清嘉慶年間,由中國福建引進武夷茶苗來台繁植,地點份佈於今台北縣境內各地山區,如汐止的白雲、南港的大坑、文山的木柵及新店的深坑坪林,而該分佈區所產之包種茶或稱為「文山包種茶」,或稱為「南港包種茶」,是為台茶「包種茶」之發源地。
  當時,台灣生產的茶葉往往回流福州再製、烘焙,並銷售到外地,如日本及南洋各地,茶販均以春夏營茶,秋冬回歸耕田,而無設立商號。及至同治年間,淡水、基隆開市,茶葉除外銷至日本、南洋各地外,並擴銷至英、美等國,是為台茶極盛期。外商以「台北包種茶」稱之,在各國市場上與中國出產之福建茶相競銷、抗衡,而南洋市場的競爭尤為激烈。
  百多年前,本省從事農、牧、漁業之發展,茶葉產銷量值是稻米外之大宗農產品,台北山區汐止茶之年產量茶約卅萬公斤,其時先代祖先皆重視「山龍」景觀維護,亦即現今之「環境保護」,絕不濫墾山區,種植茶葉時亦無損「山龍」之景觀,族譜記載先祖黃敦釋是福建省安溪縣同安鄉首次渡台基隆廳石碇堡姜仔寮庄(汐止)開墾土地時為西元一七八三年(清乾隆四十八年)。但自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即大事開採煤礦,北部「山龍」遭受破壞,茶葉種植面積日漸減少,茶葉生產即漸南移至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等山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台灣光復後,又逐漸東移至台東及花蓮地區,取代台北山區產量,此即本省茶葉生產地區異動的由來。
  當台茶於清末,由北遍及中南部各地時,台北更有茶販自組「茶郊」,目的在促進同業的團結及技術交流、輔導出口及訂立茶工之福利(茶工往來台閩渡海之安全、住宿、醫療和救濟等事),可說是台北市茶業商業公會的最早起源。
  日據時代,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及硬枝紅心是台茶的四大優良品種,種植面積遍及汐止、深坑及文山,尤其汐止一地,因地質鬆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其所產的包種茶獨步全省。
 汐止所產的茶葉細長緊結、翠綠帶光,茶湯澄清見底、香氣強烈、自然芬芳,滋味甘醇潤喉,落喉久久不散,入腹尚能回味無窮,是全省所不能及的。時榮任第一屆同業組合茶台北茶商公會副組長的當地茶商李萬居先生即極力倡導,加倍種植四大優良品種之一的青心烏龍,為茶農習稱「種仔」或「小種仔」,奠定了汐止「種仔茶」的基礎。
  公元一八八五年,祖父黃德玉在汐止創立「建順茶棧」。茶棧初期是移植茶苗、開墾茶園,在父親黃建順擴大種植最盛時期,種植面積廣達八十五公頃,是汐止地區最大的茶源生產場。中期因日本人開採煤礦,茶葉種植面積減少,父親黃建順兼做茶販買賣生意,到汐止、新店、石碇、深坑、三峽、淡水、小基隆、金山、萬里、瑪鍊坑、大武崙、七堵、暖暖、四腳亭、瑞芳、頂雙溪、十分寮、青桐坑、坪林、大舌湖、宜蘭、礁溪、冬山、番仔山、三星、南港和木柵等鄰近茶葉生產地收購茶葉,並轉運、批發給台北市各洋行銷至國外,時在公元一九一二年正式開立商號營業,後期於一九五0年代設立製茶工廠,自收購、焙製等一貫作業,生產各種茗茶,批發給全省各茶葉商店,並外銷世界各國,因直接自營收購及焙製,成本收廉、品管得宜、價廉物美,且建立良好信譽,行銷全省各地,奠定了往後「建順茶行」經營的起源雄厚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因戰略政策的改變,為應付緊急情況,大量砍除原被鼓勵種植的茶樹,改植雜精,致汐止茶樹一度遭到浩劫,且後因礦業之興起,煤礦林立、茶農大多改業務礦,植茶業一蹶不振。近幾十年來,地方政府也未重視汐止此一曾獨全省的植茶光輝史,致使本地的茶園荒廢殆無,殊為可惜。(作者為百年老店建順茶行負責人)

黃德玉(後中)、黃建順(後左)時,全家的合照。(黃榮昌提供)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雅穎  攝/鄭維棕


 雖然是蛇年,但是一看到畫裡那隻大老虎站起身來,抱著金元寶跟你恭喜拜年的樣子,相信,任誰都會莞爾一笑的。這是余進長的畫,就掛在他自己的畫室裡。再湊進一看,畫裡的老虎和一草一木,沒半點地方含糊,精描細繪、栩栩如生,要說畫裡的老虎就快跳到眼前了,也不為過。

余進長  

余進長(1993年,左二)和他的部分畫作(鄭維棕/攝) 


 素人畫家余進長是汐止人,今年六十七歲,全心在繪畫創作的時間已經長達十五年,一九九三年作品首次在台北縣立文化中心舉辦個展「童年往事」,次年再次受邀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參加「台灣素樸藝術節」聯展。也曾與周秋英薇、李清雲、陳正端等素樸藝術家親赴巴黎參展作品。不論質量,余進長的畫作已經相當受到肯定了。
 從來沒受過任何專業美術訓練的余進長,他的藝術創作,究竟是怎麼開始的?「那時候在阿拉伯,每天工作十個小時,我做的是輸配電工程。到了晚上,下班回寢室,也不想出去,但是光坐在那裡和同事你看我、我看你的,也很無聊,我就乾脆找塊小木板,坐在床上,畫起東西來了」余進長說,自己就是從那個時候畫出「趣味」來的。沙漠裡的駱駝、回教建築、頂上盤頭巾的阿拉伯人,一張張曾經在小木板上勾勒出來的素描圖景,不單為余進長在當時排遣掉異國生活的寂寞和單調,阿拉伯的一景一物,更成了余進長回到台灣的創作來源,「你看看,這幅畫」,就看余進長指的一張畫裡,四個阿拉伯裝扮的男人席地而坐,眼前宴席滿滿,身後是迴廊長柱,「這個人是我,我畫自己和國王在喝酒」余進長邊笑邊說,「真的啊?你和國王一起吃飯?」這一問,他笑得更開心了,「沒有啦,是我自己畫好玩的」,「趣味」激發了余進長創作的意念,而創作帶來的「趣味」也讓畫家的一輩子不老的童心,到了六十七歲,還是隨時可以有玩興。

余進長 楊雅穎攝

專心作畫的余進長  楊雅穎/攝

 儘管創作的過程是辛苦的,余進長一點也不以為苦,在自己釘製的桌面上,他可以從早畫到深夜,仔仔細細用白圭筆,一點一滴畫出他記憶裡的世界。桌面上一幅攤開的草圖,一個頭戴斗笠、赤腳擔肩擔的農夫,我看幾乎已經呼之欲出了,「這還沒好呢,顏色要一層一層上,才慢慢上的去」余進長邊說著邊拿起白圭筆沾上點顏料,再輕輕到紙上一筆一筆把顏色畫上去。費工之外,也挺費眼力的,余進長作畫是需要「放大鏡」的,「這樣才看的清楚啊」,從他的回答,不難知道,他每一幅畫裡的生動,其實是灌注了多少心血在內。 從阿拉伯的記憶,余進長後來的創作主題,漸漸走向早期台灣的鄉村景致,「後來繪畫這些鄉土的景物,主要是因為我媽媽,她說『你畫的這些阿拉伯,我看不懂,畫個鄉土一點的』」母親的一句話,讓余進長重新回到自己過去的年代,回去找尋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記憶圖景。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因此建議年齡和余進長同輩的,和他一起在汐止長大的的阿公阿婆,不妨好好去欣賞余進長的畫,說不定小時候戲耍的角落,就在余進長的畫裡,再次讓你瞥見了。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攝 / 劉家琛

 清朝時期先民翻山越嶺,跋涉山林,來往平溪、汐止兩地。挑扁擔運送大青、薯榔、糧食、茶、煙草、鴉片…等物質,而踏踩出來的一條山林小徑,迄今已百餘年,甚至更久遠的一條山路--菁桐古道。

 

 日據時代(西元1906年)汐止人潘炳燭發現平溪山區地層探勘蘊藏豐富煤田,隔2年顏雲年取得礦權並經營開採,並投入巨資進行開採,而移入大量人口,平溪成了礦業重鎮。雖開闢了平溪線鐵路,但以運煤為主,菁桐古道仍是通往汐止的要道。明治44年(1911年) 平溪隸屬台北廳水返腳支廳,為實施保甲政策,而將狹隘路面拓寬為六尺寬的「保甲路」,以利馬匹通行入山治理。古道原自保長坑,沿保長坑溪,東山溪岸入山,昭和14年(1939年) 保長坑至石硿仔拓寬為四公尺,可通行汽車。古道沿線所望見汐止至菁桐的高壓輸配電路即為昭和15年(1940年)所完成。

 菁桐古道如以汐平公路的最高點磐石嶺作分界,西段屬汐止出口應在東山路仁愛橋左側,東段就從磐石嶺下平溪由二坑出口至菁桐老街。

 大夥約好坐06:30社區巴士汐平線前往終點站仁愛橋,如果早一點可搭05:50早班直達磐石嶺,那就可省下一大段路程。當抵達仁愛橋時,歷經多次颱風與土石流,清澈的溪水與天然游泳池已不復見,河川整治工程正進行中,整個溪谷面目全非,正如同鄭金川兄報導的,被農委會一「整治」,不但壘石成趣的畫面不再,仁愛潭也一同消失,讓人對於這樣的整治,實在感到痛心及不可思議!

 從仁愛橋旁的產業道路往上走,是一段剛鋪上的水泥路,綠野阡陌,農舍園圃散居山林,沿途少數農家,心想政府真照顧這些偏遠地區農民,後才知道這裡就是某市民代表的老家,當然,並非是反對鋪設新路,菁桐古道汐止段開發甚早,沿途多有農舍園圃與礦坑,便捷的交通設施,對於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是絕對有幫助的。我們是偶而拜訪,而農民則是無論刮風下雨都得進出這條路。

 沿途遠眺對面的耳空龜山與柞埤內的舊吊橋,菁桐古道汐止段只剩中途一小段還維持著泥土路,依然散發著古道氣氛。但不知這泥土路段還能維持多久?開路紀念碑,是汐止段唯一的古蹟,是日據時期開闢汐止、平溪之間保甲路時所豎立的紀念碑,歷史約九十年。跟著登山隊懸掛的布條,踏上路旁小徑,穿過農家果園,接上新鋪設的柏油路,數隻藍鵲聒噪著凌空而過,隊友還幸運的撿到藍鵲掉落的長尾羽翼,不一會兒就接上汐平公路來到磐石嶺。

 磐石嶺是汐平公路的最高點也是汐止與平溪的分界,平溪段的菁桐古道政府正大力的整修中,採用生態工法,連排水系統都用竹子鋪設,成功與否只待時日來證明。

 進入平溪鄉境下坡而行,肉板卡、烏崎巢、雲霧谷、魔神仔洞、至菁桐坑,[肉板卡]一說是[肉崩嶺] ,昔日平溪居民多至汐止購物,夏天一大早出發離開汐止過[肉崩嶺]時,魚肉多已腐敗,故稱[肉崩嶺]。平溪段穹蒼鬱林極具挑戰性,沿途地形變化多端,平緩、陡峭、迂迴盤旋,正是登山者腳力的考驗。層層山巒、青山翠谷,植物資源豐富,原生林帶綠蔭濃密,四季的花草風情,鳥叫聲不絕於耳,頗富熱帶雨林的探險味道。基隆河源頭水淙淙,冰澈見底,頗有原始風味,遺留的礦坑口,昔時礦工家舍,礦場風味十足,引發思古之幽情,也是歲月的軌跡。沿途還有新鋪設的石階小道通往多處獨立家舍、廢礦遺址與石荀尖、薯榔尖等登山步道。古道路程汐止段約三公里、平溪段約四公里,行程約三小時,古道除了可作為叢林旅遊,探險、建身外,更可一探庶民生活的滄桑。


●坐火車或公車至汐止火車站轉汐平線社區巴士至終點站後開始健行,行程約三小時,回乘坐平溪線火車經瑞芳回台北,或台北客運到深坑木柵。

●自行開車者,可以在磐石嶺或四分尾山下車,然後沿著如意古道探索隊的指標前往。不過,必須有人接應將車子開走,否則不管從哪一端走入古道,回程再走回去開車將相當吃力。


●沿途無商家,飲食需自備,菁桐、平溪有風味不錯的鄉土小吃可順道品嘗。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鄭維棕

■ 楔子

 連橫在《台灣通史》一書中的疆域志裏,論述到「淡水縣」的設置時說到:「淡水據北台之樞,荷蘭以前未之聞,歸清以後,始隸諸羅,嗣屬彰化。雍正九年,設淡水同知,治所塹,丸大甲以北皆歸之。…縣之疆域,南至土牛溝,與新竹縣界,北以三貂溪為限,與宜蘭鄰;東負深山,野番伏處,社隘防之。…其水自雞籠山而來,歷八堵、五堵、經圓山、關渡,而入於海。旁流之脈,交銜於艋舺,大稻埕之間,航運之利,實興商業,而灌田尤廣,故產穀多。

 汐止舊名「水返腳」,早期曾隸屬淡水縣,基隆河流貫其中,兩岸田野阡陌,四周有青翠蓊鬱的秀峰山、姜仔寮山、五指山等。光緒十三年(1887年)劉銘傳興建的台灣第一條鐵路基隆至台北,貫穿獅球嶺隧道後,便馬上到達水返腳車站了。因為基隆河航運的便利和鐵道運輸的發展。清季和日據時代的水返腳,不但有興盛的農業,工商與貿易的往返,也是絡繹不絕。

 光緒二十年(1894年),水返腳隸屬於基隆廳石碇堡轄區,日據初期,它又屬於台北縣水返腳辦務署石碇堡,一直到大正九年(民國九年),才改為台北州七星郡汐止街管轄,後來,又經過幾次的變遷,才改為現在的台北縣汐止市。

 在這一連串的歷史變動中,因著交通的便利和它四周豐富的煤礦,水返腳興起了不少的大家族,而這些大家族也都有不同的崛起的故事,這些故事或曲折、或平凡、或戲劇,這些不同的故事和水返腳的命運,交揉成為一幅生動的歷史圖像,深深深的埋印在水返腳人民的心裏面。

 在這些不同的故事中,最曲折和戲劇的要算是周家花園的興衰,她像流星一樣,在日據時期輾轉艱難的環境中,偶然間快速劃過天空,在天空中帶來瞬間的閃亮和光輝。但也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瞬即消逝與解體。她的興衰,也正說明水返腳與台灣歷史的演變,如同這個家族一般,在朝代的更易變化中,虛浮的飄浪所引起的愛憎離合...............由虛無到建立,由建立到解離的漂游過程。

周家曾與霧峰林家、板橋林家被稱為台灣三大家族。(周朗燉提供 / 鄭維棕翻攝)

■ 平溪白石腳與水返腳茄苳樹下

 「周家花園」的主人是周再思。

 他的先祖來自大陸的清溪,渡海來台以後,便先落腳於台北大加蚋堡,傳至曾孫嘉慎、嘉恪、嘉恬以及嘉側的子孫後,嘉恪攜子士仄、士傳、玉明,於道光 二十九年(1849年),開始移居平溪,並在這個荒漠蒼野的森林地帶,開墾土地,種植農作維生。從渡台始祖到祖父士仄,五代皆以務農為主,至再思父親淡生,累積幾年的辛勤耕作成果和墾荒經驗,經濟漸趨好轉,便開始在白腳村兼營雜貨,使周家的家業漸漸有了基礎和穩固。

 西元一八七九年,農曆為十月十八日戊時,周再思於平溪白石腳【現為白石村】,父親淡生,母親鄭氏定娘,兩個弟弟錦樹與錦和。九歲時,再思失怙,不久,經營雜貨的家裏又遭祝融肆虐,使得再思和兩個幼弟,從山城白石腳翻山越嶺,到當時交通便利,工商鼎盛的水返腳,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異鄉漂流客居,隨便於水返腳火車站的茄苳樹下,搭築簡陋的木寮居住,順便擺點雜貨供應火車站來往旅客的需求。

 除了擺點雜貨外,鄭氏還得每日凌晨攜次子錦樹到火車站旁茄苳溪畔為人洗衣,再思則背負著幼弟錦和為人到溪邊清洗糞桶,打掃環境,白天還得要在車站幫忙母親鄭氏照顧雜貨工作,生活極其低賤辛苦。 至十一歲時,再思為中藥店小後,十七歲為築路工程的工役,十九歲時,經人的介紹認識石底煤礦望族潘炳燭先生,並且進入潘炳燭所經營的金礦株式會社礦場事務所作工友,開始再思煤礦的奇蹟發展。

周家從繁華到凋零,映照了台灣歷史滄桑的過往種種紀錄,也道盡了台灣人在歷史遞擅中,無法自己作主帶來的種種悲情與無奈。( 鄭維棕攝 / 1992年)

潘炳燭為平溪著名的望族,以開採金礦和煤礦著名。日本領台後,在北部基隆、瑞芳、平溪、水返腳大量的開挖金礦和煤礦,使得這些地方因為金礦開採而盛極一時,也造就北部煤礦大王顏雲黏液族的興起。潘氏於平溪發現許多煤田落頭,並取得該地的經營權,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他將該區的採煤權與日本藤田組,藤田組派人試掘後,發現平溪的煤質良好,且蘊藏豐富,但因該地在群山峻嶺中,除了潺潺涓細的基隆河川流山谷外,陸路交通非常的不便,再加上人煙稀少,勞務余運輸技術均無法獲得妥善的解決,開發的進度乃告中挫。直到大正七年(1918年),經過潘氏不斷的努力奔波,藤田組乃敦請顏雲年出面,大力開採石底、菁桐等地的煤礦,並形成「台北煤礦」的新礦場,而顏雲年更花了二百三十萬日圓興建了台灣著名的運爌專用鐵道-----平溪鐵路。這條鐵道,不但讓平溪的人口大增,顏雲年經營的台陽煤礦,更是布滿鐵道兩旁的山崖與山谷。

 因此,潘氏所經營的煤礦,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在眾多日本企業和株式會社中,他的金煤礦是屬於日本企業的鈴木組系統,是鈴木的日本爌場之台灣分社。再思進入潘氏爌場時才十九歲,對於礦場事物非常的陌生,因此,只能在礦場當工友。石礦廠每月的營利高達壹萬伍仟餘圓【當時台北萬華或大道埕一帶,最豪華之三層樓房屋連土地,每棟大約直兩參佰餘圓】。這在當時的營收裏面,算是相當的龐大。

 再思進入礦場以後,礦場的金礦開始大量減少,最後竟然毫無所利。日本鈴木組件礦場毫無收益,再三派員來台調查,但總是找不出減產的原因。經過半年多,適逢農曆過年,潘氏指令再思看守礦場,春節正月初,再思乃以炸藥尋找礦脈,結果竟然炸到一塊大金包,約有兩百餘噸重。再思立即把這個意外的驚喜稟報潘氏,並把他提升為現場坑門領班,讓再思實地參與各種礦場事務。第二年,又升再思為總領班,轄管大小坑門為數可觀的工人【潘氏的礦場,共有六十坑門;大坑門有兩三佰人,小坑門員工五、六拾人】。

 原本瀕臨關閉的爌場,因為再思的尋著新爌脈,使得礦場再度的活躍和忙碌起來了。

周厝在水返腳也是地方重要的家族歷史紀錄。( 鄭維棕攝 / 1992年)

■ 斯園的起造

 發覺大金礦之事,由潘氏將詳細經過呈報給上及的日本鈴木組,鈴木組負責人鈴木夫人特別予以召見,以獎賞再思的誠實和對鈴木組的卓越貢獻。夫人並特別賜予再思貳拾陸萬日圓。返台後,再思就以這貳拾陸萬元做為資金,在茄苳溪畔覓得一塊土地,興建大厝,並取名為「斯園」,以喻「飲水思源」之意。同時,他更專致於礦務的經營,所採的金礦煤礦,更大量的外銷香港及東南亞各地。

 「斯園」的起造,讓周家脫離茄苳樹下的木寮時代,也開啟周家在水返腳神秘和輝煌騰達的根基,這樣掘起的背景,也使得周家在水返腳成為一個特殊的家族。

周厝發源於平溪菁桐火車站附近的白石村,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周家在該地立起了「武功周氏追遠紀念碑」。( 周朗燉攝 / 1992年)

「斯園」的面積,共約一千八佰坪,大厝的面積四佰坪,花園的部分則為一千四佰坪。沿著建順茶行、茄苳溪畔、忠孝東路【約1970年左右開通】及茄苳路,構成一個宏為的建築景觀。大厝壯麗,石磚鮮紅,雕琢細緻,為一典型的巴洛克式勻稱建築,大厝及花園的設計,均由法國聘請著名的建築時建造完成。斯園起造時,再思二十歲【明治三十二年,西年1899年】,完成時,再思三十歲(1909年),共歷時十年。材料皆取自大陸或國外的上等建材,經歷十年修造,大厝的外表結構及大步才告完成。花園部分則在大厝建造完工後,在經過十年的設計建造,才陸續完成。園內花木扶疏,各種茗花異草,應有盡有,皆為一時之選,著名的八角亭,建材亦取自大陸及國外,蒼翠的老榕,古盎的庭園,這個占地一千八佰坪的斯園,就在再思的苦心經營下,費時二十多年的時間,才陸續成為頗具規模的水返腳地方建築代表。這座大厝的完成,除了代表日據時代的建築文化風格外,更說明當時水返腳繁榮的工商及豐富的人文景觀。

 斯園完成後,成為水返腳顯著的標誌和特色,也成為聚集文人達觀顯要停駐之處。當時台灣的詩會即設於此。代表統治階層的台灣總督府之總督,亦曾蒞臨探訪。據老一倍的敘述,當總督到達水返腳火車站時,由火車站到茄苳路的斯園馬路上,早正鋪滿大紅的地毯,待總督下了專用火車時,便坐上備妥的專用馬車,由侍衛護導,浩浩蕩蕩的直趨斯園。這樣的場面,是原本繁忙的水返腳地方盛事。

 園內茗花的栽培,及負盛名。園子裏有一盆世界僅有三盆的黑蘭花,奇花梗與花朵皆為黑色,為當時大陸名人所贈。花園中有四百多種的中外菊花,大著宛若大碗公,非常奇特,是一般名士與聞人喜歡參觀之處。這些中外菊花,更在全島的茗花比賽中,常得首魁,使得周家花園,與板橋的林家花園及霧峰的林家齊名,遠近皆知。

 正因斯園的奇特與聲名遠播,地方和一般的名士顯貴皆以「周家花園」來稱呼斯園。而再思的礦務經營也日益興盛,原來提拔再思對 他有之遇之恩的潘氏,隨後也在周家花園對面蓋了一棟大厝,與周家花園遙遙相對。

陽明海運要拆除周家花園,2005年先將圍牆拆除,委託民間蓋起了停車場,迅雷不及掩耳,讓地方相當錯愕。(鄭維棕攝 / 2005年)

■ 斯園滄桑史

 斯園的起造,是水返腳的一大奇蹟。但是,這個家族在朝代的更迭中,並沒有像板橋的林家和霧峰的林獻堂那般的受到注目。它的衰落,除了跟家族內糾葛纏連的複雜情感有關外,朝代變幻和環境搖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再思發達以後,對與母親鄭氏依舊事親至孝,百般甚從。大房陳氏尾,因不受鄭氏的歡愛,鄭氏乃囑咐再思與陳氏離異再娶,再思不敢違拗,只得依母親之意,休了陳氏,陳氏離開斯園後,另找了對象再嫁。她為再思生了兩個孩子,長子周碩傾【碩傾為植親之台灣話誤譯,因其音類似,光復時戶口登記因語言問題被誤譯成碩傾】,老二則為女的,名叫周綢。再思與大房陳氏離異時,碩傾僅五歲,龐大的周家產業及家裏正需要一個賢慧的女子,來幫忙照顧和管理,因此,鄭氏與親友都極力勸再思再娶。適巧,周家原先構建於斯園旁的單層店面【茄苳路二十二號】,正租給一闕姓人家開雜貨店,店裏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兒,因近水樓台,常有機會與周家往來,浸淫日久,深得周家的歡喜,在各種機緣遇合下,逐嫁入周家,成為周家的新女主人。

 這個新女主人名叫闕娥,踏入周家以後,替再思生了幾個兒女【周植全、周植沂等】。大厝內本來住著再思及其兄弟錦樹、錦和、然而不數年,因為種種因素,兄弟續搬離大厝,只剩再思留守斯園內。老二錦樹於斯園對面另建大厝【茄苳路一百號】,並經營礦務,為新益興炭礦株式會社及台灣煉鐵的前身;老三錦和則遷移至現今大同路旁的汐止天主教堂之地址,其後,錦和更將此大厝和花園廉售給天主教堂的斐德宣神父,由斐德宣神父細心照顧,並改成天主教堂,他更遷居到基隆河對岸的叭連深山隱居起來,從此不理世事了。

 斯園自錦樹僅和路續搬出後,各種的紛擾更層出不窮,再思與二房卻是也越來越疏離,最後不得以只好與闕氏分居。家族間相互的猜忌與日俱增,一個龐大的家產受到家族間的猜疑而岌岌可危。精神困頓的再思後來又與家住松山,父母經營銀樓的謝氏玉花結合,在家族疏離的苦悶間找到依靠和安慰。

 為了將 一生的事業與產業找到妥善的處理,再思將所有財產登記為株式會社泉源商行,為免除日後財產的爭奪,全部的子孫均列名登記為股東,每個人皆持有股份。民國三十八年夏末,整個水返腳正經歷二二八後肅殺景象的澎湃,這一年,再思亦突然臥病不起,為了清理財產在死後能順利轉移和分配,便邀請數名近親及結拜知交共同商討身後事,大家共同約定於一個星期天在大厝內集會討論,商討遺囑之事。然而,天不從人願,商討當日,因為颱風來臨,風雨交加,只好順延一星期。到約定當日,再思卻不幸凌晨辭世。從此,斯園的紛擾日甚一日了。

 再思辭世前,將所有泉源商行的財產保險櫃鑰匙,交與知交好友汐止濟仁醫院創辦人李朝芳先生保管【李氏曾任汐止街長】,再思辭世當天,闕氏便向李索取,李不得已只好將鑰匙交出,闕氏當日即將保險櫃打開,將泉源商行所有財產改為名下,並將許多產業廉價出售。

 大厝內只剩下碩傾一家人,經過這一番的浩劫,斯園的風光早已消失殆盡,而房子原有的所有權也被割截的四分五裂。有一天,非常意外的,幾輛大卡車載著一群外省人和滿車的傢俱,衝入斯園內,要碩傾一家人立即搬離。原來這群外省人是招商局人員(即日後的陽明海運,屬國民黨政府時代的交通部所管轄),他們透過管道從闕氏手中租得整棟大樓,租金十七萬元,租期十年。碩傾見此情景,不願爭奪原有大厝的股權,帶著一家大小離開斯園,暫居於對面錦樹的大厝內。從此,周家花園變成國府招商局的員工宿舍,原來古典幽雅的大厝,因著陽明海運這個外力的入侵,厝內的景物和外表景觀,被侵蝕壞的非常嚴重。甚至到了2009年1月7日,馬英九一當選總統後,撤換了陽明海運舊董座而由新任董事長盧峰海走馬上任,竟然在地方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將汐止這座擁有深重歷史意義的古蹟,用怪手無情的摧毀。

 大厝被侵佔後,因為泉源商行所登記的產業,皆為定期繳納,被法院強迫查封拍賣;大厝部分,因為被招商局租用的有力關係,由國府承購下來,現改為陽明海運所有。至於花園部分,則由隔壁的建順茶行先行代墊稅金,待斯園後代有力支付時,再行歸還。然而,時過境遷,物換星移,原來的主人皆已作古,花園一千多坪的土地已轉售霖業建設,成為今日「漢諾瓦郡」的高樓大廈。

馬英九政府不珍惜台灣文化,從他任用的官員粗魯拆除周家花園的過程,就可以看到他如何敵視台灣在地文化,口中講的與實際行動,實在令人心寒。( 鄭維棕攝 / 1992年)

■ 池袋的泡芙

 周家花園的大厝,到現在已歷時1百多年的歷史了,從它斑剝的外牆和古意盎然的老榕,依舊可以看出它昔日的繁華和富麗。

 他的興衰,共歷經三個朝代,清代的平溪拓墾和水返腳飄零,日據時代的奠基和開展,再到國府時代的糾纏和失落,從貧苦到繁華,再從繁華到飄浪。他不但是水返腳精彩的建築人文典範,更是一部血淚交織的台灣文化歷史圖像。

 只可惜這樣精彩的水返腳故事,大部分的年輕人並不知道,因為,他們所居住的水返腳歷史,似乎對他們來講是如此的遙遠。甚至,遙不可及!

 即使今日周家花園已經衰微,然而翻過水返腳的山頭,到山的另一邊,一位我們尊稱為周老師的周家後代,也曾經多年守候在再思起源的白石村。他是碩傾的么兒,生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海洋學院航海系快畢業時,即因熱愛吉他演奏而帶著吉他流浪,因為身世的傳奇和家世的波濤洶湧,曾經穿著破落,行徑放羈,被許多人當作瘋子看待。

 如今,周老師獨自搭個小木寮居住。他喜歡彈「小白花」、「池袋的泡芙」,他的琴聲淒美而深沈。而「池袋的泡芙」尤其動人,因為這首曲子是周老師自己的創作,是在偶然的機會到日本時,看到母親喜歡吃的泡芙,而自己走在日本街頭竟然無力購買,胸臆間湧然沸騰的浪潮,使他寫下「池袋的泡芙」這首曲子回味著家族過往的浮沈興衰。

 在白石村的山腰間,周老師悠揚的吉他聲迴旋在山谷裡。涓潺的基隆和水流,曲曲折折的流過山澗,經過瑞芳、八堵、在流經水返腳,緩緩入海。漆黑散漫的台陽煤礦,凌亂散置的煤礦餘炭坑,似乎都訴說著好久好久以前所發生的種種故事。

 從白石村到水返腳,對一般人來說,或許只是幾個小時的記憶,但對周家花園來說,這個記憶已經接近一個世紀了,而且還在延續著-----

 而「池袋的泡芙」依舊會在白石村迴響著。---------------

 (這篇文章1993年完成時,周老師尚建在,2004年2月15日周老師在基隆暖暖家中去世)

....................................................................

陽明海運拆除汐止百年古蹟「周家花園」

 

》文 / 鄭維棕

 汐止著名的古蹟「周家花園」,今日(2009年1月7日)竟然在古蹟所有權人陽明海運一聲令下,讓怪手無情的拆毀,令汐止人與珍惜台灣文化古蹟資產的人相當痛心。

 陽明海運的主要股東是「中華民國行政院的交通部」,陽明海運在其官方網站中說其對於社會公義的推展是「陽明公司除致力於維持企業之永續經營外,推廣人文、教育理念,參與公益活動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亦是陽明公司努力不懈之目標。在推廣人文、教育理念方面,一方面利用陽明公司本身之海運、物流服務,為國內民眾帶來難得一見之展覽,如內蒙古恐龍大展、日本和服大展、自日本運回台糖古董級火車頭等;並對於國內各項人文藝術活動熱心贊助,如贊助客家文化藝術節、 台北燈會、貨櫃藝術節、當代名家藝術作 品募款活動等.....」陽明海運熱心公益,推展文化,出錢出力,很大方的把國外「內蒙恐龍大展,日本和服大展」運回台灣,但是對於自己手中握有的台灣「百年古蹟」(這棟古蹟講白一點,還是在國民黨威權時代,從台灣老百姓手中奪過來的...相關資料看周家花園興衰史),陽明海運熱心公益沒錯,但是對於自己的文化古蹟卻是如此的糟蹋!

 根據媒體報導,去年十一月公布的財報(11月一日),陽明海運(2609)單季稅後淨利就賺進了二十二億元。這家由交通部經營的「民營化」公司,單季獲利就這樣可觀,但對於手下這間台灣文化資產的「百年古蹟」卻是如此嚴苛,可說幾十年來是「一毛不拔」。如今,在馬政府上台還不到一年,去年(8月)才撤換掉陽明海運董座,由新任董事長盧峰海走馬上任,「馬上」就立即做出這樣大動作。這位新董座就算要增加陽明海運的「業績」,也應該先瞭解手下這份「文化資產」在台灣與汐止歷史中的點點滴滴。這樣粗暴對待台灣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他民眾還能相信愛台幾大建設?

忠孝大院04    

原為國家公有土地,換個方式變成私人的豪宅出賣,民主化的台灣,轉型的正義究竟何在?

忠孝大院  

 我們也期待掌管文化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未來的文化部),不要只會搞些「精緻文化」,多到地方瞭解真正的文化資產究竟在哪裡?同時,也多瞭解哪些國營事業(即使民營化了),手中握有重要的文化資產,努力去斡旋、去找民代支持,要這些握著國家文化古蹟、握著台灣文化資產,過去幾十年來,用盡台灣人民血汗錢養大的所謂現在的「民營化事業」(現在景氣這樣差,每年的年終獎金還是好幾個月...),對於手下的文化資產,盡一點台灣社會公民的義務,照顧照顧這些垂垂老矣的珍寶,給後代留一點歷史的見證啊......

 當然,做一個文史工作者,十多年來對於陽明海運與國家機器,我們深深覺得無力,覺得氣餒,因為我們無法改變這些掌握國家資源與機器者對文化的態度。不過,我們相信,做一個文史工作者,就是做一個用筆寫歷史的見證人,我們寫下歷史的點滴,寫下歷史的汗顏。當陽明海運在自己的網站上歌功頌德自己如何「參與公益活動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是陽明公司努力不懈之目標」,別忘了他們拆掉一座汐止百年,甚至可以說是見證臺灣百年歷史的重大古蹟「周家花園」,當然,當陽明海運賺進了世界的錢,別忘了,他們卻賺不進台灣人對他們的尊敬。

如果您認同這樣的看法,請把這篇文章傳給更多珍愛台灣文化的盟友看,在天涯海角,我們一起來為台灣又失去一塊文化珍寶默哀.............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網址,歡迎轉寄給您的朋友

陽明海運拆除汐止「周家花園」

■ 閱讀相關文章

周再思 ∣周朗燉  從浮華到蒼涼,周家花園與我們的故事
周家花園 周昇汐-手彈吉他唱自己 周家珍貴照片 
汐止煤業發展史我參與八掌溪油井開採始末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鄭維棕 周朗燉 / 口述

 民國三十八年我的祖父周再思過世後,家道中落,我們一家被迫遷離「斯園」(周家花園,與板橋的林家花園、霧峰林家曾並稱為台灣三大花園)。我的父親周碩傾經營的「新興隆炭礦」也因故失敗,事業破產,家中一貧如洗,負債累累。礦場工人數月未發薪餉,一大堆人都來家裡等著領工資,一天過了又一天,大家像沙丁魚一樣,一排排擠睡在地板上,等著爸爸發薪水給他們。


周朗燉是周碩傾小兒子,文史工作者稱為周老師,歷經周家興衰,到處流浪,在平溪破屋落腳,是一個傳奇性人物。(鄭維棕/攝)
 我的母親看著大家擠睡在地板,怕工人餓著肚子,便先供應這些人的三餐伙食。但是家裡一天不如一天,要餵飽這些人吃飯,豈非容易。幸好鄰近的雜貨店憑著對母親的信任,以賒欠方式讓我們暫時欠著。而跑菜市場和雜貨店賒帳的工作,則完全落在我頭上,我的母親也總是吩咐我要做東做西,我的哥哥們(周瑞燉,曾任教於台大地質系;周煌燉,現為中信飯店副總裁)因為臉皮薄、膽子小,不敢做這些苦差事,我因為最小,每次也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到處替母親賒欠。
 我的母親是周家的長媳,在周家全盛時期,經常喜歡幫助別人,我成年後,在汐止街頭流浪十幾年中,如果告訴別人說我是毛治仔的么兒時,他們都會提起母親過去所做的善舉,讓我心中不免對母親產生深深的敬畏。在我流浪的日子,許多人認為我是個瘋子,其實,我的家從繁華到蒼涼,內心的艱難別人是無法瞭解的。
 家道中落後,因為無法應付炭礦公司各種鉅額貸款,我的父親不得不長期離家逃避債主的催討。我的二哥周煌燉只好考師大音樂系,因為讀師大除了公費之外,還有米和生活津貼的配給,三哥周星燉則去念中正理工學院,三姐美旦在二女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為了家計,他放棄升學到幼稚園(天主堂海星幼稚園)當代課老師。而我呢?初中聯考時,考上成功初中,卻連四十五元的學雜費,都經常到註冊最後一天還繳不出來。
 在如此困苦的環境下,二哥煌燉終於自師大畢業了,在當時的松山初中及汐止五堵的慈航初中(現在的崇義中學)當過教員。為了多賺點錢,在台北市光復路租了一小房間,他向大哥哭求,協助他買了一部老舊不堪的二手山葉鋼琴,希望收幾個學生,幫忙賺幾個錢。誰知道,所收的學費尚不足繳付房租,只好又搬回汐止茄苳路107之1號的破老屋(現為38號)。但是二哥不氣餒,又開始經營當時甚為流行的養鳥,忙了一二年,十姊妹也繁殖了四五百隻,在當時售價最好可達500餘元時,親友勸他趕快出手,但二哥不為所動,結果不久鳥市大崩盤,只好將所有的鳥都放生了。
 後來二哥又搞起女裝裁剪,並在家門口掛起招牌開起女裝店。他一手包辨所有工作,鄰近婦女好奇周家落魄的公子,學的是音樂,竟然做起女裝來了。有些人帶著好奇心來試試,二哥的竟然生意應接不暇。
 有一天,一位母親唸第三高女的學妹林太太,滿臉蒼白憂愁的來找媽媽,吐訴她不幸的遭遇,先生因為欠債數個月沒回家,不但生活費無著落,又因煩惱而病倒,沒錢就醫,而她又有一個女兒讀中學,不知如何是好,很想死掉一了百了。母親就找一位醫師幫忙他治病,另外,因為林太太以前在高女時學會製女裝,就由二哥所承受訂製的女裝,交給她製作,論件計酬,解決林太太的困境。
 一段時間後,林太太知道我二哥周煌燉學音樂,並且自師大畢業,她的先生任職於國賓飯店,正巧國賓飯店夜總會需要一名音樂科班出身的員工,經過林先生的介紹,二哥便進入國賓飯店任職。進入國賓飯店後,二哥的工作主要負責歌星與表演節目的安排。第二年後,他被調任採購主任,學音樂的他,連算盤都不會打,竟然出人意料的被安排這個職務。後來,二哥離開國賓,辜振甫找他到日月潭的中信飯店任職,一待,就到今天。
 我的大哥周瑞燉,是著名的地質學者,因為早期家裡經營煤礦,所以才去學地質。我大哥說他事實上喜歡音樂,但是因為家庭緣故,後來才選擇地質系,希望對社會有一些貢獻。他是台大地質係畢業,日本國立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在台灣早期南海探勘時代,他就是主要的成員之一。在台大任職時,當時的中國文化學院校長張其筠就找他設立文化地質系。雖然周家曾經相當繁華,但在周家一敗塗地以後,身為長孫的他,就一肩挑起家裡的重擔,過了一段相當艱難和辛苦的日子。如今看看過往的歲月,周家的浮華,竟然像我在平溪山裡所見的菅芒花一樣,已經在山裡的氤氳中模糊了。

 


1992/周家花園頂樓破爛情形。(鄭維棕/攝)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汐止古蹟故事〉

● 文 / 翁燦燿  照片 / 姚添進

 「人文橋」汐止在地文史工作者鄭維棕讚嘆「字」「意」均佳,她的典故是國府軍統局長、保密局長、情報局長,也是「鹿窟事件」的主事者----毛人鳳,去世後,家屬覓地蕃仔?埋葬,地主「陳模」不肯售地,茲後保密局承諾興建汐止國校中正路底之智慧溪上之水泥橋樑,於是爰用三七五條例征收墓地,「人」乃「毛人鳳」,「文」乃陳模之父----陳文慶也。

圖中圓拱照壁之後是「毋忘在莒」的石碑,小一的我總以為是「母忘在呂」,讀到畢業,還弄不懂碑文意涵。碑後是這棟教室大樓的川堂,兩旁是福利社,上方是樓梯鐵門,每天清晨,總有同學爬到閣樓叫我起床,因為我保管鐵門鎖匙,和希特勒一樣總是遲到,每次到達石碑時一樣怨聲載道,幾百隻眼睛瞪著我,怒目而視,常急得滿頭大汗,鎖頭還是攪不開…,在人文橋的旁邊還有一座舊的水泥小橋,又低又窄,長滿了雜草,上方是張七佰廟。

我們最早的教室是紅磚黑瓦,走廊外是綠樹成蔭的大榕樹,一旁的廁所是老舊的糞坑,骯髒又陰冷,每天一大早到,總是發現一坨白飯、豆干、鴨蛋、香腳、銀紙、灰燼,每次在如廁時,心驚膽顫,瞻前顧後,惟恐有一隻黑手從四面八方冒出…。

 

教室旁的大禮堂是木造的樑柱,上覆大面積的黑瓦,常有阿兵哥進駐牆外的小平台是「潭佰仔」(王爺潭仔)晒撿骨的專屬地,他雖然是修桌椅的老工友,大細漢都怕他三分。每天下課時,總有一個弱小的女孩提著竹籃販售麵餅和豆輪。

禮堂再過去就是「空軍仔」,約二十戶人家,他們也賣零食、水煎包、剉冰…,族群的歧異僅僅發生在語言、飲食、節慶的習性上…,雖然整座大操場被眷村佔了三分之一,未聞有人針對這一問題抗議,撩撥甚至惡言相向。

一年級時,我很幸運地遇到張風老師,她曾告訴同學說,我的資質不好,但因為用功,所以保持前三名,她讓我參加書法比賽,前一晚父親還帶我到「大頭彩仔」的文具店買了一支四塊錢的日本毛筆,結果得了第一名獎品是五本藍皮的習字簿,外頭套了一個紅紙圈,中間蓋了一個「賞」黑印字,頗有日本味。二年級的最後一日,張老師嚎啕大哭,因為她不能繼續擔任我們的級任老師了,她哭了很久,忽然反問大家,為何你們都沒有反應?!

三、四年級是唐老師,每天早晨他到校時,嘴巴還有牙膏的白漬,很多時候,他是在宿醉中,我們和隔壁班合班,他們班的導師是一個外省的胖女人,很兇,我們班是寄人籬下,經常遭受體罰凌虐,在這些歲月裡,每次督學來,大家忙著藏參考書、整理、打掃、佈置教室,有時督學還會抽考學生,老師緊張到歇斯的里,這種虛妄的假威權一直到我當兵都還看到這種民族的劣根性!

剛入學時,本來是楊水波校長,不久就退休了,由教導主任李岦岌代理,至今唯一僅存的模範生獎狀,還蓋著他的簽名章。接著李主任退休,來了年輕的蕭吉洋校長,不多久學校淹大水,校長要我們把窗戶卸下來搬到大同路老師宿舍裡,上級來視察時,可以多申請一些修護經費。那時校長宿舍剛蓋好,是一棟洋樓,每次看到他的兩個兒子進進出出,羨慕得不得了,因為我們一直租人家的房子,又擠又小。

那時候,同學聊天,有些詞句不會用國語,只好以台語表達,但先要由另一位同學假仙地打你一下,表示你講台語接受懲罰了,五、六年級又換老師,班上一位女同學的母親也是學校的老師,因為與我們的級任老師有嫌隙,結果他天天辱罵這位女同學出氣,常弄得她聲淚俱下,每天早上十點多,他就叫一個綽號叫「貢糖」的同學提著食盒,到市場口的「石頭仔佰」買炒米粉,他經常巧立名目向學生收錢,例如牆壁太髒,每人收五元,廁所掃把不夠,每人收十元,水桶不夠用,每人收八元,他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不良,竟把班上學生當出氣筒,在那二年的四學期,每天上課我都有大禍臨頭的感覺。每年的教師節,每個同學都會拿到一個名為「敬師金」的紙袋,第一年我父親放了二十元,他拆封時,喜出望外,第二年,爸爸只包五塊錢,他還是當著全班同學拆,滿懷期待,再大失所望,他也搞補習班,還指定我們幾位同學要提前交補習費!課堂上,他喜歡揭發其他老師的隱私,吹噓他在「電氣」方面的技術多厲害。

有一陣子,我也背著他,偷跑到他的死對頭「江老師」那裡補「圖解算術」,地點在「周園」的古厝裡,由於程度低,每天兩隻耳朵被江老師擰得又紅又辣,父母為我花了許多補習費,但我還是不長進,學不來!

畢業典禮在和平街的「遠東戲院」,每次彩排時,五、六年級學生浩浩蕩蕩從汐止國小走到中正路,當時最熱門的話題是一個級任老師硬要把「縣長獎」給他的兒子,真正有資格的學生不能得這個獎,大家忿憤不平,那一年,也發生江老師班上的同學用鐵釘敲打子彈的底火,不但爆炸,也斷了他一根食指,當時每一位男老師都要輪「值夜」因為沒有警衛。

我們每個人了五十元,給母校蓋禮堂,現在的「勤學堂」是也!落成時我們早就離開了,二○○六年,我回到母校演講,沒有一絲一毫的惆悵,沒有一棵樹、一座鐘、一扇門是我熟悉的,更遑論像汽車大王福特回母校撫摸課桌椅上刻劃的名字。

民國五十九年,我們直升汐止國中,女生是秀峰國中。那時的汐中好的老師濟濟一堂,教務主任是九歌出版社的蔡文甫,第一屆是男女合校,讀書風氣很盛,師生為了聯考打成一片,晚上自動自發回學校自習,到了十點,挑開水的工友「老宋」每晚要關燈還得和同學嚷嚷,大家不肯離去!那一屆北聯的成績真的是「空前絕後」,建中六個,北一女六個,全校共上榜二百八十六個,佈告欄紅紙寫不夠,第二屆蔡主任走了,只剩下男生班,成績一路下滑,到了我們第三屆,更是慘不忍睹,只剩一名師大附中。

當時連軍樂隊也是第一屆較精良,接著就每下愈況,每年的光復節、雙十節,全汐止鎮的中學、高中都要參加遊行,記得最拉風是「中興中學」的儀隊,五人一排,左右各擎著三八式步槍,中間夾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左右是救國團旗和校旗,記得有一年是蔣介石生日,街上每家的紅磚柱都貼上金色的「壽」?體字。

汐止最「高」學府就是「慈航中學」即今之崇義高中,另外在宏國大鎮就是「方曙商工」和「中興中學」,汐止最貧乏的人文素質最大的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專院校為小鎮注入文藝、文化、文風,以致於五十年來,連日據時代的「詩社」也絕跡,昔日最成的文風蕩然無存,「水返腳、鼎底烏」這句古老俗諺更證明了小鎮的窘境,為什麼叫「鼎底烏」因為整個汐止是河各地,就像一只炒菜的鍋子,沈積在底層的大多是中下層的百姓,收入不豐,教育程度低,素質也跟著低落,而漂浮在最上層的精英薈萃,早就移民美日,下焉者台北、天母,留在水返腳的當然是鼎底「烏」了。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小鎮時來運轉了,秀峰社區的藝文走廊,「開物成務」石碑,杜月笙墓園事略圖示、慈航法師平生圖說…,在在顯示諸多文史工作者努力為汐止澆注人文甘露,汐止有光榮的傳統,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佛學大師慈航、藝術家陳植棋、台灣第一位文學博士陳紹馨…,讓您重新擁抱汐止、親吻汐止。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鄭維棕

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曾表示,現代人就好比坐公共交通工具一樣,人跟人非常的接近,甚至非常的擁擠,但是坐在車上,人跟人都相互對視(look),每個人在另一個人的眼中,只不過是一個「物體」(客體),誰也不認識誰,非常接近,但心靈非常遙遠,相互的關係卻很緊張。

公視-余忠正  

公視十多年前到汐止做專題,採訪汐止中正老街的余忠正醫師(鄭維棕/攝)

沙特這番說詞,非常貼切的說明今天人與人的關係,不但疏遠,而且也很緊繃。即使住在同一棟社區的對面,許多人不但不認識,而且,發生小偷光顧事件時,還以為是鄰居正在搬家呢。

社區與文化的經營需要有媒體的平台,地方媒體除了應該堅持在商業之外,同樣秉持一份人文理想,同時,結合地方文化、教育等社區經營的理念,共同來營造在地社區的文化、藝術與成長,透過地方媒體(不管是紙本、網路)平台的建構,將汐止社區特色、文化資源、教育理想等,書寫與報導出來,對於分享與推廣地方文化,在社區營造的國度裡。佔有重要的地位。

學者Scott M. Cutlip就表示,「通道」(Channels)是建構有效公共關係重要的條件,如果有了很好的構想,也有很好的理想,但是,所有的理想與構想如果沒有辦法利用多數人使用的「通道」,將訊息傳播出去,事實上再好的理想也很難落實,因此,建立「通道」,是完成有效公共關係重要的條件。而「媒體」正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通道」,透過這個通道,從社區到官方政策的公共議題,才能有效的傳達與流通。因此,建構地方網路或紙本的媒體平台,可以擔任汐止「社區營造」重要的媒介,希望透過這個通道,建構汐止更美好的「社區文化」與在地資源。(作者為在地文史工作者)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攝影(翻攝) / 鄭維棕   

   汐止早期以產茶葉、煤礦和鹽等著稱,因為這些產業興起的汐止大家族中,以茶葉著稱的「建順茶行」,可說是汐止產業中,至今依然存在的重要代表,甚至可以說,「建順茶行」是汐止的「活史蹟」和「鎮寶」。

黃建順(建順茶行)合照  

黃德玉(後中)、黃建順(後左)時,全家的合照。(黃榮昌提供)

 茶葉進入台灣,根據文獻的記載,最早應該是在滬尾(今淡水)。早期的淡水山坡地,到處種植茶葉,而因為淡水河與基隆河之便,茶葉沿著基隆河向上發展,先到汐止,其後因為種種政治因素,汐止逐漸沒落,再沿著基隆河向上發展到平溪、石碇,最後載往坪林拓墾,並造就今天坪林名聞遐邇的包種茶。

黃榮昌-人頭  

已故建順茶行第三代傳人黃榮昌
  「建順茶行」的負責人黃榮昌表示,「建順茶行」至今一百多年,茶行由其父親黃建順所建立,黃家是於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第一代黃敦釋自福建渡海來台,到今天水返腳的石碇堡姜仔寮庄開墾定居。姜仔寮位處東山,為一谷地型盆地,三面環山,北與基隆為鄰,東與平溪為界,西面則有姜仔寮溪貫穿,與石硿溪與鴣鴣崙溪交會而成東山溪,是基隆河沿岸最大的支流。風光明媚、土地肥沃,是一個適合栽培種植茶葉的理想地方。

建順茶行1992  

上圖為建順茶行
  黃敦釋後一直傳到黃建順,常跟著父親黃德玉爬山涉水,從姜仔寮到汐止街上的水返腳禮拜堂做禮拜,另一方面,黃建順又擔任日據時代的「保正」數十年,並以種植茶葉維生。黃建順在十八歲時離開姜仔寮,在茄苳路口設立「建順茶行」,他也鼓勵村民栽植茶葉,由其收購交由日本的三井株式會社運銷國外。
  二二八後,全台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汐止更發生著名的「鹿窟事件」,盛產茶葉的白雲等地,茶園荒蕪,再加上八七水災等天然災害,讓汐止茶葉一蹶不振。
  隨著歷史的更迭,黃榮昌接手經營「建順茶行」,當台灣的茶葉逐漸沒落,茶葉也不再是汐止耀眼的產業,黃榮昌憑著毅力與信用,引進製茶機器,並與文裕、正泰、文山、錦記、太和、義和及全發等著名茶行,建立良好的產銷關係,再加上技術純熟,並將市場由北部拓展到中南部,使得這家百年的茶行,在汐止傳統的煤礦、茶葉等產業衰落下,許多大家族一一解體,依然可以屹立百年而不墜,並讓「建順茶行」成為汐止歷史的活史蹟,黃榮昌功不可沒。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