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社區營造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00.jpg

即將接任台中市副市長的林依瑩
記者林品溱報導

台中市長林佳龍徵詢「不老騎士」活動發起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意願後,確定由她接任副市長,8月15日就任。

林依瑩表示,接任台中副市長的原因,是六都首長每週參與的行政院會,透過此平台,許多對於高齡政策的想法都能直接與中央溝通。

林依瑩也說,未來服務範圍除了長輩,還將涵蓋到兒童、婦女、身心障礙、新住民等,目前社福系統間整合度不足,她希望可將許多政策整併成一個照顧體系,提供單一窗口,更加便便民。

林依瑩坦言,以長照觀點來看,現在全台長照人力荒,如何從學校教育培育人才,將是重要課題;她認為很多事情不一定以專業區分,有時候沒有專業背景框架,更有機會看到需求,找到最有執行力的方式,她也會全力以赴,做好功課學習。

她未來將管理社會、衛生、勞工、主計等13局處室,將有機會檢討政策補助支付制度,使民間更容易運用政府資源、簡化核銷制度,讓政策更加便民。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鄭維棕    ►►汐止文化網

多年前,當時的文建會與交通部國工局在汐止接近康寧街旁的北二高,花了一千萬設立了一處用電線桿矗立而成的四千坪的大型公共藝術(名為「行車動畫」),對汐止人來說,幾乎很少人知道,就在自己所住的地方,竟然中央花了那麼多的經費,蓋了一個跟汐止毫無關係的公共藝術,而長期從事在地文化的汐止人,連自己家鄉要花大錢做什麼公共藝術,連參與意見的機會都沒有。

胡復金 

該公共藝術的作者胡復金先生(鄭維棕 / 攝影)
事實上,這個一千萬的公共藝術的花費(還不含土地價值),比當時汐止鎮升格為市以後的所有文化預算還要高的多。在這樣一個小市鎮中,中央根據公共工程超過五千萬以上必須建置公共藝術的美意,原本是值得地方肯定。然而,令人遺憾和美中不足之處,在我們自己的家鄉矗立這麼龐大的公共藝術,卻沒有讓在地人參與意見,而設置完成後,也沒有讓在地人有機會瞭解,甚至宛如沒有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樣,實在讓人覺得中央管理文化的主管機關,對於在地文化的不尊重,甚至表現出行政與文化的傲慢,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原本政府願意花大筆的預算,為公共工程上粧,在公共工程中,植入文化的元素,這是一項相當值得鼓勵的作法。這個作法,既可為冰冷的公共空間帶來生機,又可推展藝術及鼓勵藝術家,一石多鳥,值得喝采。然而,在地方花了這麼多的預算,做的跟地方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做完了也好像沒有這樣一件事,卻是讓人感到生氣。
行車動畫  

圖片取自於新北市公共藝術網站

地方藝文資源相對於中央,相當的匱乏,一件超過一千萬的公共藝術,如果能夠結合在地的元素,聽聽地方文化人士的建議,會讓這個矗立在汐止的公共藝術顯得不一樣。同時,更能讓這項藝術,結合地方教育、文化,協助地方的文化推廣工作。對地方民眾來說,這麼多的預算,如果是放在地方推展文化藝術,將可以做多少的事情?可以鼓勵多少在地的文化藝術家?結果粗糙行事,工作是完成了,卻無法與地方的教育、文化推展結合,頗令人遺憾。
汐止由鎮改市,近幾年又由在地人選舉的市改為新北市政府直接派任的區,在地民眾的權利越來越萎縮,要表達自己意見的管道更無法透過選舉方式,來改變地方的服務效能。也就是說,地方要參與政府的公共意見或文化藝術,也因為權利的萎縮,越來越遙遠。過往市長自己選,不好隨時給他廢票,因此,可以服務地方的人從市長、市代表到里長,都是迅速且有效率。
然而,當一切改為官派以後,所有的行政措施、預算,甚至公共藝術與文化,都直接由市政府主導,地方能參與的部分越來越少。我們看到在現有的官僚體制裡,政府決策過程中,越來越少需要地方民眾的意見及參與。在這個鼓勵社區營造、鼓勵市民主義、鼓勵公共參與的時代,如果政府能更多納入「在地人的意見」,會讓政府每一分公共投資與行政措施,更能達到與地方文化結合的目標,對民眾積極投入地方營造、關愛鄉土,更有推波助瀾之效。

否則,市府徒有文化預算,凡是隨自己喜愛做事,也不管地方的意見,就會很難帶動地方的感動。這就宛如把一千萬的錢丟在海裡,沒有聲音、沒有影子,不僅浪費,更讓愛鄉土的地方人士心碎。


 

胡復金 簡介

 

1945年出生於中壢,從復興美工畢業以後,曾經從事過商業的美工設計等行業。1974年應聘赴印尼設布花及壁紙工廠。1983年隨楊三郎習畫,並為楊三朗的入室弟子。以繪畫為專職。為台陽美術協會會員,並為台北縣美術大展發起人。汐止北二高汐止段的公共藝術「行車動畫」為其參與的國家公共藝術重要作品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正社區園區植物解說手冊》,傅玲玉編輯,汐止中正社區發展協會編製,2011年出版。閱讀汐止文化網


文 / 鄭維棕

為了讓中正社區的居民瞭解中正社區全長1公里的帶狀空間及斜坡惡地所逐步規劃完成的中正社區生態園,將社區綠美化區、綠色廊道、文史走廊、水返腳大圖騰、自然生態園區、社區小森林、茄苳溪河堤綠化區及基隆河堤生態鳥類圖展區等,曾擔任汐止中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傅玲玉,在理事長任內特別編輯了這本汐止在地非常重要的《中正社區園區植物解說手冊》,讓汐止中正社區與在地民眾瞭解,在汐止最熱鬧的老街附近沿著基隆和沿岸,竟然有一個這麼豐富的生態園區就在自己的生活空間裡,伴隨著自己的生活隨處可見。

15

本書的編輯,除了來自新北市政府環保局的贊助外,整個編輯與蒐集資料的工作,都是由中正社區的居民與志工共同努力而成。包括生態園區的各種生物多樣性,豐豐富富的在書中展現無疑。除了書本的編輯外,社區也做了很多易於辨別的解說牌。整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讓人對於中正社區的生態營造相當讚嘆。

41

▲火車站前的蘇厝。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汐止中正社區發展協會已經成為全國生態示範的模範社區。►►閱讀汐止文化網


中正社區發展協會為汐止最早開發之商業區,靠牛稠頭碼頭、渡船頭接運貨物,各式優美典雅的建築物依基隆河而林立。現有汐止公園及位處低窪的三伯公綠地、民眾活動中心、市立圖書館、老人活動中心、消防隊、汐止國中等,基隆河整治後,堤後道路更可騰出帶狀空間規劃河岸公園。

▲中正社區人文古蹟非常豐富,傅玲玉(左二)。


幾年前河水不斷氾濫、土角厝倒塌復建困難,泰半以醜陋的鐵皮屋替代早期的文化建築物,因連續三年大淹水,凝聚了在地人愛家護鄉的情懷,全力投入環保工作。

▲中正社區地勢低窪,每次淹水都非常嚴重


由於社區地域廣大,因此在美化家園工作中,現場採分點進行美化工作,並由鄰近區域民眾自行認養,達到持續改善目標。在初期推動成效獲得認同後,居民紛起效尤,均期待能夠自行栽植,或透過義工協助後參與認養工作。

▲改造後的中正社區成為示範社區典範


水災中倒塌房舍及廢置空屋進行美化工作,以花卉及植栽整潔市容;定期掃街及清除小廣告;配合限用塑膠袋及禁用保利龍餐具辦理社區聯誼活動;進行回收廢油教作肥皂製作;落實資源回收工作參與踴躍,環保的推動及市容的改善讓汐止人重新尋回自信。

▲社區營造後參訪的社區越來越多。


曾擔任理門里里長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總幹事的傅玲玉說道:「生活環境的好壞一定得靠每個人去維護」,社區的義工不過四、五十位,今天社區有些成果能夠呈現出來,是大家的參與、大家的努力,而居民們的在地情是成功的動力。」社區發展,是一種由下而上、全體動員的運動。營造好的社區家園,是社區全體居民共同承擔的共同責任。

▲老街上的陳萬乞古厝


►► 汐止市中正社區發展協會∣新北市汐止市中正路285號∣ 02-8692-3954∣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汐平路 

▲連接汐止與平溪老街的主要道路汐平路,新北市政府正分期拓寬為兩線道。
►►閱讀汐止文化網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索社區生態驚奇、生態寫作技巧面面觀、林野生態寫作趣味多

2015年10月24日四分尾山社區梯田文史與生態  

今天陳木城老師要先帶領大家走入"濕情畫意"的山林裡,大家穿起雨衣撐起傘依舊興致高昂地在大自然中學習。

  

2015年10月24日四分尾山社區梯田文史與生態  

有人說這彷彿就像走入"莫內花園"般的畫裡。我們何其有幸 !

2015年10月24日四分尾山社區梯田文史與生態

 快!快!快!不管雨在下,連傘都不要了,就是要將這難得一見的生物記錄下來 !

2015年10月24日四分尾山社區梯田文史與生態  

戶外大自然洗禮課之後,木城老師開始講授有關生態寫作的技巧囉 。

2015年10月24日四分尾山社區梯田文史與生態  

黃立婷老師將上午在山區拍到的景象,逐一撥放,讓大家從林野生態觀察及體驗學習寫作。

2015年10月24日四分尾山社區梯田文史與生態  

有誰比我強!在兩位老師講授生態寫作相關技巧後,我立馬完成的作品-"我是一隻青蛙"。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鄭維棕

多年前,當時的文建會與交通部國工局在汐止接近康寧街旁的北二高,花了一千萬設立了一處用電線桿矗立而成的四千坪的大型公共藝術(名為「行車動畫」),對汐止人來說,幾乎很少人知道,就在自己所住的地方,竟然中央花了那麼多的經費,蓋了一個跟汐止毫無關係的公共藝術,而長期從事在地文化的汐止人,連自己家鄉要花大錢做什麼公共藝術,連參與意見的機會都沒有。

胡復金 

該公共藝術的作者胡復金先生(鄭維棕 / 攝影)
事實上,這個一千萬的公共藝術的花費(還不含土地價值),比當時汐止鎮升格為市以後的所有文化預算還要高的多。在這樣一個小市鎮中,中央根據公共工程超過五千萬以上必須建置公共藝術的美意,原本是值得地方肯定。然而,令人遺憾和美中不足之處,在我們自己的家鄉矗立這麼龐大的公共藝術,卻沒有讓在地人參與意見,而設置完成後,也沒有讓在地人有機會瞭解,甚至宛如沒有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樣,實在讓人覺得中央管理文化的主管機關,對於在地文化的不尊重,甚至表現出行政與文化的傲慢,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原本政府願意花大筆的預算,為公共工程上粧,在公共工程中,植入文化的元素,這是一項相當值得鼓勵的作法。這個作法,既可為冰冷的公共空間帶來生機,又可推展藝術及鼓勵藝術家,一石多鳥,值得喝采。然而,在地方花了這麼多的預算,做的跟地方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做完了也好像沒有這樣一件事,卻是讓人感到生氣。
行車動畫  

圖片取自於新北市公共藝術網站

地方藝文資源相對於中央,相當的匱乏,一件超過一千萬的公共藝術,如果能夠結合在地的元素,聽聽地方文化人士的建議,會讓這個矗立在汐止的公共藝術顯得不一樣。同時,更能讓這項藝術,結合地方教育、文化,協助地方的文化推廣工作。對地方民眾來說,這麼多的預算,如果是放在地方推展文化藝術,將可以做多少的事情?可以鼓勵多少在地的文化藝術家?結果粗糙行事,工作是完成了,卻無法與地方的教育、文化推展結合,頗令人遺憾。
汐止由鎮改市,近幾年又由在地人選舉的市改為新北市政府直接派任的區,在地民眾的權利越來越萎縮,要表達自己意見的管道更無法透過選舉方式,來改變地方的服務效能。也就是說,地方要參與政府的公共意見或文化藝術,也因為權利的萎縮,越來越遙遠。過往市長自己選,不好隨時給他廢票,因此,可以服務地方的人從市長、市代表到里長,都是迅速且有效率。
然而,當一切改為官派以後,所有的行政措施、預算,甚至公共藝術與文化,都直接由市政府主導,地方能參與的部分越來越少。我們看到在現有的官僚體制裡,政府決策過程中,越來越少需要地方民眾的意見及參與。在這個鼓勵社區營造、鼓勵市民主義、鼓勵公共參與的時代,如果政府能更多納入「在地人的意見」,會讓政府每一分公共投資與行政措施,更能達到與地方文化結合的目標,對民眾積極投入地方營造、關愛鄉土,更有推波助瀾之效。

否則,市府徒有文化預算,凡是隨自己喜愛做事,也不管地方的意見,就會很難帶動地方的感動。這就宛如把一千萬的錢丟在海裡,沒有聲音、沒有影子,不僅浪費,更讓愛鄉土的地方人士心碎。


 

胡復金 簡介

 

1945年出生於中壢,從復興美工畢業以後,曾經從事過商業的美工設計等行業。1974年應聘赴印尼設布花及壁紙工廠。1983年隨楊三郎習畫,並為楊三朗的入室弟子。以繪畫為專職。為台陽美術協會會員,並為台北縣美術大展發起人。汐止北二高汐止段的公共藝術「行車動畫」為其參與的國家公共藝術重要作品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鄭維棕

IMAG2210  
▲觀光夜市會長陳秀琴(左二)、副會長鄭坤裕(左一)劉孟陽校長及總幹事剉冰女王邱珉(右一)

►►汐止文化網   汐止觀光夜市

 


 

汐止社區大學今日邀請汐止觀光夜市到社大舉辦觀光夜市營造座談會,觀光夜市會長陳秀琴、副會長鄭坤裕及總幹事剉冰女王邱珉參與,汐止社大則由剛成立的學生自治會一起參與討論。

汐止觀光夜市在廖學廣擔任鎮長時,將忠孝東路末端的部分,闢成觀光夜市,成為汐止最重要的夜市景點。又由於該位置緊鄰汐止區公所、汐止秀峰綜合體育場、汐止火車站及大尖山路線的風景區,成為汐止最熱鬧的夜市之一。

然而,在去年從新台五路搬到水源路旁的鐵路橋下以後,因為空間侷促,加上夏天太熱,因此流失部分的客人。因此,本次透過汐止社大與觀光夜市自治會領袖的座談,彼此交換意見,希望能夠未來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觀光夜市。出席人員發言踴躍,但受到時間的限制,無法暢所欲言,因此,未來將持續舉辦幾場的討論會,一起共商如何營造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夜市。  

 

1441381997383

同時也成立學生自治會。

IMAG2201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鄭維棕[1]


前言

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長期投入地方文化推展,同時不斷透過文化書寫,建構地方文化與社區知識庫。常常思想,「文化書寫」是否對於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決定性的推動力量?還是只是紙上談兵的無聊工作?

特別是文建會從1994年開始推動「社區營造」以來,當社區營造成為砸大錢做了一堆硬體建築,社區沒有後續動能和足夠的故事來引動在地人和外地人參與營造,無法產出自己動人的文化產業,改造後的硬體風貌,大多在數年後,歷經歲月風霜,變成凋零的社區夢魘。

DSC05424  

Grange的故事,從這裡開始(鄭維棕 / 攝影,2007年)

從這麼多年推展社區文化經驗,一個成功的在地「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影響社區在地生活,更影響後續改造的力量。當一個社區或一個團隊,開啟了一個創意產業的時候,不僅因產業帶來的連動效應,帶動在地文化的活化,其邊際效益更有出人意外的驚喜。

本文以卓蘭小鎮在地「文化創意產業」Grange經驗,[2]透過「文化書寫」與「創意產業」結合,成功建立了GRANGE品牌的經驗。並期待透過這樣的經驗,讓更多的人願意投身地方「文化書寫」行列,為地方帶來廣大的公共財與產業行銷,讓「文化書寫」不再讓人感覺僅是狗吠火車,卻無法為地方或個人積存產業效益的苦勞工作,並願意投身這項家國與個人大業。

DSC05425  

夢想的的基地,原本一片荒涼的山坡地,卻因堅持與夢想,讓夢想成真!(鄭維棕 / 攝影)

壹、楔子

記得大學時代,相當喜歡印度詩人泰戈爾,記得在他的《飄鳥集》裡,有一段詩句這樣寫道:

記得在我童年的一天,我曾在一條水溝裡漂浮著一隻紙船。

那是七月裡一個潮濕天氣,我獨自一人,玩得很是開心。

我在水溝裡漂浮著我的紙船。[3]

「紙船」對多數生長在台灣農村的子弟,是多麼親切的兒時記憶?過去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的綠野阡陌中,泥土、水塘、瓦房、圳溝、野溪與綠樹,幾乎就是記憶中的景象。孩提時代,生活貧瘠的農村生活,抓泥鰍、摺紙船,一堆野孩子在泥土上玩捉迷藏,就是生活最好的寫照。泰戈爾說他的童年時代,曾在一條水溝裡漂浮著紙船,玩得很是開心。然而,對許多走過台灣農村現代化的過程的台灣人來說,也有著類似泰戈爾的童年記憶。

這些年來,我們感受到整個台灣不斷的在轉變,幾乎所有看到聽到的東西都在轉變。每天電視轟隆轟隆的告訴我們那個是我們學習的成功企業家,更告訴我們要成功,要學習它們「什麼才是致勝的關鍵!」。

DSC05429  

整理後的土地,開始栽種薰衣草、茶樹等香草。(鄭維棕 / 攝影)  

然而,吸收這樣多的資訊,我們到底成功了?這些龐大的資訊到底是「知識」?還是「垃圾」?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的思想---

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長期投入地方文化推展,同時不斷透過文化書寫,建構地方文化與社區知識庫。常常思想,一個「文化書寫」的工作,對於推展社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究竟佔有怎樣的地位?「文化書寫」是否對於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決定性的推動力量?還是只是紙上談兵的無聊工作,偶爾寫寫歷史,對於在地文化的推展,力道有限。對於促進地方產業的發展,更是海市蜃樓!

特別是從文建會1994年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以來,雖然短短的幾年即獲得社會大眾與各政黨的認同,甚至投入這項營造行列的政府部門,也從原來的文建會,到後來內政部(如「城鄉景觀新風貌改造運動實施計畫」)、環保署(如「生活環境體改善計畫」)、衛生署(如「健康社區營造計畫」)[4],社區營造在過去似乎一度成為地方顯學。然而,當社區營造成為改造社區風貌,特別是農村的社區風貌,甚至變成砸大錢做了一堆硬體建築,社區卻沒有後續推動的動能。社區也沒有足夠的故事來引動在地人和外地人參與營造,或者甚至社區無法產出自己的文化創意產業,改造後的硬體風貌,大多在數年後,歷經歲月風霜,變成凋零且成為社區的夢魘。

從這麼多年推展社區文化經驗,推動一個成功的在地「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影響一般的社區在地生活,更影響後續推動持續改造的力量。特別是一個社區或一個團隊,開啟了一個創意產業的時候,不僅解決了個人生存問題,更因為產業帶來的連動效應,會帶動在地文化的活化,其產生的邊際效益,則往往有出人意料之外的驚喜。

08  

 許仁和原本回家繼承老父親的果園,從此開始他非常不一樣的人生!

 

因此,本論文主要以個人實際參與苗栗卓蘭小鎮在地「文化創意產業」Grange品牌創立之經驗,透過「文化書寫」與虛擬平台之建構,如何將「文化書寫」故事與創意產業的結合,成功建立了GRANGE品牌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並期待透過這樣的經驗,讓更多的人願意投身地方文化書寫行列,為地方帶來廣大的公共財與在地產業行銷,讓「文化書寫」不再讓人感覺僅是狗吠火車,卻無法為地方或個人積存產業效益的費神費力之事,並視地方文化書寫工作,是一項令人洩氣的苦勞工作。

貳、故事的開始

2006年,GRANGE創辦人許仁和先生從台北回到苗栗卓蘭的食水坑,他的家鄉卓蘭是一個在台灣以生產水果著稱的小鄉鎮。卓蘭的水果,主要以梨子、楊桃、葡萄與橘子。許仁和先生原本在台北一家頗具規模的美髮連鎖體系任職高階主管,並在繁華的台北城市工作,和他的太太算是上班族中的高薪階級。2006年七月,他和太太毅然辭掉台北工作,回到以水果著稱的卓蘭家鄉。

在台北闖蕩多年,也有一定的成就基礎,幾乎要「他鄉做故鄉」時,為什麼要回到苗栗鄉下?「因為我的父親『老了』,家鄉有一片父親辛勤耕作的果園,我是獨子,如果不繼續耕作,這片果園就會荒廢,因此,我要回到卓蘭,幫忙爸爸種水果!」他說道。

跟多數台灣農村的出外年輕人一樣,已經在台北幾乎落地生根的許仁和,回鄉馬上面對到就業的問題,還有在城市繁華生活習慣了,這麼多年以後,回到苗栗卓蘭小鎮,他的家鄉食水坑,更是在卓蘭偏僻的山間,一條老庄溪順著山邊悠悠的流過他的家門前,回鄉?那可是一條悠悠的長路呀!

然而,他終於放下一切,在2006年回到卓蘭老家,也開始他那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對多數人來說,「回家」,是一條多麼漫長的路,特別是從繁華的台北回到偏僻的農村小鄉,這意味著一個人可能失業、更多的承擔、繁華轉為平淡,還有--------。種種令人顫驚、甚至窒息的挑戰,在在都讓遠離台灣農村的年輕人,寧願在繁華的都會生活下去,寧願「他鄉做故鄉」,也不願意冒著生存與失業的風險,回到偏僻且工作不易的農村。而這些現象,事實上也是台灣目前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平均的關鍵所在。

 

這是在影片還不是網站主流的時候,所完成的第一支影片。(鄭維棕 / 攝影)

這也讓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從台中「回家」時的情境。那時,我在台中大度山上,躺在陽光草坪下,走在木麻黃的蔭下,秋天的大度山風特別強,特別冷冽,我走到東海牧場,俯瞰燈火通明的台中市,大度風不斷的吹,我冷的瑟縮捲成一團。然後,我想,在大度山上這樣多年,環境這樣的幽雅舒服,我在這裡讀大學、讀研究所、戀愛,我實在捨不得走。然而,一張頭髮翻白、滿臉皺紋的臉面,卻不斷的湧進我的腦海中,她是我的老母親,她已經老了,沒有人照顧她了!在大度山風冷冽的刮吹下,當下,我下了決心,收拾行囊「回鄉」!

這樣的決定,比起許仁和先生,我當然幸運多了。我住在汐止,這個小鎮在我回家時,被媒體稱為「明星市鎮」,這個城市,位居台北市旁邊,交通便利,政府的公共投資超過3000億元,[5]三條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命脈道路--中山高、北二高及北宜高在這個城市匯集。因此,不僅建商大量進駐這個小鎮開發別墅及高級住宅,許多高科技產業也在這個城市落腳。當然,坐個便利的火車,二十分鐘就到台北車站,因此,就算回到家鄉,我的就業世界,遠比許先生來的簡易多了。

事實上,我是在電話中認識許仁和先生,在談到他回卓蘭鄉下碰到的窘境時,我與許仁和先生還未曾謀面。他講述他回鄉的故事,對於一個離鄉多年的年輕人,對一個在台北繁華城市生活已經幾乎成為習慣的都市人來說,有了穩定工作,也有了家室、孩子,在這樣不景氣的年代,竟然選擇拋棄高薪高職,回到卓蘭的鄉下從頭開始,這是一個多麼艱難的選擇?這是一份怎樣令人感動的心情?

回到家鄉種水果的仁和兄,我們是從網路上認識的,因為回鄉後,他利用網路要把他爸爸辛勤種植的楊桃、葡萄、梨子等,用網路來銷售,但回鄉半年,卻只在網路上賣掉9筆生意,實在很慘。回到卓蘭之前,他沒有賣過水果,也無須下田耕作。這種現象,和許多離開台灣農村,到台北或其他都市打拼的臺灣農村青年一樣。但在這個山城小鄉,水果就是一家人的生計所在,如果水果賣不出去,生活就會受到嚴重的衝擊。

接手這樣的工作,我開始思索,在台灣的大都市中,有多少像許仁和這樣的年輕人,它們來自農村,在繁華的都市找到就業的機會,最後成家立業,落地生根,但他們的根卻是在農村,因為他們的父母親、兄弟姊妹和許多親戚,甚至他們的土地財產,也在農村。

在偏僻的山城,在那裡,有他們故鄉在心裡深處召喚,有他們至愛的親人,如果不是因為工作與資源極度不足的原因,有多少的年輕人,當他們能夠在家鄉找到就業的機會,甚至是創業的機會,他們怎麼需要或願意到離鄉背井的城市,去孤身奮鬥?甚至住在都市很侷促的環境下,朝九晚五,每天面臨堵車、高昂物價和龐大的生活壓力,辛苦把掙來的薪水,都花在都市昂貴的生活費上,甚至多年打拼還無法在都市中找到定位?他們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自己的土地,離開熟悉的環境,走了漫漫的長路,到都市打拼。當然,往往也因為一些迫不得已因素,才又走了漫漫長路,回到自己生長的故鄉?……

參、「故事」是感動元素的開始

「要樹立地方的文化特色,就要讓居民認識自己的資源,珍視自己的地方,以自己的傳統、特色作為地方生存、產業發展的基礎,如此地方特性與魅力便得以展現。」[6]地方的魅力在哪裡?要找出地方的魅力,要先從地方的人才著手,然而,農村人才嚴重外流,一方面需要人才的培訓,來發展地方特色;然而,矛盾的是農村人才外流的結果,人才根本也就是農村嚴重的問題。[7]

 

感動的故事,成為媒體的亮點,也成為行銷成功的關鍵。媒體主動上門報導,造成後續極大的效應。

政府從2002年開始,提倡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還把「文化創意產業」劃分為三大類產業。其中「設計產業」包括廣告、設計、數位休閒、娛樂、設計品牌、時尚、建築設計、創意生活與工藝,[8]這個「文化創意產業」立意雖然好,但是,從上述的「設計產業」中,除了一定的財務實力外,對多數人來說,這個大餅宛如空中樓閣,根本對於農村毫無幫助。特別是小村小農,他們每天忙著播種、整理,根本毫無心力在這些地方著墨,甚至可以說這些小村小農,根本「毫無能力」可言。然而,對這些人來說,如何讓他們所生產的產業,有創意、有設計,甚至再透過整合行銷,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相對於其他大企業,這些農村的需要更為迫切。

有鑑於此,當我思想一個年輕人,回鄉打拼,跟卓蘭其他的農夫一樣,賣著便宜的水果,而且,當某一種水果大量盛產時,所有農夫都面對同樣滯銷或賤賣的命運,這時,如何開始讓你的水果變的不一樣?為什麼別人就要買你的水果,甚至出更高的價格來買你的農產品?這裡的關鍵在哪裡?

然而,我也知道,一個商品要成功,絕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成功的把農村的農產品行銷出去,要放進哪些元素?

一、「回家的故事」就是文化書寫最好的題材!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經說道:「不創新,就滅亡!」(Innovation or Die)。創新,對於每一個行業來說,都非常重要。然而,創新背後的重要目的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就是要帶給消費者「感動」,每一項產品背後都有一個產出過程,這些過程,不都是為了提供消費者更貼切、更方便的服務?產出的過程有血有淚,從小產品到大產品,都有令人感動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不就是引動消費者好奇與購買的動力?

 

不賣水果了,開始透過在地與文化的元素,開始走向品牌,成為精緻的文創產品。

講到這裡,我想到一個3M的故事。1970年,3M有一個研究員,叫做希爾福(Spence Silver),原來想開發一種超級黏度的膠帶,沒想到他竟然調出一種「有點黏又不太黏」的膠,當時,這個膠沒有人想到到底要如何使用,就被擱置下來。四年以後(1974),有一位化學工程師福來(Art Fly),他是教會詩班,為了輕易找到曲目頁面,他用書籤把曲目固定。有一次,書籤竟然掉下去了,讓他找不到,因此,他靈機一動,想到四年前公司有人研究出一種「有點黏又不太黏」的膠,他就把這個膠拿來使用,讓他宛如發現新大陸一般,極力向公司的同事推薦行銷,但卻沒有任何人認同他的觀念。

於是,他就自己研發機器,自己生產,並做出樣品來。他先把做好的樣品送給公司裡的秘書使用。他還從美國的Fortune 500大企業中,把所有這些大老闆的秘書抄下來,並把樣品免費寄送給這些秘書使用。在他鍥而不捨的努力下,3M公司在1981年開始生產這項商品,並給這項商品取名為 post-it,這項商品被中文翻譯為「便利貼」,這項商品從生產開始,經歷三十多年後,至今依舊風行世界各地,幾乎所有人都必須使用到它。

但這項商品,從他開始鍥而不捨得推動,到3M開始生產,共經歷了七年的努力,如果再從希爾福開始研發出膠水起算,則共經歷漫長的十二年的光陰。

每次我使用這個風行世界的小小商品時,這個故事就會在我腦中浮起,一種感動就會在心中湧起,小小的商品,卻是一種心力堅持與不捨的精神,更是一種創意無限的延伸………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我想到這家百年老店的3M,為什麼屹立不搖,因為,它的產品都有很強的「說故事」能力,一個好的、令人感動的故事,再加上很好行銷手法,難怪百年老店至今屹立不搖!

上面這個故事,也是啟發我們在思考如果要有好的創意,勢必也要有說故事的能力。因此,在確立這個方向後,整個網路系統的概念,就是應該以「感動」的元素做為系統的核心,而不是一直強調買賣的關係。

方向一確定後,我常常與許仁和先生討論,因此,除了我自己利用多媒體的方法,把感動的元素放進影片中外,另外,就是需要將他的故事演繹一番。因此,網站成為「說故事的核心」,雖然有買賣,但是所有人在閱讀網站時,不會強烈感受到一種商業氛圍。

當一個以賣水果的網站建構出來的氛圍,透過文字、圖片、影片與畫面,都呈現一種年輕人「回家」的感覺,一種從繁華城市走過漫漫長路回家,要陪伴年老的父母終老,一個年輕人放下所有城市的成就,回到苗栗的家鄉,無怨無悔的拿起鋤頭,一鋤一鋤的在田裡耕作。這樣的氛圍,可以讓所有看到的人,帶來多大的「感動」?這個價值,遠甚過買賣水果,遠勝過金錢帶來的張力。而這樣一個說故事的水果網站,竟然也成功的抓住許多網友的心。

系統完成時,許仁和的水果,開出漂亮的成績單,盛產的葡萄、梨子,都在很快的時間銷售一空,而且水果的直銷價格,也相當亮麗,令人驚艷!

二、寫地方事,說地方故事

除了透過故事行銷外,另外,當一個網站如果能夠提供在地的文化資訊,往往也是消費者樂於停留的因素,因此,這個系統完成時,我跟許仁和先生討論,開始在網站中,大量書寫卓蘭的地方故事與在地情懷。

這時,一個卓蘭的水果網站,化身成為一個卓蘭的文化書寫平台。在這個網站中,許仁和先生開始大量報導卓蘭的人物、事物與地方的點滴。在網站中,他寫道:「我的家(卓蘭)位於苗栗的最南端,是一個水果之鄉,以前為平埔族原住民『巴墨斯族巴登社』之地,原住民稱該地為”JAHESE”,其意為『美麗的原野』,因受大安溪支流食水溪(又名老庄溪)的沖積,形成一片良疇沃壤。漢人入墾後,初稱『搭連』,後改為『罩蘭』或『打蘭』,後地方設鄉時,考慮用字欠雅,因此就將地名改為『卓蘭』。」,在他的網站中,他娓娓道來他的故鄉的履歷,故鄉的身世:「水果之鄉---水果對於卓蘭人,不只是收入的來源,更是精神的依靠。因為其氣候、土壤的關係,所以在卓蘭四季都有水果生產。目前在卓蘭主要開放食水坑、內灣、西坪三區,食水坑是以梨和葡萄為主,而內灣則是觀光果園最密集的地方,以楊桃、葡萄、枇杷、大梨為主,西坪以柑橘和大梨為主,近年來由於觀光休閒的盛行,卓蘭人利用了先天優越的環境條件,開發出了一系列的花卉香草休閒產業,形成了卓蘭的另一項特色。

 

璞草園GRANGE變成一個成功的典範,一步一腳印,讓人驚艷。你能想像用在地的文化、在地的情感、在地的故事,產出的巨大能量,你豈能想像?

從老庄溪,到水果地形的分布,許仁和先生好像一個「地方文化工作者」,導覽著進入這個網站的消費者,所有人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只是剛好進來看看這個水果網站,但是當他們進入到這個系統以後,發覺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年輕人「回家」的故事,當網友再進一步仔細閱讀瀏覽,發覺這個網站竟然訴說著卓蘭的種種故事,鄉土的、人文的、農村的,還有濃濃的人情味。整個網站的氛圍,就是一個地方文化知識的平台。這裡不只是賣水果,更重要的是賣人情,賣卓蘭的種種情懷……

「『回家的動念』就是卓蘭的好山好水!不止孕育了甜美的水果,更養成了一群刻苦耐勞勤儉樸實的客家人,用心的只是如何讓自己的農作物更大更甜美。年輕一代的我就像一般離開土地、離開家鄉的農村青年,到都市打拼,隨時隨地緊繃著神經,不斷的學習成長,為了只是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每次到水果攤買水果時上看到寫著『卓蘭名產』,就會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感動,可是買了吃了後,那種甜美總是少了那份感覺,左思右想那份感覺是什麼,原來就是『新鮮』。」

娓娓在他的網站中,許仁和一個字一個字的書寫著故鄉的故事,故鄉的人,還有故鄉的種種。回到卓蘭,他不僅是一個勤勞的「農夫」,每天到田裡耕作,更重要的是,他和一般農夫不同的是,他也是一個勤勞的「筆夫」,每天辛勤的「筆耕」,一筆一筆寫下故鄉的種種。

當網友從網站中看到一個勤勞的筆耕者,記下家鄉的故事,不僅讓網友對於卓蘭的種種,感到感動與好奇,更讓人看到一個回鄉的年輕人,在家鄉的土地上,孜孜矻矻,那份真誠所帶來的力量,無與倫比!而「文化書寫」在一個網站上,不斷的發酵、不斷的膨脹,為一個看不見的、比買賣還要有效的力道,不斷的在醞釀,終究成為水果熱賣的動能。

三、「影像」就是故事的演義

一張有力的照片,勝過千萬字的描述。而文史工作的核心紀錄,除了文字,就是照片。

尤其網路興起後,幾乎照片或影片,已經成為說故事的重要工具。在許仁和先生的系統中,他利用大量的照片和影片,紀錄著他在田裡耕作的身影。他的紀錄片,不僅記錄果樹栽種與採災情形,幾次強烈的颱風侵襲卓蘭,造成卓蘭嚴重的損害,他也都如實的記下受害情形。這些記錄,不僅訴說著他的故事,也訴說著卓蘭的故事,讓看的人頗為心動。

特別是當種果樹或農作成為高昂的代價,不施做化肥、農藥等,而採取有機(或無毒)的健康手法,這些作法,也相對提高了營運的成本,但為了堅持無毒環境,他在家鄉辛勤的耕作,又可能隨時面對到災難來襲,他卻依舊堅持一個無毒的農業環境。他曾說道:「任何一個行業都感受到微利時代的來臨,從事農務契怍的我們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資材、肥料、工資、運費成本節節上升,我們還必須面臨氣候變化所產生的不穩定因素,加上產銷失衡現象讓我們感受到『物賤傷農』,而零售市場物價在波動,消費者需要以更高的價格購買農產品。但這些卻與我們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還必須背負『炒作』的罪狀,一旦景氣蕭條造成盤商倒帳風險時,農夫只能求助無門自認倒楣。」他用著影像照片,除了把自己在田裡工作的影像,透過網路讓消費者看到他辛苦的工作,再用文字強化照片的故事性,讓更多的人瞭解小村小農面臨嚴峻的農業考驗,特別是當你要堅持一個無毒的耕作環境,為消費者的健康把關……

除了水果,許仁和也以同樣的方式,在老庄溪旁荒廢十多年的荒地上,開始種植香草,並以「GRANGE」的品牌為名,推廣有機新鮮的香草、香草茶、手工皂品、養生香草醋、純露、香草研磨粉等相關商品,同時間積極取得「生產履歷」、「MOA自然有機農法」的認證。從水果到香草,一路從「文化書寫」地方故事,到建立自己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品牌GRANGE,讓人看到一種對地方文化的關懷與熱情,帶著創意、帶著希望,為台灣拼出希望與夢想的地圖。

當賣農作不再只是「買賣」,而是懂得將「感動」的元素放進行銷中,利用文化書寫的手法,透過「故事行銷」、「書寫地方故事」及利用「影片和影像」來說故事,這時,文化書寫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會不斷的發酵。就像看電影一樣,一個好的故事題材,透過巧妙的文字與影像、聲音的傳達,會久久烙印在人的心裡面,那種感動是久久不忘的。

肆、結語

這篇文章,分享苗栗卓蘭小鎮在地文化創意產業GRANGE品牌建立的經驗,並且透過「文化書寫」過程,在一個資源極度匱乏、且位居偏僻山城小村中,如何辛苦建立起GRANGE的這項創意品牌。

自己從事地方文化超過二十年,常常覺得是一條漫長而孤寂的道路。一來資源匱乏,二來政府不甚重視,大部分從事地方文史工作者,都必須孜孜矻矻的辛勤工作,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之外(或養生之外),還要花大量時間從事地方人文調查、書寫、影像、資料整理,這些苦勞且沒有經濟效益的工作,這幾年幾乎已成為多數人卻步的志工行業。

這個工作,對大多數人來說,雖然只是記錄地方文史興衰的文化工作,在紛亂的台灣世代中,也是綿薄而微力,在台灣歷史的洪浪中,也可能像海邊的細沙一樣,隨時被浪潮衝襲消失。然而,記錄地方文史超過二十多年的歲月,從狂狷的黑髮年少,到現在有點斑剝白髮的年壯,我依舊相信紮實的記錄台灣地方文史知識庫,一步一腳印,同時結合網路科技技術,透過這項文化書寫工作,讓「知識變為經濟」,協助小村小農建立文化行銷與故事行銷,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家國與地方大事。

這些年來,我們感受到整個台灣不斷的在轉變,價值在變、教育環境在變、核心觀念在變、親情友情也在轉變,幾乎所有看到聽到的東西都在轉變,甚至所有東西都可以用金錢來算計。每天電視新聞與大眾媒體,不斷的在催化我們「要向成功人學習」,但「成功的典範」是什麼,是豪宅、名車、賺更多的金錢,還是掠取更多的權位?………..

 泰戈爾以「記得在我童年的一天----」訴說著他在水溝裡漂浮著紙船的快樂,原來快樂來自於對土地的親密,來自於簡單,來自於簡樸,紙船雖然簡單,沒有高貴的價值,但「記得在我童年的一天」卻是如此愉悅…..

  我們需要用這樣簡單的「文化書寫」觀念,建構台灣小鄉小鎮的身世,讓更多的老人、中壯年記起「記得在我童年的一天」那種愉悅,為我們的下一代營造一點土地的親情,給孩子一點土地的夢想。當我們這一代不斷的耗掉臺灣大地豐沃的土地資源時,是否也該回頭為孩子保留一點土地的身世記錄與圖譜?

而「文化書寫」特別需要與網路平台結合,當書寫土地的身世,記錄鄉土的人情世故,在一個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將感動的元素放進平台中,當網站成為一個「說故事」,甚至是一個「演故事」的場所,那麼這個平台就有機會轉化成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的場域,「文化書寫」雖然不帶功利,但文化書寫所延伸的效益,卻能將「知識轉化為經濟」,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感動與故事的價值,間接帶來經濟產值。從卓蘭GRANGE創意品牌的成功建立,我們看到文化書寫為地方產業帶來感動、論述、生命與驚艷,讓小村小農找到一條創業與生機之路!

台灣需要更多像許仁和先生這樣帶著真性情「回家」,且願意真心埋進農村裡書寫自己家鄉故事的人。「回家」,尤其回到一個資源不多的鄉下,對多數人來說,「回家」需要多大的勇氣?每天,我們看到許多政治人物在電視上口沫橫飛,批評誰比較愛台灣。然而,當那麼多人在電視上說他們如何愛台灣時,卻有一群人在許多資源匱乏的台灣地圖上,默默為這塊土地打拼,為這塊土地與文化寫歷史。他們沒有政府資源,不用華麗的語言,每一腳步踏出去,都帶著一種對「土地的尊敬與對人的尊重」。而我相信,台灣有一天要在國際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必須從這些書寫土地與文化的拼圖過程中,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身世與價值!(2012年6月8日,刊登於苗栗縣政府與聯合大學主辦之《聯合大學通識與在地產業研討會》論文集)

衍生閱讀

 扁擔到品牌


參考文獻

 

[1] 鄭維棕,著有《梅洛-龐帝的美學:遠流出版公司,1993》、《中國哲學與懷德海:東大圖書公司(合著),1989》,本文發表於《聯合大學通識與在地產業研討會》(2012年6月)論文集。

[2] 可以參考Grange官方網站,http://www.grange.com.tw

[3] 糜文開譯,《泰戈爾詩集》(台北市:三民書局,1983)。

[4] 蘇昭英,〈社區總體營造作為一種文化實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第一屆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P1-23。

[5] 鄭維棕,〈汐止的野溪整治與基隆河〉,《汐止文化網》,http://www.sinew.idv.tw

[6] 徐藝華整理,〈最有魅力的資產:陳其南教授談地方文化的建立〉,師友第367期(1998年1月),P5。

[7] 鄭晃二編:《先把社區做好—縣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企劃出版,2005),P57。

[8]鄭晃二編:《先把社區做好—縣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P60。


1、徐藝華整理:〈最有魅力的資產:陳其南教授談地方文化的建立〉,師友第367期(1998年1月)。

2、鄭維棕:《梅洛-龐帝的美學:遠流出版公司,1993》。

3、鄭維棕:〈汐止的野溪整治與基隆河〉,汐止文化網,http://www.sinew.idv.tw。

4、鄭晃二編:《先把社區做好—縣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企劃出版,2005)。

5、糜文開譯:《泰戈爾詩集》(台北市:三民書局,1983)。

6、蘇昭英:〈社區總體營造作為一種文化實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第一屆地方文史工作者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鄭維棕

 楔子

植根土地,認識自己的文化,再進一步認識土地上的人民,這本來就是我個人的信仰。特別是觀照自己的土地,觀照人民,這是作為一個上帝百姓的人需要勤奮努力去作的事情,因此,從事文化與社區營造,二十多年來就是我信仰的工作。雖然辛苦,也沒有什麼實質的利益可言,我本來就存著康德(Kant)所說的「無利益心」(Disinterest)。也因為存著「無利益心」,因此,做起來自己也非常快樂,至於效果如何,則並非擺放在第一個思考的位置。[1]

陳定國    

植根土地,並真正認識自己的文化,才是城市行銷的王道。(前右三汐止第一任街長陳定國,右五余祖添,照片提供 / 姚天進)

壹、「在地認同」就是「城市認同」

城市成長過程中都必須面對「城市認同」問題。由於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命,因此,隨著城市人口的移動和都市結構的改變,城市必須面臨游移人口對地域的改變後,新移民如何在游移中,對於所居住環境從陌生到熟悉,從非在地到在地的「他鄉做故鄉」的情感轉移。因此,地域的認同事實上就包含一個陌生的遊子對所在城市的認同。[2]

而整個城市的形塑過程,除了所在的人口結構與都市景觀外,它也奠基於人們對城市所建構與分享的意義。而這個分享與建構,在先進世界中則主要透過影視媒體的經驗與傳遞,再透過日常生活中活動與實踐的元素,讓這個城市逐漸形成自我的個性。[3]

19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命。(右三為擔任過汐止街長及濟仁醫院創辦人李朝芳,姚天進/提供)

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城市生活的價值與意義。而城市的性格形塑,在現代社會中,影像媒體的傳播,卻是形塑這個城市性格的重要成因。尤其台灣這個小島上,過去受政治極度操作影響,許多人在教育過程中,被故意教導忽略自己城市的故事、生命,並透過教育強制的體制灌輸,人們對自己城市的記憶相當模糊,甚至因此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感情的淡薄,幾乎是普遍的現象。[4]近幾年,台灣面臨了全球化衝擊,除了經濟、政治外,城市文化的發展,也無法躲避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而全球化帶來的立即影響,便是城鄉落差,環境過度開發與空間商品化,形成異化的空間。非都市地區邊緣化、時空收斂、經濟再結構、勞動力重組、非都市地區人口大量外流、村落老化等。[5]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城市的發展將不再孤立,除了自身的地域性特色外,隨時引入大量的異質文化和傳播迅速的媒體文化(如結合影像媒體的網路文化),更讓在地城市無法在孤立於世界的文化之外。城市的生命,已經跟媒體、空間、在地文化與異質文化緊緊的綁在一起了。

研究文化理論與實踐的學者貝克(Chris Backer)認為,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的推動向來與媒體之發展有著密切之關係。[6]特別是網路發展以後,數位媒體化更造就一個網路的烏托邦(Cyberutopia),形成一個無所不在的「烏有之鄉」(’Nowhere’place)。[7]不管是文化或社區經營,都與媒體的發展有著深厚的關係,一個好的文化推展,往往需要藉助媒體的通路,將文化推展的活動、理念、論述和實踐,透過好的媒體平台傳播,會讓文化的推動更為有效。

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即「傳媒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麥氏在六O年代就有先見之明,即預言傳播媒體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後,人類必然面臨革命性的改變,而在一個高度科技進步的社會,媒體往往成為掌握權力的來源,因為,「誰掌握了資訊,誰就掌握了訊息,誰掌握訊息,就能對社會與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6

1959年48屆汐止初中畢業同學合影。(姚天進/提供)

「傳媒即訊息」,如果再更嚴肅一點講,甚至可以說,「傳媒即是權力」。媒體在社會擔負的角色與影響力,超乎人的想像。特別是長期從事地方文史與社區營造的工作,更深切的感受到傳媒在社區與人際上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特別在現代城市中,除了來自地域發展的壓力外,更要隨時面臨全球化帶來的商業與文化保存的掙扎。城市文化在商業經濟與政治環境雙重擠壓下,如何得到應有的保存與成長,對多數關心地方文化與城市發展的研究者,往往面臨一種內心的掙扎與生存競爭的壓力。

貳、文化行銷為城市帶來商業的養分

然而,從個人長期從事地方文史研究及社區經營實踐的經驗,內心常面臨的困難,除了在於地方資源的困窘與攢集資料歷史的苦勞外,另外一個就是在於如何將辛苦蒐集與撰寫的資料,轉為文化書寫工程後,並進一步將這些資料活化或融入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讓這些地方史料成為地域文化發展的重要論述依據,並能夠融入到社區居民的生活中,透過社區營造實踐的手段,讓文化能夠在地生根。並進一步,讓文化與產業有接軌的機會,讓地方文化得以保存。

但是這樣的理想,卻往往受限於資源之匱乏、實踐團隊無法形成、公部門政策更迭的頻繁、外來人口不斷的游移、居民理念之不足和傳播媒體平台之闕如等困境,使得文化實踐往往難以落實。[8]

特別是社區推展中,欠缺強有力的傳播之通道,更易導致辛苦勞作與耕耘所得的果實,難以落實在社區生活中。這個現象,有時會讓從事地方文史工作或社區經營者,有種「狗吠火車」的遺憾與無力感。[9]

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實踐」,並非只是純然的泛泛「空談之理論」。[10]文化是人們生活的方式,是人類習得的特質(Traits),是群體應付環境,並由許多經驗長期累積所得的固定特有的因應方式,它靠的是後天的經驗學習而來,並不是一個與生俱有能力。[11]由此文化生活所衍出的社區價值體系與文化體系,就構成社區結構的重要內涵。[12]因此,如何透過社區學習與營造的過程,將地方文化與特色融入到社區中,讓社區建構出俱有特色的文化體系與價值體系,對於地方的發展與社區營造,都可帶來不可輕忽的影響。

3  

文化需要劍及履及的實踐,不能只是空談。(1992年汐止史蹟巡禮)

然而,一個「社區」是一個「有機體」(Organism),他會長大、會茁壯、會蕭條、會老化,當然這個有機體,經歷生老病死,正如人的成長一樣。在這樣一個有機體的架構中,人們在這個城市生活的體系中,必須不斷的去尋找生存的意義,這個現象,就是哲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說的,人的生活必須不斷的與「意義」相伴隨。[13]在城市伴隨生存意義之下,一個城市文化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同樣的,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又應該提供怎樣的價值內涵或生存元素,讓這個城市可以透過文化的養分,可以呼吸、可以長大,甚至可以提供在地產業怎樣的(經濟)生存契機?

以汐止為例,過去在老鎮長廖學廣時代,曾經以「文化立鎮」作為號召與努力,讓汐止在地文化與社區發展相當興盛與活躍,透過公部門支持與贊助學校教育,讓學校教育與文化結合,使得汐止各個學校發展出不同的文化教學向度。[14]而公部門積極推展文化發展,往往比民間推展文化的效力更為快速。也因為汐止當時以「文化立鎮」作為公部門施政的核心,整個公部門開始在汐止各地積極推動文化活動,也將文化的內涵融入到中小學的教育體系中,透過適當的資金補助方式,帶動學校教育也積極投入文化教育與推廣的行列。同時,因為對文化的推廣,直接導致對在地環境的重視,因此,開始有各產業道路的環境整理(如割草班、掃地班、油漆班等),文化立鎮不僅促成汐止在地文化的勃興,各種文化表演在汐止各個社區積極的展開,而因為山區環境道路的整理,讓汐止每條山區道路都成為重要的觀光道路,而這個現象,直接帶來的效益,就是大量人口移入汐止,汐止的房地產因此也熱鬧滾滾,加值不少。另外,直接帶來的產業效益,就是觀光人潮的湧入,汐止的山區成為大台北人的後花園,許多在地的商店因此獲利不少,也因為「文化立鎮」為汐止這個城市帶來充足的商業養分,讓汐止居民不僅對於「文化立鎮」特別支持,而這個支持度的反應,也從廖學廣的選票上獲得明顯的證實。

R001-017  

老鎮長廖學廣過去在汐止寡窳的資源下,推動汐止文化立鎮,功不可沒。(鄭維棕 / 攝影)

在汐止從事二十多年的文化工作經驗,汐止因為過去公部門積極投入文化立鎮,其產生的商業價值與效益,難以估計。這些效益,積極的發生在觀光產業、房地產產業、人口的迅速增加等。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透過文化的推廣與行銷,城市也會被行銷出去,同時,在文化建構與推廣的過程,城市的住民會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進而認同土地,又帶來許多新移民的加入,文化又會被不斷的融合與調整。當文化的行銷,成為注入城市商業利基的養分時,我們可以看到文化不再孤立的成為無法產生價值的生活而已,而是成為注入城市商業機轉與勃盛的重要推手,這時,這個城市的居民對於文化的熱忱與投入,也成為其生活的一部份。

參、文化與社區經營就是「資本的累積」

從以上的例證中,我們看到文化對於一個地方來說,相當重要,特別是如果有公部門的積極投入,並作為文化推手的領頭羊,文化是可以為地方積攢龐大的經濟養分。而一個有龐大經濟養分的文化內涵,就會帶動地方居民投身在文化的活動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事實上,一個文化與社區的創意與學習過程,是可以為地方累積龐大的資本,這三種資本包括「知識資本」、「居民互信的社會資本」和「建構特殊的社會學習文化資本」。[15]文化與社區的營造,就是一種長期累積城市資本的最好手段。

然而,社區營造和文化推動,都是苦勞的工作,就像一個人在蓋房子一樣,他必須從一塊磚一塊磚慢慢的砌,慢慢的房子一日一日的長高,到一定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高度,絕不能偃苗助長。你要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必須先從文化書寫工程做起。一個沒有歷史文化的城市,怎麼為它講故事?因此,文化行銷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做地方史的書寫工作。然而,要書寫地方文史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先蒐集地方文史的資料。

IMAG1028  

社區營造是一種苦勞的工作,做的好,才能從根基上為城市立下深厚的文化基礎,讓城市行銷更容易。(圖為陽明海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拆除掉汐止一座國寶級的古蹟周家花園,鄭維棕 / 攝影)  

從現實面來說,地方文史往往不是學術界興趣的一塊,因為這塊領域,資源匱乏,工作繁瑣,不像學術界在資源取得上,便利與豐富許多,同時,在社會的地位與升遷上,地方史幾乎「乏善可陳」。因此,要作地方文史,要先有強烈的核心價值,必須先知道自己為何而作。

以個人為例,植根土地,認識自己的文化,再進一步認識自己土地上的人民,這本來就是我個人的信仰。特別是觀照自己的土地,觀照人民,這是作為一個上帝百姓的人需要勤奮努力去作的事情,因此,從事文化與社區營造,二十多年來就是我的信仰的工作。雖然辛苦,也沒有什麼實質的利益可言,但是,在從事這樣一件工作時,我本來就存著康德(Kant)所說的「無利益心」(Disinterest)。[16]也因為存著「無利益心」,因此,做起來自己也非常快樂,至於效果如何,則並非擺放在第一個思考的位置。

畢竟,文化是長久累積的生活點滴,既內在化又包含外在的各種行為、遺跡和各種紀錄,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思維、行為。特別在這個速食的時代,經濟掛帥,凡是能夠跟產值連結一起的產業,才比較容易受人重視。文化本身雖然很重要,但是,在台灣的政治體系中,文化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特別在地方的文史工作中,這項工作更是吃力不討好。因此,對於推展文化或社區營造,得非要有獨特的眼光,更要有文創的精神。特別是一般企業如果願意投身這項工作,那更是要先知道文化可以為你的企業除了帶來公義行銷的效益之外,它是可以為企業永續經營帶來更龐大的產值。因此,投入的企業初期非得要帶點「傻勁」,否則帶著有色的眼光、帶著高度的功利,這種投身就不夠切實,而且很快就會失望的離開。

上面說起來,對於地方文化與社區經營好像有一點令人挫折,然而,這只是指出目前在台灣要推動文化與社區營造面臨困境的現狀。事實上,在汐止的二十多年文化推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至今還相當活躍的範例。以夢想社區的蔡聰明為例,近二十年前推出夢想社區以後,蔡先生並不按照幾乎是千篇一律行銷房子的方式,來行銷他的夢想社區,他以夢想社區基金會,常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後來,他以踩街的嘉年華模式,成為貫串他社區的主要文化推動內涵,不但在汐止創造嶄新的文化演出模式,甚至將這個模式帶到總統府的凱達格蘭大道,再從北到南,從台灣到國外,創造他的「夢想奇蹟」。

這個「夢想奇蹟」,不僅讓蔡聰明成為台灣的名人,文化行銷讓原本地處在汐止不是交通核心的「夢想社區」,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竟然讓想買夢想社區的人還要「排隊」審查,成為汐止,甚至可以說是台灣房地產界的「奇蹟」。

這個例子更可以說明,透過文化的行銷,城市可以累積可觀的資本價值,文化行銷就是城市行銷,只要行銷的力道夠強,文化加值在商品上的價值,超乎人想像之外。夢想社區二十年來,就是汐止文化行銷最好的例證。

肆、影像紀錄就是在為城市說故事

汐止過去二十年來,可以說經歷了汐止有史以來最大的巨變。二十多年前,汐止只是一個小鎮,人口也不過6萬上下,很多地方與台北相比,顯得相當破落。城市的景觀實在並不吸引人。廖學廣擔任鎮長後,推出「文化立鎮」,甚至以徵收鎮長稅,讓汐止一夕之間成為台灣的「明星城市」。在廖的強力行銷下,汐止幾乎成為各建設公司兵家必爭之地,幾乎全台灣的上市建設公司,都湧入到汐止這個小鎮。在汐止一片繁華之際,賀伯颱風突然來襲,汐止大淹水,然後每年颱風來襲,汐止就陷入淹水的夢魘。而建商攻城掠地,大量開發山坡地,又導致汐萬路的林肯大郡大崩塌的慘劇,二十八人被壓死於崩塌的擋土牆中。歷經這些慘劇,汐止又突然從公主變成醜小鴨,多年陷入愁雲慘霧中。而文史工作也在這一串的波瀾中,幾乎夭折。

忠孝東路大淹水-縮小  

汐止曾受到淹水災難。(圖為仁愛路與忠孝東路象神淹水情形,鄭維棕 / 攝影)

從納莉颱風以後,這十多年來,汐止休養生息,再加上政治上原本每次都要慘烈廝殺的選舉,突然因為台北縣的改制而地方官員成為官派,也讓地方似乎沈寂不少。二十多年汐止文化風華,劇烈超過了過去近一百年來汐止的改變。不管是地形地貌的景觀、城市建築景觀、地方文史產業、政治樣態或經濟活動,二十多年來的汐止文化風華,是一部訴說不完的感人故事。

Lewis認為影視媒體的傳播,是現代世界中文化形塑的重要推手。[17]前面提到,文化與社區的創意與學習過程,可以為地方累積龐大的資本,而在學習過程中,初期最難的工作,就是地方資料的書寫與蒐集。網路發達以後,地方資料的書寫,過去以文字為主,然而,拜科技之賜,地方史現在的書寫內容中,目前影像紀錄幾乎成為更為重要的工程。

特別是現代人的生活相當忙碌,要好好仔細閱讀文字,要花很多的心思閱讀文本,往往缺乏耐心或時間。然而,一張優質的照片,一支感人的影片,對於地方文化的推展,有時比長篇大論的地方文史記錄影響力還大。

永續性(Sustainable)的文化與社區發展,除了來自公部門的推動外,由民間參與政府共同規劃與行動,對於文化的推動相當重要。[18]而民間提供經驗與智慧,由政府擔任領頭羊,雙方相互支援,對於文化推動的效益,事半功倍。

影像紀錄是具體而微的文史縮影,可以將一篇漫雜的文史資料,透過生動的影片和畫面,將文化與歷史生動的呈現在觀眾前。特別是在現代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人們可以輕易的透過網路就能看到自己土地的故事,這種說故事的能力,和影片產生的動能,都是過去從事文史工作者難以想像的天地。特別是影片可以應用生動的畫面,並形塑感人的氛圍,在傳播上,遠非文字可以比擬。

而透過影片行銷文化,讓城市變得更為豐富和感人,更讓閱聽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文化行銷,對於投入地方文史工作和社區營造者,影片記錄地方可以讓地方文史推動更為豐碩。

95.1.30農曆1正月初2 071  

從大尖山望向濛濛的汐止市區。(胡朝進提供,2006年1月大尖山)

由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贊助,並由丁正璽導演編導的《汐說從頭》,從遠古時代訴說著汐止的發展,歷經風霜洗滌的汐止風華,許多遺跡甚至早已破壞殆盡,在拍攝上困難重重。丁正璽導演甚至以動畫方式呈現過往的汐止,整部影片忠實的呈現汐止發展的脈絡與種種。

作為一個文史工作者,個人覺得城市行銷需要作基礎的文史資料書寫,而文史書寫是一項需要結合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推動的文化志業。這次汐止區公所結合民間企業,推展地方文化,並深入到基層的社區中,的確是一件值得讚賞的工作。文化與社區營造,需要更多的公部門積極推動,更需要邀請在地的企業家一起參與。同時,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在地企業投入這項攸關家國大業的文化行銷工程,不僅讓汐止成為一個保住過去文化風華的文化小鎮,更讓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們,一起來觀照我們生長的土地,一起呵護這個樣貌多元且豐富的城市。(2012年12月8日受邀參加新北市汐止區公所主辦的《汐說從頭》研討會)

參考資料

書籍部分:

⊙小野著:《尋找台灣生命力》(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0)。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習主編:《社區創意生活圈》(台北:師大書苑,2008)。

⊙邱誌勇、許夢芸譯(Jeff Lewis 著):《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出版,2005)。

⊙阿德勒(Alfred Adler)著,石磊編譯《阿德勒談靈魂與情感》(天津:天津社科學院出版,2011)。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論與實踐》(台北:允晨叢刊,1994)。

⊙陳奇祿著:《文化與生活》(台北:允晨叢刊,1994)。

⊙蔡宏進著:《台灣新鄉村社會學》(台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2003)。

⊙蔡宏進著:《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1985)。

⊙羅世宏主譯(Chris Barker著):《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

期刊部分:

⊙林婉綺:〈游移在社區營造與觀光之間 ─ 以劉興欽漫畫暨發明展覽館為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二十六卷四期(2012年10月)。

⊙陳碧琳著:〈空間異化與文化抵抗:宜蘭社區藝術空間之理念與實踐〉,《南藝學報》第四期(2012年6月)。

⊙曾旭正著:〈在社區重思藝術-邁向新時代的有機藝術觀〉,《南藝學報》第四期(2012年6月)。

⊙鄭維棕:〈從「文化書寫」到「文化創意產業」---以卓蘭文化創意產業GRANGE為例〉,刊載於聯合大學所主辦的《聯合大學通識與在地產業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6月。 


 

[1] 鄭維棕,長期投身地方文史研究,並建構地方文史知識庫,著有:《梅洛—龐蒂的美學》(遠流出版公司)、《中國哲學與懷德海》(東海哲學研究所主編,合編之論文集,東大圖書公司),現為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生。

[2]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黃麗玲、夏鑄九著〈文化、再現與地方感 --- 接合空間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初步思考〉,P50。

[3] Jeff Lewis 著,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出版,2005),P3。

[4] 小野著:《尋找台灣生命力》(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0),P87。「在我從小的教育中,我一直對自己所出生的地方 --- 台灣是印象模糊的。」這個現象,主要還是過去威權統治時,統治階層刻意在強制的教育中,盡量在所有台灣人的記憶中,消除對台灣的認同,而這個現象,讓台灣城市認同發展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5] 陳碧琳著:〈空間異化與文化抵抗:宜蘭社區藝術空間之理念與實踐〉,《南藝學報》第四期(2012年6月),P3-4。

[6] Chris Barker 著,羅世宏主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P357。

我要訂購

[7] 同上,P395。

[8] 為了強化文化推動實踐的影響力,過去,個人曾經結合地方有心之士,創辦過汐止在地的《目擊汐止》、《資訊時報》等地方刊物,發行時間超過兩年以上。然而,創辦地方性紙本刊物,不僅耗費成本,資料無法累積,透過夾報或寄發的方法,發行成本高昂。因此,個人才在網路發展後,建立了地方文史知識庫的《汐止文化網》(http://www.sinew.idv.tw ),讓所有想查詢汐止相關文化訊息的人,可以透過這個文化知識庫找到其需要的資料。然而,畢竟個人資源有限,即使獨力完成一個系統的資料庫與更新內容建構,也是一個龐大的工程,特別是這種文化書寫工作,無法產生商業利益,這種相當重要的地方文化知識庫,原本應由地方政府或民間企業執行之工作,由個人之力執行,確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個人也在此呼籲,文化是公共財,對於促進地方發展與文化觀光產業之勃興,相當重要,地方政府應該結合民間企業,一起來推動,這個工作,是城市認同的「第一步」,必須先由文化紀錄與論述開始,才能進一步談地方文化與社區認同。

[9] 鄭維棕:〈從「文化書寫」到「文化創意產業」---以卓蘭文化創意產業GRANGE為例〉,刊載於聯合大學所主辦的《聯合大學通識與在地產業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6月。

[10] 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論與實踐》(台北:允晨叢刊,1994),P7。

[11] 陳奇祿著:《文化與生活》(台北:允晨叢刊,1994),P21。

[12] 蔡宏進著:《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1985),P179。

[13] 阿德勒(Alfred Adler)著,石磊編譯《阿德勒談靈魂與情感》(天津:天津社科學院出版,2011),P2。

[14] 為了推展地方文化,汐止鎮公所以補助的方式補助各個汐止學校發展不同的文化特色,例如,東山國小發展出皮影戲特色教學與活動。

[15]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習主編:《社區創意生活圈》(台北:師大書苑,2008),林振春著〈創意社區學習文化的營造〉,P190。

[16] 康德的對美學的解釋重要詞語,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曾說道:「美是無任何厲害關心的東西。」這裡的「無厲害關心」就是用Disinterest。而「無利害關心」則是牟宗三先生的翻譯。這個字指美感和快感的差別在於:美感是純粹的觀照,它是超越自身的利害關係,與對象是否實際存在無關。快感是一種牽涉到關心主體之偏好或滿足,其滿足繫於事物之實際存在與主體之利害關係。此處,本人將其翻譯為「無利益心」。

[17] 同註3。

[18] 蔡宏進著:《台灣新鄉村社會學》(台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2003),P127。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汐止基隆河流域的主要產業發展-----瀏覽水返腳「家族」與「產業」版圖興替        

文‧攝影  鄭維棕

 

歷史之流

   連橫在「台灣通史」一書中的疆域志裏,論述到「淡水縣」的設置時說到:「淡水據北台之樞,…其水自雞籠山而來,歷八堵、五堵、經圓山、關渡,而入於海。旁流之脈,交銜於艋舺,大稻埕之間,航運之利,實興商業,而灌田尤廣,故產穀多。」

051203周厝-1  

周家花園的周再思,是汐止重要的煤礦大家族

   汐止舊名「水返腳」,早期曾隸屬淡水縣,基隆河流貫其中,兩岸田野阡陌,四周有青翠蓊鬱的秀峰山、姜仔寮山、五指山等。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劉銘傳與建的台灣第一條鐵路基隆至台北,貫穿獅求嶺隧道後,便馬上到達水返腳車站了。因為基隆河航運的便利和鐵道運輸的發展。清季和日據時代的水返腳,不但有興盛的農業,工商ㄝ與貿易的往返,也是絡繹不絕。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水返腳隸屬於基隆廳石碇堡轄區,日據初期,它又屬於台北縣水返腳辦務署石碇堡,一直到大正九年【名國九年】,才改為台北州七星郡汐止街管轄,後來,又經過幾次的變遷,才改為現在的台北縣汐止市。在這一連串的歷史變動中,因著交通的便利和它四周豐富的煤礦,水返腳興起了不少的大家族,而這些大家族也都有不同的堀起的故事,這些故事或曲折、或平凡、或戲劇,這些不同的故事和水返腳的命運,交揉成為一幅生動的歷史圖像,深深深的埋印在水返腳人民的心裏面。而從這些家族的演變,可以看出汐止產業的脈動與更迭,「家族」與「產業」,成為水返腳斷代史興迭重要的瀏覽版圖。

基隆河的「黑金產業」

 基隆河不僅是汐止的生命之河,從平溪、瑞芳、基隆、台北,迤邐而下,成為孕育基隆、瑞芳、汐止重要的生命之河。

而基隆河最重要的「產業」,就是所謂的「黑金產業」---煤礦。而煤礦在北部的產量中,其中又以基隆煤田的產量最大,其數據如下圖:(註1)

煤 區

區 域

百分比

基隆煤田

鼻頭、瑞芳、雙溪、頭圍、金包里、基隆、平溪、汐止等

50.67%

台北煤田

南港、石碇、山仔腳、中和、新店、三峽

17.12%

新竹煤田

關西煤田、油羅至北埔、嘉樂煤田

22.10%

南庄煤田

竹南區獅頭山、苗栗區出磺坑、竹東區五指山、鹿場、橫龍

5.70%

南投煤田

南投區九分二山、集集大山

0.14%

阿里山煤田

嘉義阿里山

4.27%

總計

 

100.0%

 而煤礦的發展地則以基隆河上游的平溪鄉最重要。(註2)其中,平溪鄉的石底向斜軸南北兩翼蘊含豐富的煤層,因此過去是大量挖掘開採之處。民國前五年(光緒卅三年、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平溪庄第一代庄長潘炳燭先生,發現煤礦露頭,於平溪煤礦附近,發現煤田露頭,並取得採煤權,隔年並將礦權讓與日商藤田組,經作測試開採,煤質雖良好,但因為開採必須集鉅資不可,因此民國七年和「台陽礦業公司」合資經營,成立「台北炭礦株式會社」(期後改名「台陽礦業株式會社」)。     

  台陽公司創辦人顏雲年投下鉅資,完成平溪線鐵路,鐵路完工於大正十年(1921年),使得平溪鄉煤礦從此大量開採,並利用鐵路運送,民國14年設蒸汽動力,民國18年又改為電力設備使用機器與人工開始大量開採,讓平溪發展一日千里。根據平溪文史工作研究,平溪的順隆煤礦、石灼煤礦、大華煤礦等都曾與台陽合夥經營過、礦場極盛時期年產量達40餘萬公噸,一天有三班制,人力需求量很大

汐止煤業發展

基隆河上游的平溪以盛產煤礦著稱,而居於基隆河中下游的汐止,也同樣受到煤礦蔭庇,因為煤礦的開採而產生許多的家族大戶。

有關汐止地區產煤或礦業主採礦的記錄,最早可溯至光緒十六年(1890)。此年有一名為周苗者,向陳瑞彩所經營的陳永豐號借貸佛銀五十大圓,欲贖回北港 鮐坑的煤洞。借銀契文中未言明煤洞由何人開採、產煤多少。但至少可知,光緒十六年時石碇堡北港口(今汐止鎮北港)一帶應已有煤礦開採,故而有煤洞的存在。而當時煤洞也可像田地或房舍一般出典他人;另外,汐止蘇家蘇樹森在明治三十年(1897)向總督府申請「石炭礦採掘許可願」時,也曾表示早在光緒十八年(1892)即曾在石碇堡瑪陵坑之石獅崙採掘煤礦。此礦區共九萬坪,原來是片種植松、柏、竹木的山場。這是所知汐止地區人士最早參與採煤的記錄。

DSC05523  

翠湖有重要的煤礦事務所遺址,也是周厝重要的煤礦基地之一
 
  日人據臺後,在明治三十年發佈「臺灣礦業規則」,限定需為日本國籍臣民方得許可採礦,當時申請採礦核可的五個礦區(向山煤礦、青柳煤礦、津村煤礦、小島煤礦及日人山田氏在枋寮所開採的礦區)中,小島煤礦即位在汐止附近。明治三十一年(1898)以後,臺人身份確定,獲得採礦許可的臺人乃逐漸增多。在明治三十一年至大正四年(1915)之間,曾獲總督府「石炭礦採掘許可」的汐止地區人士中,有記錄可查者包括:陳文遠、蘇樹森陳瑞彩周再思、余成家、蘇四川、李炎海以及曾在汐止茄苳腳建立豪華宅邸的平溪庄長潘炳燭等,這些人物在清末及日據初期,除周再思與潘炳燭外,幾乎都是汐止地域的庄長或是紳商家族中的成員。除了參與採礦事業的人物之外,明治三十一年至大正初年期間,也有許多礦坑分佈在汐止地區內的北港庄、茄苳腳庄、保長坑庄、康誥坑庄、叭嗹港庄、鄉長厝庄等地。
 
  明治年間汐止地區申請採礦者,雖然多為地區內的富厚之家,然因採礦的投資成本高,風險大,膽敢巨額投資的臺人實不多見,以致於蘇家蘇爾民的礦坑採取少量機械設備協助生產外,其他人的礦坑皆不見有機械化採礦的記錄,甚至在申請礦權後即無下文。在面對煤炭售價起落不定,以及日人挾巨資、現代化設備以大量採礦的競爭下,大正年間以後這些採礦者大半銷聲匿跡於煤業界,僅餘上街蘇家蘇爾民、茄苳腳周家周再思兄弟、北港蘇家蘇慶月與蘇四川、上街李家李萬居之子李炎海仍在礦業上 續發展。
 大正至昭和年間,是汐止地域煤業發展的高峰期,大正三年以後至昭和年間,汐止地域的煤炭年產量大致維持在七萬公噸以上,最高記錄甚至達到二十五萬公噸,市價二百萬元。

表5-1 汐止地區煤炭年產量表



年度     產量(公噸)    價格         產地範圍
1914   79,085          131,586    水返腳支廳
1915   80,059          134,905   (同上)
1916   101,801         224,789   (同上)
1917   158,279         395,188   (同上)
1924   76,808          503,162    汐止街
1928   140,000         900,000   (同上)
1932   75,069          345,081   (同上)
1933   70,115          340,058   (同上)
1934   250,000         2,000,000  (同上)
1936   136,162         729,011   (同上)


 昭和年間,汐止地區的礦業界人士,也開始集資籌組「株式會社」,試圖以更雄厚的資金、完善的設備進行採礦,其中以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最為重要。益興炭礦為周再思之弟周錦樹,與同為汐止人士嚴丙丁、高水、廖進發等人共同集資成立,由周錦樹擔任社長,除了收購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已經廢坑的烘內炭礦、鹿寮炭礦,以及後宮明合株式會社所屬北港口炭礦繼續開採外,也自行開鑿鹿寮新一坑、北港二坑、北港三坑(由嚴丙丁包採)等煤坑。昭和十三年(1938)時,臺灣實施第一次自己自足生產力擴充計劃,益興炭礦會社籍「石炭四年增產計劃」中之設備補助金,以及新坑開發助成金等大力擴充設備、鋪設軌道,一度號稱為臺灣第三大礦大正十三年臺煤不景氣,蘇爾民家族的採礦事業即因慘遭打擊而元氣大傷。為了與大財閥相拮抗,在昭和年間,以周家周錦樹為首的汐止人士,也集資籌組株式會社,於是有益興炭礦株式會社的成立,雖然其不久被南海株式會社收購,但其曾為臺灣第三大礦業公司的歷史,至今猶令汐止故老津津樂道。

工商興盛

昭和九年時,從八堵至臺北間,每日有二十八班車次來往,車次之多,居全省鐵路之冠。昭和八年時在汐止車站上、下車的旅客,全年共有二十八萬三千餘人次,至昭和九年時,增多至三十三萬三千餘次。雖然鐵路輸出入的貨運量不詳,但因煤炭多賴與鐵路相銜接的輕便軌道來運輸,鐵路自然成為汐止地域的主要物產──煤炭的重要運輸工具。
 鐵、公路的發達,雖未能完成取代原有的河運,但因其運輸量逐漸增加,河運乃退居於次要的地位。這也就間接使得汐止街從一河港的身分轉而成為一陸運要站。

茶葉

 除了煤礦產業外,另外一項重要的產業,就是茶葉,茶葉也帶來汐止另一種產業風情與家族興盛。

茶葉、蔗糖、樟腦、煤炭、檜木、食鹽皆是台灣著名的特產品,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西元一九四五年)前,台灣大家外銷輸出全球各國的農林作物產品,對當時以農為本的工商環境,為台灣的民生經濟的經營與發展,有很大份量貢獻。這些農林產品,尤以茶葉的外銷輸出為首,論廣佈全島的耕作品域面積,從事產銷的人口比例,外銷量值的數額,悠長的出口歷史及國際久享盛譽的知名度,名列為台灣的第一特產品。

建順茶行2

茄苳路上的百年建順茶行 ,見證汐止茶葉發展史

介紹台灣茶業簡先,需先瞭解台灣地區茶業生產地理環境。本省多山岳及丘陵地,氣候多霧,濕氣較重,適合茶苗培植及茶葉種植,據早期先民口述和文獻記載,台茶始於清嘉慶年間,由中國福建引進武夷茶苗來台繁植,地點份佈於今台北縣境內各地山區,如汐止的白雲、南港的大坑、文山的木柵及新店的深坑坪林,而該分佈區所產之包種茶或稱為「文山包種茶」,或稱為「南港包種茶」,是為台茶「包種茶」之發源地。

當時,台灣生產的茶葉往往回流福州再製、烘焙,並銷售到外地,如日本及南洋各地,茶販均以春夏營茶,秋冬回歸耕田,而無設立商號。及至同治年間,淡水、基隆開市,茶葉除外銷至日本、南洋各地外,並擴銷至英、美等國,是為台茶極盛期。外商以「台北包種茶」稱之,在各國市場上與中國出產之福建茶相競銷、抗衡,而南洋市場的競爭尤為激烈。

百多年前,本省從事農、牧、漁業之發展,茶葉產銷量值是稻米外之大宗農產品,台北山區汐止茶之年產量茶約卅萬公斤,其時先代祖先皆重視「山龍」景觀維護,亦即現今之「環境保護」,絕不濫墾山區,種植茶葉時亦無損「山龍」之景觀,汐止百年建順茶行黃敦釋是福建省安溪縣同安鄉首次渡台基隆廳石碇堡姜仔寮庄(汐止)開墾土地時為西元一七八三年(清乾隆四十八年)。但自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即大事開採煤礦,北部「山龍」遭受破壞,茶葉種植面積日漸減少,茶葉生產即漸南移至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等山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台灣光復後,又逐漸東移至台東及花蓮地區,取代台北山區產量,此即本省茶葉生產地區異動的由來。

汐止所產的茶葉細長緊結、翠綠帶光,茶湯澄清見底、香氣強烈、自然芬芳,滋味甘醇潤喉,落喉久久不散,入腹尚能回味無窮,是全省所不能及的。時榮任第一屆同業組合茶台北茶商公會副組長的當地茶商李萬居先生即極力倡導,加倍種植四大優良品種之一的青心烏龍,為茶農習稱「種仔」或「小種仔」,奠定了汐止「種仔茶」的基礎。

公元一八八五年,黃德玉在汐止創立「建順茶棧」。茶棧初期是移植茶苗、開墾茶園,在黃建順擴大種植最盛時期,種植面積廣達八十五公頃,是汐止地區最大的茶源生產場。中期因日本人開採煤礦,茶葉種植面積減少,黃建順兼做茶販買賣生意,到汐止、新店、石碇、深坑、三峽、淡水、小基隆、金山、萬里、瑪鍊坑、大武崙、七堵、暖暖、四腳亭、瑞芳、頂雙溪、十分寮、青桐坑、坪林、大舌湖、宜蘭、礁溪、冬山、番仔山、三星、南港和木柵等鄰近茶葉生產地收購茶葉,並轉運、批發給台北市各洋行銷至國外,時在公元一九一二年正式開立商號營業,後期於一九五0年代設立製茶工廠,自收購、焙製等一貫作業,生產各種茗茶,批發給全省各茶葉商店,並外銷世界各國,因直接自營收購及焙製,成本收廉、品管得宜、價廉物美,且建立良好信譽,行銷全省各地,奠定了往後「建順茶行」經營的起源雄厚基礎。

鹿窟事件與茶葉衰落

  茶葉是汐止另一項重要的產業命脈,然而,茶葉的衰落,卻是因為政治的因素,使得茶葉一蹶不振。而導致茶葉衰落的頭號兇手,就是鹿窟事件

鹿窟事件是汐止繼二二八之後,影響汐止發展最重要的事件,不但對汐止政治產生重大影響,更波及汐止許多產業的發展。

 鹿窟事件發生在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而發生當天恰好是台北縣議員選舉的第二天,可以說,這個事件是二二八事件的延續。 根據地方耆老口述,鹿窟事件的主要領導人包括楊上級(即陳本江)、政委陳當和、書記呂赫若、指導委員陳春慶、廖學禮等眾多幹部。

 這些人都曾經參加過二二八抗暴事件,在事件失敗後,集結到鹿窟。 這些人因為對國民黨政府失望,以鹿窟作基地,成立「台灣人民武裝保衛隊」,希望對抗陳儀的暴政。 而國府為了整肅異己,發動軍、警、憲、特,從南港、深坑、八分寮、菁桐等地包山,爆發汐止著名的「鹿窟事件」。

 鹿窟事件發生時為民國四十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今年(2002年)已經滿五十週年,當時,國民黨政權對於共產黨風聲鶴唳,許多台灣民眾在這樣肅殺的環境中,動則得咎。而汐止的鹿窟原本以產茶著名,卻因為被國共當作是共產基地,動員萬餘名軍警實施包山,從石碇、南港、汐止一路將這個區塊上的民眾,不分青紅皂白,全部抓起來 ,使得許多汐止、石碇民眾無緣無故受害,甚至有些小孩年紀還小,完全不懂事也被抓進牢裡,莫名其妙就被抓去管訓,做了長年的牢獄。如現年五十三歲的廖水源,被抓時還不到三歲,父親廖文忠被抓後,在嚴刑考問下最後發瘋,讓他飽受家破人亡之苦。至於當時只有十三歲的陳久雄,一早要到學校的在山路上 ,莫名被抓,結果被抓到當時的菜廟(光明寺)毒打,甚至被管訓七年,到二十歲時才被放出。而這件事所牽連的人數,至少一、二千人,至今有些尚無法查出。

 傳統產業衰落,新興產業開始勃興

    汐止傳統產業衰落,然而,隨著時代巨輪不斷前進,隨之而來的改變,是汐止成為一個工商大鎮,甚至是一個緊鄰台北城的明星衛星城市。

幾年前,政府大力興建六年國建,國家編列大筆預算大肆進行各項公共工程,其中,六年國建中與汐止有關的工程,總金額就接近七千億元,這些公共工程包括:國道中山高速公路汐止至五股段的高架拓寬工程(282億元)、北部第二高速公路計畫(1282億元)、北二高後續建設工程(4385億元)、國道北宜高速公路(601億元)等。其餘如台五路汐止段貨櫃車專用道(5億元)、台五路南港至基隆拓寬工程(四十九億元)、台北市東西快速道路(125億元),捷運延伸至汐止、高速鐵路等,這些公共工程在近十幾年內,給汐止帶來發展的遠景。而多年前新台五路通車後,使汐止對外交通更為便利後,幾乎在台灣具有份量的著名財團,都湧進這塊面積僅有七十二平方公里的小城鎮,從山上到農地,再從平地到基隆河兩岸被墊高的河地,雨後春筍般的高樓大廈一棟接著一棟擎天而起。根據仲介公司統計,近十幾年來,汐止光是預售屋的總數就高達10萬多戶,總銷售金額也超過6千億元以上。大量人口移入,再加上與河爭地,基隆河原本的景觀,逐漸褪去,洩洪平原也變成「高樓大廈」高密度住宅區。

茄苳溪3  

大量的山坡地開發與過度的基隆河沿岸建築群落,造成汐止城市面貌完全改觀,讓產業也發生重大劇變,鄉城特質逐漸走失,未來汐止會變成怎樣?(圖為基隆河整治之資料圖)

  根據海洋大學海工系教授李光敦透過衛星遙測影像研究顯示,汐止地區這十年來土地開發相當嚴重。研究中應用十年前衛星遙測影像(民國77年2月5日)與近年之衛星遙測影像(民國87年7月16日),經由遙測照片觀察可知,汐止地區人為開發(包括裸露地、建物與道路、草地與農地等非林地部分)大多沿基隆河兩岸,而部分人為開發則由基隆河兩側向山區(野溪沿線)擴張。根據資料,這十年的開發情形,社后橋以上基隆河流域(279 km2)之林地由原來的84%減少為74%,亦即該區域內人為開發而使土地利用改變率約為10%,這其中包含建物與道路、草地與農地,以及裸露地的增加;而建物與道路之增加率僅佔全區域面積的5%。若針對社后橋與實踐橋(五堵)間區域(76 km2)進行分析,得知該區域內的林地由原來77%減少為61%,亦即人為開發而使土地利用改變率約為16%,而建物與道路的增加率約為5平方公里,僅佔全區域面積的7%。

  而這些土地,大部分改為建物或道路,也因為大量的土地釋放出來,也讓許多工商業進駐汐止,讓汐止這十年來,從原本的山城小鎮,變成一個工商大鎮,許多上市上櫃公司進駐,產業的變化,也讓汐止文化與土地受到極大的衝擊,原本的產業特質不再,相反的,汐止與其他城市越來越像其他的鄉鎮市,慢慢由「異質走向同質」,鄉城特質逐漸走失,取之而來的卻是大城市相同的況味,對多數汐止人來說,這不知是幸或不幸,值得關心汐止與台灣產業與文化發展的人共同省思

(註1)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註2)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鄭維棕[1]

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人生而有欲求『知道』之天性」(All men by nature desire to know.)[2]。求知好問,原本就是人的天性。特別在這個資訊與網路爆炸的時代,如何得到訊息和獲得知識,更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獲缺得一環。

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在他的著作《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 of man)[3]一書中,就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即「傳媒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麥氏在六O年代就有先見之明,即預言傳播媒體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後,人類必然面臨革命性的改變,而在一個高度科技進步的社會,媒體往往成為掌握權力的來源,因為,「誰掌握了資訊,誰就掌握了訊息,誰掌握訊息,就能對社會與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勁報基隆和-1  

地方媒體在報導地方事務時,具備非常重要的公共角色。(照片為勁報2000年11月13日報導汐止象神淹水專題)

「傳媒即訊息」,如果再更嚴肅一點講,甚至可以說,「傳媒即是權力」。媒體在社會擔負的角色與影響力,超乎人的想像。特別是長期從事地方文史與社區營造的工作,更深切的感受到傳媒在社區與人際上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然而,從事地方文史工作及社區經營,所面臨的困難,不僅在於地方資源的困窘與攢集資料歷史的苦勞,另外一個就是在於如何將辛苦蒐集與撰寫的資料,轉為文化書寫工程後,若進一步想將這些資料活化或融入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因為訊息的傳播之通道,因為欠缺有效及主動的管道,因此,導致辛苦勞作與耕耘所得的果實,難以落實在生活中。這個現象,有時,會讓從事地方文史工作或社區經營者,有種「狗吠火車」的遺憾與無力感。[4]

作為公共政策的一環,「公用頻道」到底可以在地方擔任什麼樣的角色?能提供給地方、社區或文史工作者怎樣的一個「功能」?關於這項看法,個人覺得可以從幾個角度思考:

一、作為協力之整合角色之公部門

「公用頻道」之推廣應用,台北市已經有很好的推廣經驗。作為第一個推動公用頻道的地區,台北市在推動「公用頻道」的經驗中,面臨了經費人力與公用頻道使用不足的窘境。[5]資源與條件相對匱乏的新北市,同樣再導入這樣的公共頻道時,其吃力與推廣之困難度,當然也比台北市相對的高。

尤其新北市的幅員遼闊,區域的特色也比台北市明顯許多,新北市從靠海的瑞芳、金山、萬里、淡水與三芝,到靠山的平溪、石碇、汐止、烏來等,到較具都會平原且與台北市相連的板橋、雙和、三重、新莊等,都顯示新北市的人文特色,在區域的發展上,落差極大。另外,在人口分布與資源之限制,其差距之大,也並非台北市所可比擬。

因此,公用頻道的整合與應用推廣,顯然公部門的角色,遠遠比台北市的角色吃重。特別在資源特別匱乏的山海區域,新北市政府如何有效推廣在地人使用這個頻道,如何結合地方的特色或活動,推廣應用公用頻道,顯然公部門的「協力之整合角色」,尤其重要。

二、多主動邀請在地社區等之參與

「有線電視」又稱為「社區媒體」,是一種「小而美」的小眾媒體。而這樣的小規模傳播,在型態設計是發放訊息的縮小版,限制受眾的人群,在內容上,舉凡消息報導,事務評論、意見反應或娛樂性體材,都緊扣住閱聽人的興趣,並帶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反應特定類型的生活型式,主要以一地域內居民的生活圈為中心。而利用有線電視之「媒體接近使用權」,使其在地方帶動地方性文化、教育、藝術等社區事務之影響,並對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6]

然而,這樣的概念與用意,在執行上卻是有其限制的。根據一份研究調查顯示,針對「媒體接近使用權」的認知,一般閱聽人大眾對其意涵根本無法深入有效了解,甚至大多數人毫無概念甚至從未行使過。即使公益團體本身雖了解媒體接近使用權的意義,但如何有效行使「媒體接近使用權」,卻也是缺乏了解。[7]

一般地方民眾對於公用頻道的瞭解非常有限,就算頻道業者提供免費申請的服務,往往知道者少,大部分的人對於「公用頻道」這樣的觀念,大部分的人還是停留在特殊人或頻道業者才能使用的觀念。另外,因為媒體是一項特殊的產業,特別是要將影片制作成完整的、可觀賞的影片,並且符合頻道業者的使用規範,往往也並非一般人有辦法使用。因此,近用頻道如果要能深入一般社區或地方,除了公部門強力的推廣外,另外,在外部資源上,也必須有適當的管道,讓想使用近用頻道的地方人士,有學習或測試的管道。

因此,公部門如何結合在地社區或地方人才,一起為公用頻道的推廣效力,也是公用頻道使用如何達到普遍的關鍵因素。因此,這方面個人建議新北市政府可以邀請地方公益團體、文史工作者及社區一起參與,透過舉辦活動或研習會的方式,讓更多的民眾參與,讓近用頻道的使用更普遍的在地方發揮效用。

publicchanel2012-6-25  

而根據一項研究顯示,公部門結合最接近人民生活的社區類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可以為城市找到創新機會。同時,參與過程將對社區居民服務品質發生積極的影響。[8] 特別當政府面臨財政困窘與民眾需求高漲的雙重困境,政府透過主動邀請公私協力之合作,對於政府與地方都是雙贏策略。[9]因此,推動公用頻道使用,絕不能漏掉主動邀請在地社區與地方文史工作者之參與,否則在推動力道上將顯得薄弱。

三、志工就是願景,組織志工團之必須

從2001年立法院正式通過《志願服務法》後,「志工」服務已經有一個正式的規範,透過政府給予一定的優遇,志工服務已經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服務項目。所謂「志工就是願景」,一個進步的社會,就是一個服務的社會,而這個服務的社會,除了一般營利衍生的服務性質外,其它就是由志工團體在這個社會滾動的龐大服務體系,這是社會進步重要的原動力之一。

根據研究,老人所持有的資源愈高者,參與志願服務的傾向愈高。換言之,個人意願愈高、所擁有的能力愈強、可接觸的志願服務機會愈多者,志願服務參與機率愈高。[10]社區往往是資源的集中區,而隨著臺灣老人化越來越嚴重,從職場提早退休下來的人也越多,這些人住在社區,往往是社會志工服務的重大來源。尤其許多高知識份子、甚至在職場的高階管理人士,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提早退休下來,他們擁有專業的技能,穩定的退休經濟來源,這些人,年紀雖然相對於一般上班族,好像比較年長,然而,卻是資源更為豐富的一群。因此,如果能夠吸收到這些在社區中資源較為強大的社區人士,成為志工的來源,對於推廣公用頻道進入到家庭、社會,其影響力將會在地方逐步的發酵,真正達到政府推廣公用頻道深入到地方與家庭的目的。

因此,透過志工團的訓練,在地方成為一個發聲的管道,甚至成為一個互享的平台,相信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新北市,推展公用頻道的應用,實際上比較可能在這個幅原廣大的地區產生影響力,也讓公部門提供地方更好的媒體服務。如果透過這個服務,間接成為滾動地方社區文化人際引動的力量,相信不僅公用頻道可以產生服務的效益,更可能牽動地方社區創新的力量!(2012年6月22日受邀參加新北市政府指導,世新大學舉辦之《公用頻道近用推廣論壇》研討會之與談人)

---------------------------------------------------------------------------------------


[1] 鄭維棕,現為地方文史工作者,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生。

[2] Aristotle,a revised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W. D. Ross:Aristotle's Metaphysic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24),P689。

[3] 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2006)。

[4] 鄭維棕:〈從「文化書寫」到「文化創意產業」---以卓蘭文化創意產業GRANGE為例〉,本文即將刊載於聯合大學所主辦的《聯合大學通識與在地產業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6月。

[5] 張春炎:〈台北市公用頻道協會的借鏡與建議〉,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477,搜索時間:2012,06,20。

[6] 羅忻如:《台中縣有線電視「媒體接近使用權」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 同上。

[8] 林靜宜:《社區類非營利組織社會參與對居民服務品質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社區為例》(台中: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11)。

[9] 林鼎棋:《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社區營造為例》(台中: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9)。

[10] 呂朝賢、鄭清霞:〈中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影響因素分析〉,臺大社工學刊第十二期(2005年12月),P29。

鄭維棕

⊙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生
⊙《鄭維棕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投入社區營造二十載
⊙《汐止文化網》創辦人
⊙農委會「農村再生顧問師」
⊙《自由時報》記者
⊙《商業週刊》資深記者
⊙《OPEN週刊》資深撰述
⊙《今富族網》(http://investtw.net)副總編輯兼技術與藝術總監

⊙鄭維棕:1993年9月。《梅洛-龐帝的美學》,遠流出版公司出版。本書被遠流出版公司統列為高宣揚教授主編的「人文科學叢書」系列出版書籍之一。

⊙鄭維棕:1989年9月。《中國哲學與懷德海》(論文集),東大圖書公司發行。東海哲學研究所程石泉教授主編。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夢想基金會將在8月12日,舉辦「法國藝術家作品聯展:沒有失去,一切都在轉變」活動。此次作品聯展將為期一個月,8月12日下午三點將有開幕酒會,非常歡迎汐止鄉親蒞臨。

開幕酒會:2015/08/12(三) PM 3:00

展覽日期:2015/08/12(三) 至 2015/09/12 (六) 

展覽地址:新北市汐止區湖前街38號(夢想藝術村NO.5)

主辦單位: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夢想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20150812_poster邀請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鄭維棕

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曾表示,現代人就好比坐公共交通工具一樣,人跟人非常的接近,甚至非常的擁擠,但是坐在車上,人跟人都相互對視(look),每個人在另一個人的眼中,只不過是一個「物體」(客體),誰也不認識誰,非常接近,但心靈非常遙遠,相互的關係卻很緊張。

公視-余忠正  

公視十多年前到汐止做專題,採訪汐止中正老街的余忠正醫師(鄭維棕/攝)

沙特這番說詞,非常貼切的說明今天人與人的關係,不但疏遠,而且也很緊繃。即使住在同一棟社區的對面,許多人不但不認識,而且,發生小偷光顧事件時,還以為是鄰居正在搬家呢。

社區與文化的經營需要有媒體的平台,地方媒體除了應該堅持在商業之外,同樣秉持一份人文理想,同時,結合地方文化、教育等社區經營的理念,共同來營造在地社區的文化、藝術與成長,透過地方媒體(不管是紙本、網路)平台的建構,將汐止社區特色、文化資源、教育理想等,書寫與報導出來,對於分享與推廣地方文化,在社區營造的國度裡。佔有重要的地位。

學者Scott M. Cutlip就表示,「通道」(Channels)是建構有效公共關係重要的條件,如果有了很好的構想,也有很好的理想,但是,所有的理想與構想如果沒有辦法利用多數人使用的「通道」,將訊息傳播出去,事實上再好的理想也很難落實,因此,建立「通道」,是完成有效公共關係重要的條件。而「媒體」正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通道」,透過這個通道,從社區到官方政策的公共議題,才能有效的傳達與流通。因此,建構地方網路或紙本的媒體平台,可以擔任汐止「社區營造」重要的媒介,希望透過這個通道,建構汐止更美好的「社區文化」與在地資源。(作者為在地文史工作者)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鄭維棕

網際網路發展以後,現在最紅的應該是「@」了,「@」英文的讀法是「at」,但區區一個@,在世界各地卻是多采多姿。

以台灣為例,多數的網路族稱@為「小老鼠」,反而讀作「at」的較為少數。也許你對一個小學生或社區大學的老先生老太太說「@」(at),他們大概十之八九都「莫宰羊」。

!cid_ii_14df0f9c7252d8f1    

行動裝置橫行,現代人連中老人都得學一點網路技術,讓自己活得更好!(汐止社大陳俊岑老師提供)

翻譯成「小老鼠」,說起來也相當的傳神。詩經國風的碩鼠篇寫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老鼠生性好動,在田野到處鑽洞,見到能吃的絕不放過,非得吃的精光絕不罷手。因此,古時候,以農立國的農民,對於精巧好動的老鼠,要抓又抓不到,對鼠輩一籌莫展,對吃的肥嘟嘟的老鼠,把一手辛苦種植的農作吃的「片甲不留」,心生悲憤,在無計可施下,只有祈求鼠輩「手下留情」。可見老鼠的活躍與精巧,自古以來即令人敬畏,怯步三分。因此,網路新時代的來臨,將@說成小老鼠,喻比新時代的新工具,精巧快速和便利,宛如老鼠一般,令人敬畏。

丹麥人則把@翻成「象鼻子」,(“a” with an elephant trunk),因為@這個字,從形象上看,好像一隻大象把鼻子捲到後頭。象鼻子孔武有力,連大樹都可以拔起,更是大象生存的「工具」,從喝水、吃東西,再到打架搬東西,沒有一樣不靠象鼻。龐然的大象如果沒有了鼻子,就像飛機沒有引擎一樣,「中看不中用」,甚至連老鼠都不如。把@翻譯成象鼻子,也頗能符合資訊時代的精神。試想,如果電腦只能打字、存資料,不能夠跨海將資料在幾秒鐘傳到遠方,從傳情說愛,到公事洽談,甚至一張就是千萬美金的合作生意,那麼,這個電腦資訊時代,不是顯得「遜色多了」?這跟大象徒有個龐然的身軀卻沒有鼻子一樣,不是顯得相當「中看不中用」?

Newsweek說世界上不同地區翻譯@有十幾種不同版本,除了小老鼠、象鼻子外,「大眼睛」、「貓腳印」等譯名,不一而足。不過,不管翻譯成什麼當地特有名稱,@的出現,已經改變了人對電腦的看法,也改變了人的溝通方式。起碼,許多以前常用手寫信或傳真的人,現在已經不太用這種方式了,只要你給他一隻不同地名(網址)的小老鼠,想要寫信,他就會寄另一隻老鼠給你。難怪我們的祖先有先見之明,十二生肖中老鼠排「第一」。老鼠不但走在時代的先鋒,更是這個時代最忙碌的信差。

處在這個非常的網路資訊時代,搞文化卻不知道老鼠的利害,更不知道象鼻子的力道,只窩在房間裡孜孜矻矻,寫了一堆,做了一堆,還老是抱怨這個世代不懂文化,不珍惜文化,甚至不珍惜作為文化人所寫的一堆「珍文奇字」,只能孤芳自賞,這只能說明做文化的無知,徒有知識卻不懂得方法,徒有寶藏卻不知道工具的重要,不能怪這個社會無情,應該反省這個時代,當別人都知道抓住小老鼠和象鼻子為自己的工作或事業不斷的創造驚奇時,為何作為文化工作者,不懂得利用網路這隻精明能幹的小老鼠和力道無窮的象鼻子,為文化開路和替文創開創奇蹟?!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鄭維棕

作為一個政府委辦的民間教育機構,社區大學並沒有太多來自於政府的實質補助,它的運轉,必須靠自給自足的模式,才有可能永續存在。從過往汐止社大因為經費短促而面臨關門的經驗,我們看到,具備公共角色和承擔重大的社會教育責任、文化傳承和知識傳遞的社大,不能期待完全來自於公部門的經費掖助,它必須在侷促的環境下,走出一條自給自足的生存之道。

PhotoCap__4180081  

黃福松老師的私路密境之旅

以委辦單位來說,原本承擔這項責任最好的執行單位,應該以非營利組織的企業基金會最適當(台北市的社大皆如此)。企業基金會擁有豐富的企業經營經驗,擁有豐沛的人才脈絡,更有源源不絕的永續經營金脈。這些珍貴的企業資源,都是開辦社大非常重要的資源。企業基金會在既有的經營體系裡,把部分的資金轉為基金會,不僅可以獲得合法的節稅,再透過這個體系承辦社區大學,一般都可以把社大辦的有聲有色,且讓社大在地方上幾乎就是文化、教育、社會學習和資源整合的龍頭,企業既取得社會的聲譽,又能在實務的社大運轉上提供實質的幫助,一舉多得!從台北市的經驗,我們可以清楚的驗證這項說法。

然而,即使如此,社大無論如何,都要盡量走向「自給自足」的局面,因此,內部的管理和方向的思維,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傳統的社大經營,都需要耗費許多的人力在各項人工服務上,從招生、報名、收費、班級整合、後續服務、資料調查、評鑑資料等,幾乎每一項都需要人工接力,一個接一個,應接不暇。這些工作,都靠人工一點一滴的堆積起來,一件五分鐘系統可以完成的工作,必須用人工做了五天,甚至一個禮拜才能完成,不僅勞民傷財,更常耗掉許多成本。

也就是說,不管是企業基金會或一般社團接辦的社大,要讓經營的效益更為有效,學習一般企業精神,盡量將E化的基因導入社大的管理系統,對於社大朝向「自給自足」和經營效益,就顯得非常重要。

以這次汐止社大的經驗為例,從手後就把網路系統的建置列為第一線的首要工作,不眠不休中完成網路系統建置(http://wwwsiji.org.tw )。系統完成前,報名人數非常少,其後人數開始累積,到八月底時,人數開始急遽增加。至九月中時,報名的學員已經四百多位,而我們工作人員卻只有兩位。這個原因是因為接近月底時,網路系統已經在兩大入口網站(Google、Yahoo!)搜索到非常具有優勢的戰略位置,「搜索位置符合使用者找網站位置的習慣」,如此,許多人開始透過簡單的搜索找到汐止社大,並主動去瀏覽個人的需要,一符合需要,便主動線上報名。因此,許多的學員透過簡單的線上報名開始湧入社大。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在「線上報名」後讓學員可以直接透過轉帳繳費,學員可以透過簡單的線上報名後,自動在任何一家便利超商或銀行ATM轉帳系統,直接將學費轉進社大的帳號,並提供部分的回饋利基。我們的同仁就能在任何一台電腦和任何時候,直接上網路銀行對帳看是否轉入學費。也因為這個便利的措施,同時讓許多學員從遠從基隆、台北市直接透過網路報名和繳款,不必親臨秀峰高中社大辦公室,擴大服務範圍和能量,讓學員的報名意願和檢視資料的便利變成非常有效。

短不到一個月,從幾乎很少的報名人數擴大到近四百位學員湧入,雖然開始有點應接不暇,然而,越到後期,資料越來越多和人數越來越雜,卻並沒有造成混亂。我們在非常少的人力資源和幾乎沒有額外招生費用(連系統都由汐止文化網免費提供給社大),卻還是挺的過去。這個原因,主要要歸功於網路系統的協助,也就是說,系統不僅幫我們招了大量的學生,特別是中秋節放假的時候,也約15位學員從四面八方透過線上報名。

從這裡我們就看到透過系統的管理,系統的確可以幫社大作有效益的管理,而且不分晝夜,讓整個招生業務不會因為人手短少,或者因為放假就讓整個業務停擺。而因為系統管理,也讓招生服務人員與學員的接觸面減少,服務量減縮,接觸面減少和服務量減縮就會讓服務品質和效率提高,可能的衝突也會降到最低,人力資源也能更有效的提升和應用。

從這個例子看,E化宛如一個大海,這個大海資源很豐富,他不僅有大魚,也有各種的海鮮,因為是大海,資源就比較豐沛。從一個地方可以游到另一個地方,比較不會受到限制。一個人要撈魚,當然要到大海撈,魚又多又肥,不怕沒資源,就怕沒本事。

而個人也一樣,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要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提高自己的E化能力,絕對是現代社會競爭的利器。特別是年輕人要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變成海,要變成海,一定要深化E化之路。E化的程度夠了,從四面八方的魚或海鮮,就會比較容易游向你。雖然E化不代表你的資源一定到位,也不保證一定成功,但不E化,用非常傳統與匱乏的能力競爭,會讓自己現在深海中不知所措---除非你有一個富爸爸可以倚靠或非常高超的技藝讓人望塵莫及!

提高自己的E化讓人比較有機會看見明天!(萬金石汐止社區大學秀峰校區副校長,地方文史工作者)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