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史蹟 (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光明寺2

前立委廖學廣(右二)、范毅軍教授(左一)、蔡博文教授(左二)。圖片 / 翟慧美


 

文 / 鄭維棕

過去汐止發生大規模的鹿窟事件,因前陣子國防部憲兵搜索魏姓男子收藏包括鹿窟事件的白色恐怖時期文件引起渲染大波而再次被媒體報導,近日,由中央研究院范毅軍及台大教授蔡博文帶領學術團隊,計畫在鹿窟規劃一處鹿窟事件紀念館,並協助鹿窟周遭的社區人文歷史資源,規劃一處具備人文旅遊與休閒的在地產業發展,十六日在光明禪寺舉辦第五次的社區規劃研討說明會。

本次活動除了中研院、台灣大學之外,包括光明禪寺慈心法師也熱心提供場地與參與。光明禪寺過去也是重要的鹿窟事件發生地,許多無辜的鹿窟在地人被抓起來後都被集中於此,甚至在此被打死。因此,透過光明禪寺的加入,以此為中心點,對於規劃此次的人文與紀念館,在能看度與人文解說上,也更具有意義。

 


規劃的中研院與台大認為,鹿窟具有美好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歷史脈絡,也有獨特的茶文化,透過鹿窟事件的歷史文化踏查,一起挖掘社區豐富的文化、歷史及產業資源,並辨識出舒適的腳踏車及健行路線,除了讓人瞭解鹿窟過去的種種文化歷史故事外,也更能進一步讓這個區域成為休閒與文化的重要基地,並協助在地人推廣在地的產業發展,也讓更多的人瞭解自己故鄉過往的種種歷史。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汐止鎮志》是1998年時當時的鎮長周雅淑時代出版的。已近20年沒有更動了。


文 / 鄭維棕

九零年代,台灣政治風起雲湧,處在政治雲湧的汐止,也同時在這個大環境下開始蛻變。首先在政治上,有政治頑童的廖學廣因為國民黨的分裂,當選汐止鎮長,在廖學廣任內,大力整飭,原本落後灰暗的汐止,政治突然一新,讓老舊思維的汐止,在政治上開始突破。

其次,兩條高速公路穿越汐止,再加上新台五路的開通,舊台五路(大同路)也陸續拓寬。幾乎所有上市的建築公司,全部湧入汐止,原本灰濛濛的汐止,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建起一棟一棟的大樓,大量湧入的新住民,又整個的翻轉新汐止的政治生態和生活生態。

▲台灣煉鐵舊址變成大樓林立的建成社區,大片的平原變成了汐止最大的社區。照片 / 鄭維棕


 

在這個新汐止逐漸崛起的時候,廖學廣因為鎮長稅被起訴,並以立法院第一高票進入國會,緊接著的是民進黨的周雅淑選上汐止鎮長。此際,整個汐止如同一個新興的城市,舊有的文化和新崛起的生活形態與都市景觀,讓在地文化與新文化不斷磨和,這時就任的周雅淑,才開始編輯汐止第一本在地歷史的《汐止鎮志》。

然而,這本鎮志一晃近二十年,不僅台灣已經經過三輪的政黨輪替。原本處於經濟強勢的台灣,在兩岸的經濟發展中,不僅節節敗退,甚至越來越居弱勢。而汐止?近20年政治滾動,人事已非,新一代的血輪不斷的注入,更重要的是許多汐止看的見的文化資產(如古蹟、耆老),更在多次的淹水和起飛的土地中,皆已逝去,特別是古蹟部分,幾乎全部成為豪宅的建地。汐止文化、歷史、人物,二十年來實在需要重新梳理、記述、修正。特別過去民選的汐止市長時代,對於在地的回應往往比較急切,當新北市升格,區長改為派任,在權力與預算大為縮水的情況下,似乎對於在地地方志的關心,幾乎被政治淹沒。除了政治外,誰還會在意書寫地方史留給後代一個瞭解自己身世的文史記載,對於台灣人是一個多麼重要的思想與生命的重要課題?


tag:廖學廣、鎮長稅、文化、文史、汐止鎮志、汐止鎮誌、鎮誌、鎮志、周雅淑、古蹟、史蹟、東方科學園區、東科、新台五路、大同路、北二高、汐止鎮公所、汐止區公所、汐止市、區長、市長、鎮長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汐止公學校校歌,如果您懂日文,歡迎將歌曲翻譯成中文。翻拍 / 鄭維棕  

閱讀汐止文化網


文 / 鄭維棕

這是昭和十一年三月(1936年)汐止公學校畢業的紀念冊,這本紀念冊當時稱作「卒業紀念帖」,紀念冊中有不少汐止的名人在裡面(►請點選瀏覽詳細資料)。而這本紀念冊主要是日本公學校贈送給當時的汐止街長李朝芳,並由李朝芳珍藏,因此,紀念冊上寫有「贈呈李街長殿」。

其中,當時的公學校有自己的「汐止公學校校歌」,汐止巍巍大尖山與基隆河都被寫在歌裡面。時光荏苒,幾十年過去了,汐止已不是以往的汐止了,新的一年又來臨,巍巍的大尖山依舊聳立,灘音的基隆河潺潺不停的流,我們的小鎮汐止已經長大成為巍巍的工商市鎮,汐止的文化將走向何方?


tag:汐止、汐止公學校、學校、教育、汐止國小、汐止國中、大同路、大尖山、秀峰高中、汐止火車站、公學校、日本、基隆河、北白川宮、忠順廟、陳定國、李朝芳、街長、李世傑、李舜卿、周再思、周家花園、汐止國泰醫院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支珍貴的影片,由老街陳萬乞古厝後代陳際昌生前親自介紹陳萬乞古厝的影片。攝影 / 鄭維棕  2007年6月28日


陳萬乞古厝  (照片 / 鄭維棕 1992年)

陳萬乞古厝位於中正路老街上,從高速公路汐止交流道附近觀看,古厝的規模與原建時的原始狀態依然清晰可見。
 該房子原由曾擔任過汐止鎮代表的陳家後代陳際昌居住,陳際昌對於此間古厝的維護亦相當用心,是汐止難得保持較為完整的史蹟,古宅目前已經超過100年,都是大正時代的巴洛克式建築,是汐止頗重要的史蹟。陳際昌代表已經過世,目前該大厝遺留蔘藥房由其兩位女兒持續經營。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段故事,已經在很多人記憶中退位,但是,您不可不知,人定不可勝天......


 

▲躺在陽金公路荒廢久遠的台灣煉鐵,命運卻是和汐止緊緊相連。照片 / 鄭維棕
汐止文化網


 

文.照片 / 鄭維棕

走過陽金公路的人,都會在接近金山六股平原一處近河谷處,看到一間龐大的老鏽鐵骨廠房,荒廢在該處很久很久了,這間廠房,就是和汐止命運緊緊相連的台灣煉鐵。

▲建成路一帶社區還未動工,鼓風爐還完整時的台灣煉鐵舊址。攝影 / 鄭維棕 1992年


台灣煉鐵原本位於汐止國泰醫院,在日據時代是一個台灣重工業所在。在早期的汐止,許多人都靠台灣煉鐵養家餬口。據傳早期前汐止鎮長廖學廣家裡貧窮的時候,他的母親還得靠蒐集台灣煉鐵吃剩的飯菜(亦即現在的廚餘),拿回家給家人食用,台灣煉鐵可是早期汐止人重要的養生工廠。

然而,後來這家公司也經過劇變,一度成為上市公司後,變成各路人馬的殂上肉,最有名的一次是因為台灣煉鐵的重整問題,股東間利益擺不平,發生槍擊案,那時元大集團的創辦人馬志玲還因此受到槍擊,子彈差點打到心臟上了新聞版面。而羅福助也在該次事件後,據傳成為一清專案有關。

而台灣煉鐵停工後,據了解為了要讓土地的利用更有效,廠區內的土地,有許多都是填滿基隆河而新生的土地,據在地老一輩的耆老說,土真的填了很多,河川讓出了很多土地變成現在建設用地!

而這塊地隨著台灣世局的變化,變成工商重地,二十多年前,汐止風雲變化,國泰蔡家買進了這塊土地,然後一小塊一小塊切割,一塊一塊賣給不同的上市建設公司,把這塊原本的工業用地轉手間變成吋吋黃金的住宅與商業用地。當建築群落一塊一塊蓋完後,國泰才進入開始蓋醫院。國泰蔡家對於政脈與土地操作的門路與嫻熟,在台灣的確令人咋舌。

▲國泰的蔡辰男買下整塊土地,然後一塊一塊切割後圍起來,再一塊一塊賣給上市建設公司,包括環球水泥、國揚建設、宏普、新聚群(吳作欽後來還成為經濟犯跑到國外)等,然後,把房子人口堆起來後,再留一塊地蓋自己的國泰醫院,國泰炒作土地可是一流專家。照片 / 鄭維棕  1992年


▲台灣煉鐵舊址變成大樓林立的建成社區,每一棟大樓的建設公司,很巧合幾乎都是上市公司。照片 / 鄭維棕


▲象神淹水時,現在的停車場沒入水中,水淹了一層樓,已經分不清那邊是房子,那邊是基隆河了。照片 / 2000年11月


tag:台灣煉鐵、煉鐵、蔡辰男、國泰集團、國泰世華銀行、金山、陽金公路、國泰醫院、汐止國泰醫院、青年守則、非常台北、ME時代、高潮、國泰民安、吾印量品、麗景禮拜堂、汐止靈糧堂、和平街、基河、淹水、颱風、納莉颱風、象神颱風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忠孝東路的蘇厝,曾經是1985年宋岡陵與寇世勳主演的中視連續劇《牽情》拍攝豪宅場景,並由鳳飛飛主唱........


 

▲這是蘇大少被電視劇拍成影片的場景,如今變成前汐止市長黃建清胞弟黃財源金記建設所蓋的「東方鴻」!

►►汐止文化網


 

文.照片 / 鄭維棕

蘇大少(蘇宗德)為汐止中正老街上的蘇大老蘇松茂的長子蘇爾民,蘇大老做過清代營官(相當於現今之警察分局分局長),曾參與1884年的中法戰爭,大敗法國海軍中將孤拔有軍功,故興建官式大厝。蘇大老死後蘇大少經營煤礦致富,遂從中正路老厝分火出來,於今火車站後闢建大厝,大厝為三廳式,即轎廳、大廳及花廳,廳外有拱門,外壁雕刻精美,樓上樓下非常寬敞,原屬汐止重要的史蹟建築,經常有電影電視劇來此地拍攝。

▲1992年的蘇大少古厝。(照片 / 鄭維棕)


也因為如此,蘇厝(原汐止中正路153號,現為翰林榕園華廈),興建為伍落官房,五落包括正身、護龍、雙葉、五重門。而正身的屋頂為馬背和八尺的燕尾,堵面上緣有七彩磁片的剪黏彩塑,堵強還使用尺二的唐山紅磚。而門楣上方則有華麗的藻飾。也因為身居清代官職,蘇樹森將大厝可以加上八尺高的燕尾翹脊,正面還可以七開間大厝,正面門廳兩次間開琉璃花磚圓窗,成為汐止地方的大戶人家。
到了蘇大老蘇松茂時代,因為工商更為發達,水返腳的茶葉更為廣大的種植,而沿著基隆河的河運也迅速發展,汐止很多山坡地開始大量種植茶園,最有名的就是鹿窟事件發生前的十三分,茶葉幾乎成為汐止在地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蘇大老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蘇大老原有一對子女,因幼年不幸夭折,遂領養一子立為大房子嗣,繼承香火,即汐止人一般所稱的「蘇大少」蘇爾民。

▲1994年史蹟巡禮時在蘇厝前合影。(前右1翁燦燿、右3作者、右4高燈立)


 據稱蘇大少原名蘇廟,後改名為爾民。1921年,蘇大老過世,想年八十歲。汐止地方文史工作者翁燦燿說道:「喪事非常轟動,出殯行列有衙役隊前導,銘旌旗幾千支,二丈外高紅面的開路神(內有一付豬肉臟),靈厝兩樓三進,前庭左右西洋樓,墓場滿山白(整個山頂站滿了祭吊的人,每人一到即發給一白布繫結),祭豬羊,官禮拜后土(乘轎的舉人,貢生祭拜)....」場面相當浩大。
 蘇大老喪事後,蘇家即進行分火,蘇大少即於汐止後火車站另建新厝,並放棄大老之產業,並開始他傳奇的發達之路。

▲蘇大少變成「東方鴻」,一點蘇家遺風不留,與一般大樓無異,鳳飛飛唱的「請別再說你愛我,這最讓我心痛的一句!」道盡後代炎涼。


根據《台灣工商名人錄》一書的記載,蘇爾民在「石碇堡水返腳街三百四番地」,擁有石炭礦區三萬一千三百四十六坪,蘇大少並沒有依靠蘇大老的庇蔭,他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需煤量大增,積極開採自己的礦區。日據時代,依據「台灣礦業規則」明訂必須要為日本國籍臣民方可採礦,而當時申請核可的五個煤礦,其中之一的「小島煤礦」就在汐止附近。

▲原本金記建設在媒體公開拆除蘇厝後,會重新找一塊基地組合,結果這塊蘇厝重要的雕飾牌匾被棄置在南昌街路旁十多年,如今隨著新建大樓,又不知被棄置何處,雕飾上頭的老鷹只能哭泣了。照片 / 鄭維棕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以後,日本才開放具有台灣人身份的國民,才得以採礦,但一直到大正年間,還是因為採礦的成本高、風險大,敢鉅額投資的人還是不多,除了蘇大少少量機械設備協助生產外,大部分的礦坑幾乎皆不見有機械化採礦紀錄。大正至昭和年間,是汐止地區煤礦業發展的高峰期,即使如此,煤炭售價起伏不定,在日本大資本公司的侵襲下,台灣煤礦的經營越來越困難。
 而蘇大少的古厝,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從1895年開始建造,到1912年完工,整個房子的建築樣式,承繼了明治型的中式洋樓。大厝落成時,一度曾被地理師預言發達二十年。
 然而,在汐止現代潮流的侵襲下,古厝也拆除了,蘇大老與蘇大少也如曇花一現,早就淹沒在汐止人的記憶中了.....


資料參考:

一:翁燦燿著〈古厝之美 — 蘇厝〉,《汐農月刊》(1985年6月1日)
二:曾品滄著《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tag:蘇爾民、蘇大少、蘇宗德、蘇廟、蘇大老、蘇松茂、蘇樹森、東方鴻、汐止火車站、屈臣氏、康是美、黃建清、黃財源、金記、金記建設、牽情、鳳飛飛、宋岡陵、寇世勳、吳風、高振鵬、瓊瑤、翁燦燿、煤礦、茶葉、周家花園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據時代的汐止役政所(在現在的老街華南銀行),照片 / 姚添進提供
►►汐止文化網


 

文.攝 / 鄭維棕
 
   汐止過去為凱達格蘭平埔族「峰仔峙社」(Kypanas)所在地。據余文儀所著的《續修台灣府志》中記載,在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前後,漢人已在汐止此地形成街肆,並稱為「峰仔峙庄」。汐止名源起,乃因為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潮漲至於此,故稱「水返腳」。

  故陳培桂的《淡水廳志》載道:「水返腳,謂潮漲至此地。」水返腳位台北盆地東北隅,基隆河中游,西北方為大武崙丘陵,東南方為南港山脈,四周有大尖山、姜仔寮山、五指山等。
 
  清末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為基隆廳石碇堡轄區,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左右,隸屬台北縣水返腳辦務署石碇堡,宣統元年(一九0九年),改隸台北廳水返腳支廳水返腳區,大正九年為台北州七星區汐止街。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更改為台北縣七星區汐止鎮,三十六年二月四日裁撤七星區署,併入淡水區。

  至三十九年九月撤廢淡水區署,改為台北縣汐止鎮。水返腳境域內多山多水,景緻優美,又因為早期周圍山區產煤,曾興過許多大家族,縱貫鐵路穿過,為基隆往台北的交通要道。日據時期,此地為一宗教人文繁盛之地,深具地方特色。因此,境域內有許多著名的古蹟,包括:

►能久宮(已經拆除成為汐止公園旁的翰林榕園):

▲在汐止神社舉辦的婚禮,中站立黑色西裝打蝴蝶結者為當時汐止街長李朝芳。照片 / 姚添進提供


 中日代表於煙台交換了馬關條約後(一八九四年),台灣正式割讓給日本。同年五月十日,日方即命令陸軍中將樺山資紀為首任總督兼接收台灣的全權代表,並調派了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武裝部隊,由旅順起行,於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率領艦隊二十餘艘,進入基隆港外與樺山資紀會合。
 五月二十九日,北白川官派村景明少將,正式從三貂灣的澳底登陸,台灣民主國隨即瓦解。五月三十一日,日軍佔領三紹嶺。其後,北白川宮派員於六月五日進軍水返腳,六月七日,川村旅團進入台北城,六月十一日,北白川宮進抵台北城,該師團於前清布政署。
 能久親王抵台北城前,曾駐蹕水返腳蘇大老妾之住所(今忠順廟址)。總督府遂於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年),明訂能久親王駐蹕之蘇厝為「遺跡所」,號稱「能久宮」,以紀念能久親王。

▲目前還保留的鳥居遺址。(汐止公園內)。照片 / 鄭維棕


►牛稠頭(已拆除成為老街抽水站):

▲牛頭稠過往為汐止通往台北的重要渠道,目前改為抽水站。照片 / 鄭維棕


 牛稠頭位於汐止頂街與下街分界處,為早期水返腳重要交通孔道。 水返腳早期交通當未開發時,對外的交通,主要靠基隆河。時基隆河尚未淤積,河面寬闊,流量充沛,海水漲潮亦至於此,故河面成為渡船航運的要道。街上的人家,不管是到台北買貨賣貨,或者是出外辦事,皆喜以此渡頭做為交通的中心,曾造就汐止街的繁富。附近大轉折處,即為著名的「灘音」。
 牛稠頭除了為早期的交通要道外,亦為人民飲用水重要之地,當基隆河尚未受到污染時,街上的人民,皆以基隆河做為飲水來源,直到汐止街長陳定國完成水源地的水壩之後,這種現象才逐漸轉變。(大正十五年左右)

►汐止老街:

▲汐止老街分頂街與下街,目前早市人潮還是非常多。照片 / 鄭維棕


  汐止街最早是平埔族巴卡西社所在地,在乾隆二十三年的時候,已明確記載此街名,時稱「峰仔峙社」。
此街據文獻記載,有幾次人口變動。最早的住民,為平埔族巴卡西社。其次,乾隆初,廣東人從淡水港溯基隆河而上,開墾建庄,至乾隆三十年前後,該庄已有市肆,乾隆末,福建漳州人亦移來此處,因而爭地,廣東人失敗,退往中壢、新竹等地,福建人乃取代了廣東人的地位,建立了汐止街肆。
 此街有幾個大姓,如做過地方宮的蘇姓,擁有廣大土地的陳姓。
 舊街目前因受新台五線完成的影響,逐漸式微中。

►陳家古厝:

▲陳萬乞古厝,原由其後代擔任過汐止代表的陳際昌住在其中,陳代表過世後由其女兒持續經營中藥行。照片 / 鄭維棕


 汐止下街中,陳姓是一個大姓。
 其中陳際昌先生的古厝,是此街上保存完整之古厝。此古厝為創立揚濟之陳萬乞所建,為大正十五年左右的建築物。
 陳厝的建材,取自大陸,由泉州師父設計與建築完成的,建築物保留有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建築物高三層,於陳萬乞三十歲左右開始興建,歷經多年始告完成。原為四落的屋頂,後因常漏水,使內部裝潢損毀,遂改為雙落。
目前這座大厝,己經歷四代,分別是陳萬乞、陳金木、陳蔭福以及陳際昌,厝齡大約七十年左右。

►汐止基督長老教會教堂(已經改建):

▲汐止長老教會攝於老街時代的舊教堂,目前已經拆除。鄭維棕 / 翻攝


 馬偕博士曾於一八七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沿著基隆河於水返腳上岸,傳播福音。
 此教堂建於一八九0年四月二十五日,時值墨西哥金七百元,同年五月三日完成,此教堂由馬偕博士的學生--嚴清華所設計和監工的。它的特色有:
 一、禮拜堂無尖塔,但厝頂有小型塔。
 二、禮拜堂窗為弧型。 到了一九六三年,原有的禮拜堂過小,乃重新在旁邊蓋了一棟新的教堂,以取代舊的做為禮拜之用。

►站前蘇厝:



▲站前蘇厝保留完整。照片 / 鄭維棕


   此厝原為李萬居先生的古厝,是李氏經營茶葉致富後所建。大厝完成後,因家道中落,大厝由信用組合抵押拍賣,由蘇氏人家取得所有權,此古厝由紅色洋磚建成,樓層高二層,仿廈門、汕頭建築型式而成,樓上樓下都有很深的迴廊。

►建順茶行:

▲建順茶行位於茄苳路上,旁邊周厝已經被陽明海運拆除。照片 / 鄭維棕


 為黃氏家族所建立。
 黃氏家族遷台的第一代為黃敦釋,大約於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自福建安溪坐船漂海渡台,從淡水沿基隆河到水返腳定居。
 其後,遷居東山姜仔寮庄開墾,到了第六代黃建順時,遷離東山,在茄苳腳現址建立了建順茶行,以收購附近的茶葉販售。
 黃建順後,由三子黃榮昌接手經營,建立中南部茶葉銷售網路,使建順茶行奠立良好的聲譽。

►周家花園(周再思,已被陽明海運拆除):

▲周再思的周家花園最完整的面貌。(周家後代 / 提供)


 周厝的主人周再思,此古厝建於再思二十歲時,時為明治三十六年(西元一八九九年),完成時再思三十歲。古厝佔地四百坪,花園則佔地一千二百坪。
 再思經營煤礦及金礦致富。他共有三房,後因為種種家事紛擾,使得周家龐大的事業解體,現在的大厝屬於交通部招商局所有(亦即陽明海運),至於花園部份,則由霖業建設闢建為漢諾瓦郡大廈。

►蘇大老與蘇大少古厝(蘇爾民,已拆除):

▲蘇大老在老街遺址外觀。


▲翰林榕園為蘇大老遺址,目前外觀完全看不出來了。照片 / 鄭維棕


 蘇大少為蘇大老蘇松茂(蘇大老遺址為汐止公園旁的翰林大廈)的長子蘇爾民,蘇大老做過清代營官(地方官),曾參與光緒十年的抗法之役,故興建官式大厝。蘇大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經營煤礦致富,遂從中正路老厝分火出來,於今火車站後闢建大厝,大厝為三廳式,即轎廳、大廳及花廳,廳外有拱門,外壁雕刻精美,樓上樓下非常寬敞。此古厝厝齡約有九十年。

►陳厝(陳定國古宅,目前在奧美佳馬場內):

▲陳定國曾擔任汐止街長,目前古厝旁為其後代經營的奧美佳馬場。照片 / 鄭維棕


 

 陳厝位於定國山上,於癸卯年春設立,門楣有「垂遠堂」題字,厝齡約九十年左右。
 陳厝的主人為陳瑞彩先生,癸卯年間,陳瑞彩在現今的鄉長里長江街的定國山麓興建大厝,從唐山運來建材,包括紅磚、檜木等,興建此棟輝煌、燦麗的古厝。陳厝有青玉色瓦燒漏空窗、鵝仔頭式馬背及用石塊舖砌的十多坪天井。
 「垂遠堂」主人為陳瑞彩,他的兒子陳定國為第一任汐止街長,享譽地方,對地方貢獻甚多。陳定國除了曾任街長外,也曾擔任信用組合長、台灣高工銀行監察等要職。對地方貢獻最著名者,當在水源路興建第一座汐止水庫,解決汐止地方飲水問題最膾炙人口。
 陳定國之後有紹馥、紹馨,其後代中有部份目前為汐止基督長老教會會友,後代並出了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陳頌聲。

►潘炳燭古厝(已被國揚建設拆除):

▲潘炳燭古厝外觀,現已經被國揚建設拆除蓋豪宅。照片 / 鄭維棕


 潘厝的主人為潘炳足。
 潘炳足為平溪聞人,曾當過平溪庄庄長,日本領台期間,在北部基隆、瑞芳、九份、平溪、汐止等地大量開採煤礦,由於潘氏在平溪一帶開採煤礦,並於平溪發現許多煤田露頭,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潘氏將平溪採的煤權讓與日本的藤田組。
 其後,藤田組經過試掘與開採,發現該區煤質良好,且蘊藏豐富,但因交通不便致使開發受阻,經過潘氏敦促,由顏雲年出資二百三十萬日圓興建了著名的平溪鐵路。
除此外,周厝的主人周再思也曾經在潘氏礦場工作,為周厝飛黃騰達的重要功臣。
 潘厝座落於周厝對面,為繼周厝之後所建,樓房由圓拱磚柱建成,門楣為洗石子藻飾。此厝後來由汐止信用組合抾拍,由蔡欽得標,現為蔡氏家廟。

余厝(老街余家後代余忠正齒科旁):

▲余家古厝位於余忠正齒科旁,大樓目前還保留著。照片 / 鄭維棕


▲余家後代余忠正醫師,後方即為余家古厝余協記。照片 / 鄭維棕


   余厝的主人為余成家,曾當過石碇堡保正,並開設鹽館做大盤買賣的配銷。
 余厝興建於一九二三年,距今約有九十年左右的歷史,樓房為二層拱磚柱洋房,二樓頂正面有「余協勝」題號,樓房面向老街,拱門下則有上釉的琉璃花磚為裝飾。


tag:古蹟、史蹟、古厝、水返腳、役政所、汐止區公所、汐止市公所、老街、能久宮、神社、李朝芳、李世傑、余忠正、余醫師、翁燦燿、建順茶行、汐止長老教會、中正老街、蘇厝、蘇大少、蘇爾民、蘇樹森、蘇大老、翰林大廈、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看電影就到和平街上的汐止戲院(後改名為光榮戲院),這裡有很多小時後的記憶。

▲汐止最早期的一間電影院叫做汐止戲院,它就坐落和平街上。►►汐止文化網


 

文.攝影 / 鄭維棕

現在的汐止人想要在汐止看部電影,在汐止找間戲院很難。特別是淹水那幾年,連到汐止開店的影城,都敵不過淹水的侵襲,很快就撤出汐止了。

▲海山唱片出版的《日落北京城》


我記得小時候汐止還很破落的時候,交通不頂方便,也因為如此,因此,汐止的戲院可以存活下來,因為當時的汐止沒有什麼娛樂,要到台北也不是像現在的汐止這麼方便,因此,汐止人的娛樂裡,看電影就是一件重要的娛樂。而當時汐止的戲院(後改名為光榮戲院),就是現在座落於和平街上的大樓。(目前改為幼兒園)老汐止人都知道,想要看個電影,就到這個戲院來,這個戲院名稱就是汐止戲院。

我記得小時候印象最深的電影,就是剛讀秀峰國中時,當時紅遍台灣而以拍愛國電影為主的劉家昌,正拍完《日落北京城》,由甄珍主演,這部電影透過國家機器,到處宣傳。我讀的學校,也不能免俗的在校內大肆宣傳。後來,學校全體學生分做好幾批到遠東戲院看這部愛國電影。那時候年紀小,電影演的轟轟烈烈,記憶非常深刻。

▲《小城故事》,林鳳嬌和鍾鎮濤,而鄧麗君唱的《小城故事》更是紅遍台灣大街小巷。


除了《日落北京城》,我印象很深刻的另一部電影,就是《小城故事》,故事演的細節,因為年代久遠不甚記得。印象中也是學校帶來遠東戲院看的。

那個時代,汐止雖然比較破落,相對的比較封閉,在沒有太多娛樂資源下,一間戲院也因為在地人毫無選擇與政府常常透過政治宣傳集體看戲的緣故,讓這家戲院也在汐止屹立很多年,成為汐止人深刻記憶回味的一部份。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古意灘音-1    

【推薦出版】新北市政府出版的《古意灘音》(2014-10),作者 / 楊迺仁(世新大學講師)

►►閱讀汐止文化網


►文  /  楊迺仁

從文化書寫到虛擬文史空間的建築者-鄭維棕

為了讓各界了解地方文史,除了官方機構,例如公共圖書館會蒐集、整理、保存地方文獻外,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也同樣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如丁正璽導演,留下了「汐說從頭-水返腳」紀錄片;汐止區調解委員會主席王安成,則保存許多汐止當年煤礦的照片、工具及各類紀錄;而調解委員胡朝進、創辦「水返腳藝文中心」的高燈立、樟樹國小校長黃鈺樺等人,也都為汐止文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及文字記錄。

 東山煤礦-1-3

 

王安成的礦物博物館(五堵),高燈立 / 攝影


 

更重要的是,這些地方文史工作者,其實彼此都有密切聯繫,相互協調及分工合作,共享許多得來不易的資源,進而保存不少汐止文獻、文物及檔案。但另一方面,如何去蒐集、保存、整理及運用這些文史資訊,讓更多關心汐止文史的民眾,能夠更進一步地接棒努力,也成為文史工作者關切的話題。

而一樣是對汐止文史無比關心,曾經在自由時報、商業週刊擔任記者的鄭維棕,卻選擇了一條與其他人不同的道路。他決定成立「汐止文化網(http://www.sinew.idv.tw)」,透過虛擬網路保存汐止人文史料,替地方建立文史資料庫,但對鄭維棕而言,他大的期待,是希望能建立一座有關汐止文史的「虛擬圖書館」,讓汐止文史能夠流傳的更長、更遠。

我在水溝裡漂浮著我的紙船

被問到自己為什麼會對汐止文史,有這麼大的使命感,鄭維棕先是引述了印度詩人泰戈爾在《飄鳥集》裡的一段詩句:

記得在我童年的一天,我曾在一條水溝裡漂浮著一隻紙船。

那是七月裡一個潮濕天氣,我獨自一人,玩得很是開心。

我在水溝裡漂浮著我的紙船。(糜文開翻譯)

鄭維棕回憶自己就是一個在汐止山水之間長大的小孩,不僅享受過泰戈爾所說的「我在水溝裡漂浮著我的紙船」,更深深的感受到「每個人其實都是立足於土地之上」的重要性,不僅讓他一生對自然與土地始終懷著一種敬意,對於他自小生長的地方-汐止,更有著深深的使命感,立志要將汐止的故事寫出來。

 

照片翻拍《古意灘音》


 

即使汐止從質樸走向華麗,土地不斷地被撕裂,河川在變形的公共政策下,也不斷地被隔離,變得越來越不可愛,越來越無法親近,甚至有人直到象神及納莉颱風為汐止帶來嚴重水患之際,很多人才知道近在咫尺的基隆河,對汐止有多麼重要,但鄭維棕仍然不改其志,始終對汐止文史,抱持著關注的態度。

鄭維棕更因為自己從事新聞工作,有隨身攜帶相機的習慣,當時正好也是汐止發展最快,從傳統鄉鎮向都市化轉型的階段,但也因此擠壓到地方傳統文物存在的空間,許多百年古厝因為改建為住宅商辦而被拆除,傳統老店因為道路拓寬或土地徵收而被迫搬遷,目睹這些汐止文化資產一個接一個的消失,讓鄭維棕產生一種使命感,約在1991年開始,鄭維棕開始將他個人的時間,投入在地方文史的攝影上,希望至少能為汐止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紀錄。

「做這件事,從一開始,我就從來沒有想過要在這裡發財。更沒有想過我要用什麼商品去感動人,讓更多的人來買我的商品。」鄭維棕說:「我只是想把對土地的感動書寫下來,回歸土地過去面目,如此而已。」

為了記錄汐止發生的點點滴滴,鄭維棕不但沒有因此賺到什麼錢,甚至還差一點賠上性命。1998年,瑞伯及芭比絲颱風接連來襲,重創汐止市區,鄭維棕沒有等大水退去,就去拍攝汐止災民如何抵抗水患的畫面,卻在返家路上,車子因為路面嚴重積水而失控撞向電線桿,相機也因此被泥水吞噬,好不容易死裡逃生的鄭維棕,第一時間不是逃命或搶救愛車,而是拿起備用的傻瓜相機,繼續他的紀錄工作。

「我常一個人騎著車到處逛,經常走著走著,就發現最漂亮的水源地,竟然已經被倒滿了癈土或垃圾;颱風一來,廢土崩塌,整個往下流沖,市區當然大淹水……」那些觸目驚心的震撼,更加深他投入地方文史紀錄工作的意願。

 

拍北二高時陷入泥沼的鞋子


 

鄭維棕認為,做文史工作,最需要關心的領域,其實公共建設與環境,而這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因為多數人其實沒辦法處理,主要是靠政府治理,但民眾雖然可以提供意見,卻不見得能阻擋可能會造成文史傷害的政策。

例如,野溪整治應算公共建設,但它也是整個城市景觀的一部份;政府在打造山區的道路景觀時,山路要怎樣開?是否要建山林步道?這些都是公共建設,但也都會直接影響人文景觀和發展。

事實上,很多文化議題都和公共面有關聯。如古厝保存或河川整治,會涉及到許多相關法規。「人民為什麼要去保護古蹟?如果背後沒有一個政策做支撐,誰不想把古厝拆掉,換成比較有經濟利益的大樓?」鄭維棕說:「公共建設也包括河川整治,基隆河可以用一道水泥做堤防蓋起來就好了呀,為什麼要用『生態工法』整治?所以做人文的,對公共領域的事情,一定要有一些想法。

其實一般民眾,對於很多文史領域珍惜的事物,未必會支持。「以古厝為例,只要被列為古蹟,你就不能動。原來一棟十億的房子,現在一千萬都賣不出去,政府如果不提供政策優惠,我私領域的東西,為什麼要被你劃為古蹟,然後一文不值?」鄭維棕說:「我住的不舒服,還要花很多成本去管理,想動一下都還要跟政府先報備,誰受得了?」

因此,鄭維棕認為,在關心地方文史發展的同時,有時候是個「記錄人」,好比報導文學一樣;有時候你也是「催生者」,因為接觸公共面,勢必得跟政治人物打交道,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希望能促成重要的政策誕生,但要如何產生影響力,也是文史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

從實體世界到虛擬世界

鄭維棕總結從事文化推廣工作二十多年來的經驗,做地方文史工作,他深深相信,關心地方,自然就會有些人脈,但想要把「人脈」轉成「錢脈」卻很困難,所以一定要做好長期抗戰,不能只是想到短時間的衝刺,否則很快就會沒力。

因此,鄭維棕真正想做的,其實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影響力,形成一種論述力量。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人看到汐止文史的重要性。

鄭維棕想到,他必須建構一個平臺,將各種觀念、論述、紀錄轉化成文字、影像、影片,在這個平臺上現身,讓人有機會看到及深思。他也曾經推過地方刊物,但自從網際網路興起後,鄭維棕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深深的相信,網路會是汐止地方文史紀錄最佳的紀錄平臺,「汐止文化網」也就因此誕生。

現在看汐止文化網,或許不像現在網站,有讓人驚豔的網路技術或特效,但其實網站成立的1990年代中期,臺灣的網路世界根本就是一片沙漠,Windows XP甚至都還沒有問世,也沒有所謂的「智慧型手機」,但鄭維棕當時就相信,網路時代的來臨,可以打破傳統「媒體」與「通路」的桎梏。一個完成的網路,本身就身兼「媒體」與「通路」的角色,而且因為它的花費比起傳統媒體還是比較低廉,對財力有限的文史工作者而言,網路才是紀錄及推廣地方文史的最佳平臺。

此外,網路比一般傳統媒體還具吸引力的特色,就是家族或社群的營造,透過家族的串連,每個網站可以「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彼此行銷」,客群相互交流,為彼此提高曝光度,同時創造更多的商機。

線上遨遊  彈指之間了解汐止文史

1987年琳恩颱風汐止淹水

 

1987年琳恩颱風汐止忠孝東路淹水情況(黃明威 / 提供)


 

進入汐止文化網,只要點選左方的「汐止五寶遊」,您就可看到鄭維棕整理有關柞埤古道、磐石古道、姜子寮古道、茄苳古道及白雲古道等「汐止古道五寶」的圖文說明,而且還附上動態地圖,讓想要親臨汐止古道的民眾,可以迅速掌握相關資訊。

在網頁上也列出汐止的諸多重要景點,如茄苳瀑布、新山夢湖、鹿窟等資訊;許多重要史蹟,如杜月笙墳墓、中正老街、站前蘇厝等,也都有列出基本的參觀資訊。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由經營煤礦及金礦而致富的周在思,建於1899年的「周家花園」,這座花園當年與板橋的林家花園、霧峰林家,並稱為「臺灣三大花園」,古厝本身佔地四百坪,花園佔地一千二百坪,後因家道中落,所有權最後轉移到陽明海運,卻在200917日遭到拆除,令不少汐止人與珍惜臺灣文化古蹟資產的人都感到相當痛心。

所幸在鄭維棕的努力下,許多珍貴的照片都保存在汐止文化網上,而且鄭維棕還透過專訪周家後人,還原周在思當年的意氣風發,也讓人們看到汐止當時的風華年代。雖然當年也有不少文史工作者撰寫相關內容,但多半都是以出版平面刊物為主,像鄭維棕一樣自建網站平臺,可說是絕無僅有。

更難得的是,許多汐止的特色店家,也都可在汐止文化網上找到相關資訊。如建順茶行、百年紅龜店、福樂唱片行、如意茶房等,已經有官方網站的店家,汐止文化網僅做了超連結,但也有些店家,例如百年歷史的建順茶行,網站上就保存了鄭維棕當年專訪的文章,也保存許多老照片,忠實紀錄了汐止茶業的興衰過程,讓古老的茶行,也能跟得上網路時代。

這些正是鄭維棕建立汐止文化網的原因之一,同時他更進一步希望,協助北臺灣一些「老店」e化。鄭維棕認為,傳統產業雖具有深厚文化內涵,但是在競逐激烈的市場中,這些深具內涵的老店,往往不敵商業競逐的殘酷,面臨凋零與倒閉的命運。就像現在臺灣各地的雜貨店一樣,在現代便利商店的競爭下,一間一間的不見,最後只能在「回憶」中回味同樣的窘境。

「古蹟與老店,都要面臨殘酷的競爭,透過e化的過程,老店也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鄭維棕說道。因此,不僅利用汐止文化網紀錄古蹟建築,也希望能讓百年老店,一樣跟上網路時代的腳步。

 透過網路,文史資料的保存、查詢及流傳,也變得更加容易。鄭維棕表示,以前很多史蹟巡禮活動,都會找他去解說,但活動一結束,其實什麼都沒有留下。如果將文化放到網路平臺上,這個平臺可以作為教育資源,作為資料搜索資料庫,甚至比報紙還有價值和影響力。

 二十多年來,鄭維棕一直秉持這樣的信念,一步一腳印,建構了汐止文化網,也留下了許多汐止文史的紀錄,汐止文化網目前累積點閱人次已突破200萬人次,但由於汐止文化網無法帶來直接收入,加上維護網站,不僅需要技術能力,更需要人力及時間,加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網站內容其實已有點老舊,許多連結也已經失效,亟待尋找解決之道。

 鄭維棕表示,因為資料轉檔等技術問題,其實還有許多資訊沒有放到網站上,未來有機會解決技術問題,汐止文化網未來會持續為汐止文史紀錄盡更多的心力。

 從虛擬圖書館到文化知識庫

 

▲白雲分駐所,最早稱為十三出張所

 


 

其實近年來,地方文史已經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各地文化局無不卯足全力,針對地方的文物、文學、藝術家以蒐集、整理、出版,不但出版為數眾多的書籍刊物,也辦理許多展覽活動。

 其實任何地方的歷史資料、地理資料、藝文活動、出版品,應該是由地方的公共圖書館配合地方特性與需要,蒐集、整理、保存並謀求普遍利用。陳其南教授曾指出,地方文史不僅記錄了地方發展的歷史,也呈現了地方發展的現況,居民藉著這些紀錄與成就,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公共圖書館應發揮它在文化上的任務,扮演著滿足文化需求的角色。

但目前的公共圖書館,普遍沒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和固定的經費,去執行地方文史相關作業,地方文史工作者因為熟悉當地資料、資訊來源,往往比公共圖書館更了解當地地方文史,也彌補了公共圖書館的不足之處。

 雖然國家圖書館,已開始將地方文史資料數位化,如「臺灣地區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也建置「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資料庫,但僅以汐止文化網上的資訊為例,就比「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資料庫裡面的汐止資料,多出許多,可見汐止文化網難能可貴之處。

 

被陽明海運偷拆除的國寶級古蹟的周家花園


 

事實上,鄭維棕也期待汐止文化網,能夠朝向「虛擬圖書館」的方向發展,最後更能夠成為一個地方文化知識庫。知識庫的存在價值,在於可以讓每個人想要找相關資訊時,可以很容易執行,但知識庫不能只有建立,還應該要認真維護及推廣,持續進行重要人物訪談、重要建築物拆遷過程的紀錄等工作。

 「網路的親近性及便利性,讓地方文史更有發展空間。」鄭維棕說:「現在就有很多學校的鄉土課程,都是透過網路尋找資訊,地方文史就會有很大的機會深入教育。」

 此外,許多文史資訊其實不見得容易親近,很多人看到古厝,只會覺得斑駁雜亂,不懂值得重視之處。「但在網路上,配合照片撰寫故事,可以建立讀者與這些古蹟的情感。」鄭維棕說:「只是看到硬體無法產生感情,如果能先看過知識庫上的故事,看到古厝時才會想接近,才會有想像,也才會愛護。」

 「文化、史蹟、歷史,要源遠流長,必須要讓多數的人很容易取得資訊,只有透過私財公共化的概念推展,才可能達到。」鄭維棕說:「私財公共化,最好的平臺就是網站,讓多數民眾在家裡,很輕易看到家鄉的故事,這樣文化不僅有趣,而且很簡單、很方便就能取得,自然關心的人就多了!」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來,對汐止文史努力奉獻的過程,鄭維棕指出,整個臺灣不斷地轉變,價值在轉變、核心觀念在轉變、親情友情在轉變,幾乎所有看到聽到的東西都在轉變。許多暢銷的商業雜誌不斷的催化我們「成功的典範」是什麼,告訴我們「什麼才是致勝的關鍵!」然而,吸收這樣多的資訊,我們到底成功了?這些資訊到底是「知識」?還是「垃圾」?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汐止文化網就是用這樣簡單的觀念,鄭維棕不僅希望能紮實的記錄臺灣地方文史知識庫,同時結合網路科技技術,建構「地方虛擬圖書館」,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讓更多的老人、中壯年記起「記得我在童年的一天」那種愉悅,為我們的下一代營造土地的親情,給孩子一個土地的夢想。當我們這一代不斷的耗掉豐沃的土地資源時,是否也該回頭為孩子保留一點土地的身世記錄與圖譜?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海濤

▲攝影家溫海濤自小即搬進汐止,對於汐止許多鄉野軼事,特別用心搜查與研究。(溫海濤 / 提供)

►►更多訊息看汐止文化網 


 

文 / 溫海濤  照片 / 翟慧美

水返腳是汐止市的舊名,一九五三年初,我出生於臺北士林芝山岩,緊臨保密局旁的一位堡長家,過不久便舉家遷往汐止,當時正發生震驚全臺的第二次「鹿窟事件」,先嚴也不懼此事件有清鄉的危機,也不恐當地的民風慓悍,一句閩南語都說不來,就定居這偏遠的小鎮,一住也近一甲子了。
水返腳四面環山,基隆河由東向西彎曲穿流過兩側山丘,北面七星山區最高峰是七星山海拔1120米,南面為雪山山脈的支脈,最高峰姜子寮山海拔739米,緊臨四分尾山海拔640米,其東南山麓為楓仔林(現新北市石碇區),向東再翻越一座高山即到坪林,再向東東南翻山越嶺約15公里即走進跑馬古道到礁溪鎮,這一條約40公里的東西向「淡蘭道路」,在一百四十年前,來臺首任湘軍總兵劉明燈派他四弟劉明煌開發此道路。

  抗日-2
▲水源路上的無主金斗甕。



水返腳順基隆河向北北東行,山丘比鄰隘口眾多,五堵、六堵、七堵、八堵、暖暖、瑞芳到貢寮;此條為淡蘭古道,再銜接草嶺古道到頭圍,此古道留下湘軍來臺第一任總兵數塊碩大的石刻,也見證以後台灣被外強淩侮的演義。
最早期十六世紀初西班牙人由貢寮登陸,隨著荷蘭人再到清朝末期1840年鴉片戰爭英軍進攻基隆港,被當時姚塋總兵將其軍艦重創而作罷,接著1884年中法戰爭法軍強攻基隆港,被湘西乞丐總兵孫開華及台島陳秋菊組500義勇軍共同擊潰法軍,再轉戰滬尾(現今淡水)清軍大勝法軍退占澎湖,因孤跋總督傷重不治而放棄北臺封鎖策略。
一八九五年初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乙未割臺,日軍四月由貢寮登陸順著淡蘭古道向臺北挺進,沒料到途經獅球嶺受到清軍與義勇軍頑強對抗,緾鬥數十日雙方各傷亡數千人,至終清兵敗退,隨即日軍繼續向臺北城推進, 行經八堵、七堵、六堵、五堵抵水返腳便停滯整軍,調養氣息,深恐入臺北城前會有一場更頑強的抵抗,此時已是六月,日本能久親王便以蘇家大院為御所……。

  抗日

▲水源路上的無主金斗甕,李石城特別為其捐獻做了遮風必雨的小塔。



水返腳為水路交會之要灈,由滬尾行淡水河轉入基隆河到水返腳上岸向東北走淡蘭古道、銜接草嶺古道入蘭陽平原,另一條向東東南順康誥坑溪翻山越石碇,過坪林由跑馬古道入蘭陽平原。在這樣崇山峻林古道四通八達,也造就反割臺戰爭落籍在台湘軍與義民抵抗日軍慘敗退經水返腳大崎腳下怨死的無名烈士原由,這是汐止發生第一次「鹿窟事件」;此事件沉寂百年,公元2000年終於昭然揭示。
我家就住在基隆河與康誥坑溪的交匯處,兒時陪著母親到溪邊洗滌衣物,我就在溪邊捉蝦尋蟹,而康誥坑溪也就順其自然是伴我成長遊憇最佳的地方,迄今亦是如此。
記得十二、三歲第一次溯溪到康誥康溪源頭,在眾多山澗交合處的古道崖縫上擺置一大排金斗,刹時間頓然毛骨悚然,風涼水冷打個寒顫。當時在一起的同伴有建中、建育、建峰林家三兄弟,即刻打道回府,並請教他父親林炳燈老師,林老師一家人1963年由平溪遷到汐止與我成了鄰居,林老師說:他小時候他父親石碇保正林連財帶他到汐止來也是走楓仔林翻過四分尾,由大崎頂途經大崎腳坪見到這一大列骨罎,當時也問了他父親這是哪兒來的?一樣是不清楚,不明白,只知無名氏由上往下數是九十九個,回家往上數也是九十九個。這樣一個謎到2000年終於有答案,原來是乙未割臺一批無名烈士孤魂,如今在旁立了一塊碑(附圖)說明當時概況、英勇事跡;立了一個祠,讓人憑弔;立祠碑的人為汐止地方耆老廖田、李石城先生,受其父囑附,來日經濟許可,為這些無名烈士的事跡昭然於世。命運有時也會捉弄人,他倆父親抗日參與第一次「鹿窟事件」,而廖田、李石城先生於一九五三年親歷了第二次「鹿窟事件」,怨獄之災十七年……;而這立碑祠之經費想必是他怨獄部份的補償金而獻做的,令人感傷,也感觸命運捉弄人。

抗日紀念碑  

▲這是李石城捐獻的抗日紀念碑

 


 

二00六年十月到湘西張家界調研劉明燈墓石雕群及家世經歷以及相關人文史誌,籌劃著作-虎字傳奇,述說這第一位湘籍總兵來臺後開啟湘軍戌臺的史蹟。在調研過程也發現土家族大多住在大山裏,以澧水為外出的主要水道,土家族下山外出總會放置一塊石頭於崖上或大樹叉上表示人不在山里,回來時將石頭取下,才登山返家;如此一個簡易的生活習慣,莫讓訪友空跑一趟,卻也算是高招。如此又想起水返腳大崎腳坪崖上的九九金斗與土家族的關系,由一八六六年十二月湘軍入臺往後每三年一更換,至一八九五乙未割臺這卄八年間想必有許多湘軍落籍臺島。而水返腳水路交匯處又與澧水湘西土家族家鄉又有許多相近之處,並且在開發北台灣淡蘭道路與淡蘭古道別有一番感情。一八九五獅球嶺一戰清軍敗,退守時孫開華已故,其子也戰死,其媳婦托孤由土家子弟携孤返湘西,並求告增弁戌臺,她留下再戰並留置一批土家兵勇隱藏汐止山區北边的烘內與南面的鹿窟由四品軍銜陳秋菊(注)統領,在此等待增員以便南北為犄角攻臺北城,沒想到不見援兵,又聞總兵媳婦孫夫人張秀容與劉永福女兒劉紅仙雙雙相繼戰死於高雄,此刻每人悲憤不已,決定由陳秋菊統領與三角湧、平鎮、龍潭的胡嘉猷率五六千人圍攻臺北城,終究不抵日軍武器精良、彈藥足備,敗走汐止入康誥坑溪退入山林再伺機而行。行至大崎腳坪面對高山險阻,又恐追兵,傷重者已無法再行攀登,唯一選擇就地而安,留言屍首往後切毋曝屍荒野,以罎裝置,擱於崖上以示魂魄外出以待鄉親領歸……。荒山淒寂,煙雨泣嘯,過了百余年,情何以堪,無人問津,無名還是無名,期待第三次「鹿窟事件」羽化成蝶,蛻變成為另一批美艷的紫蝶南北生態巡守者。

1895—跌在井岡(第一次鹿窟事件),
悲憤填膺戌臺捨身魂斷異鄉。
1953—諜在井岡(第二次鹿窟事件),
紅色思潮白色恐怖流離他鄉。
2010—蝶在井岡(第三次鹿窟事件),
逝者逝矣羽化成蝶守護家園。

 平舟 2011年5月31日於塘廈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汐止古道五寶
旅遊好風景
史蹟之旅
 
 


▲推介的汐止旅遊人文景點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山煤礦-1-2 

▲東山煤礦至今留有游彌堅題字的「友蚋煤礦三和坑」

►►閱讀汐止文化網


 

文 / 鄭維棕 照片 / 高燈立(水返腳藝文中心FB)

東山煤礦原本是由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收近江炭礦五堵坑後開始經營,(近江炭礦是由近江產業株式會社經營,昭和元年時開況,昭和六年時休礦),到了1955年時又轉讓給三和煤礦接手,三和煤礦乃重新開鑿新斜坑大量生產,並將近江炭礦改名為友蚋煤礦,並持續經營。到了1960年(民國49年),三和煤礦再度把友蚋煤礦轉手給東山煤礦公司,從此,原來的友蚋煤礦正式改名為東山煤礦。

東山煤礦-1 
▲東山煤礦為斜坑式煤礦,目前保留完整

而在東山煤礦遺址上,有一塊石版,上面書寫「友蚋煤礦三和坑,民國四十四年,游彌堅題」。游彌堅曾擔任過省轄市時期的台北市長,後來卸任改為三和煤礦的董事長,因此,在三和煤礦接手近江炭礦時,才由游彌堅代表三和煤礦題字紀念。

沈正庚02 
▲東山煤礦的事務所,目前是汐止藝術家沈正庚(右一)住家,照片留影有高燈立、攝影家溫海濤。(右起)

東山煤礦遺址的事務所(亦即其過去的辦公處所),目前為藝術家沈正庚居家。沈正庚為木雕藝術家,將此事物所重新打造,成為一處藝術雲集的雅興之所,過去也曾一度是汐止文化藝術學會的會址所在。

東山煤礦-1-3

▲王安成的煤礦博物館

旁邊有擔任汐止調解委員會主席的王安成苦心建置而成的私人煤礦博物館,對東山煤礦的發展史有詳細的文物陳列與介紹。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物成務 

▲文 / 照片  高燈立(水返腳藝文中心負責人),取字高燈立的水返腳藝文中心FB

►閱讀汐止文化網


 

樟樹灣隧道

農歷生日在燠熱的天空下,先至鶯歌陶博館參觀畫友游善富的陶繪展,再搭火車趕回汐止出席會議,這可是最充實的一天。

或許是太疲憊,鶯歌往汐止的列車,在軌道上打著節奏,加上冷氣狂吹,在不知不覺中沈睡到五堵…;列車停歇後忽然驚醒,才知已坐過站,只好從五堵站行路至公所。

從大同路南行再左轉秀峰路後,座置右邊路旁的樟樹灣鐵道隧道文獻,是前秀峰社區理事長胡朝進任內的傑作,胡理事長將史料及圖像集結,申請經費設置,供往來行路人參閱,保留了從清代到鐵路電氣化的這段鐵道史,對於胡朝進理事長的治事態度,深深感佩。

日治第二年(1896),日本人為台灣資源運輸之便,遂以北上第一鐵路隧樟樹灣鐵路隧道擴孔,以利雙線行駛,成為「始政」後的隧道工程。
明治維新首任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心繫臺灣,即昭示臺灣總督府開化臺灣新民,拓植風物,樹立良範,建構法制,乃於擴孔工程完工後親題「開物成務」匾額勗勉誌念。

1975年(民國64)臺鐵為了施作電氣化,樟樹隧道再度擴孔,拱頂原有的「樟樹灣隧道」匾額易文為「南港隧道」(該處行政區為臺北縣汐止鎮),而「開物成務」匾額,卻在施工中被埋在六尺深的土裡,事後由洪敏麟教授搶救,始見天日。目前該匾額典藏於中興新村臺灣文獻館。

「開物成務」墨蹟道勁有力,字、意均佳,為伊藤博文留在臺灣惟一的遺墨。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1月7日,陽明海運拆除周家花園看更多資料

►►汐止文化網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點選這裡看更多的介紹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點選這裡看詳細的報導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定國  

圖說:前排左起廖進發、余祖添、高佛成、陳定國、唐連彩、羅水吉。後排左起:簡來成、闕三河、鄭貴、陳定涼、高水、李新添

這張圖是昭和十一年三月(1937年)汐止公學校「卒業紀念帖」(畢業照)所拍的照片,並將此紀念冊贈送給當時的汐止街長李朝芳,圖中,包括汐止著名的仕紳余祖添、陳定國(也擔任過汐止街長)等也在其中,當時這些仕紳,被稱做「保護者會役員」,在地方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文 / 鄭維棕)

1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攝影 / 鄭維棕

壹、 楔子


水返腳長老教會,為馬偕博士在台灣旅行步道時,所設立的最早教會之一。它的歷史悠久,與水返腳的歷史成長密不可分,在水返腳的人文與宗教世界裡,水返腳長老教會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汐止長老教會提供1930年  

汐止長老教會創立初期的照片(鄭維棕 / 翻攝,1930年

貳、 馬偕博士簡史


馬偕博士(偕叡理博士)(Dr. George Leslie Mackay)為加那大安大略省(States of Ontario)牛津郡(Oxford Country)左拉鄉(Zorra)人,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文學院畢業後,擔任學校的教師。其後,志願到中國傳教,入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畢業後前往英國蘇格蘭(Scotland)(馬偕博士雙親故鄉)之愛登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神學院研究院研究,畢業後得加那大長老教會差遣到中國傳教—為指定地點,由馬偕博士自己選擇決定。
一八七一年秋,馬偕離開故鄉,由美國舊金山乘船渡洋到香港,登陸訪問廣州、汕頭、廈門等地。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星期六),馬偕博士與南部宣教師李庥(Hugh Ritchie)牧師、德馬太(Matthew Dickson)醫師成「海龍號」入滬尾港(淡水),三個人在滬尾下船登陸視察。在埔頂,李庥牧師對馬偕說道:「馬偕!此地就是您的教區。」(Mackay! This is your parish。),而德馬太醫師則強調說:「此地之風景比打狗『高雄』好!」(And far more beautiful it is than ta-dodd)當日三人就夜宿在淡水鼻仔頭英商寶洋行主人獨氏(John Dodd)之厝。(時獨氏為台灣茶葉之前輩,曾由福建省帶茶樹苗來台灣,鼓勵農民栽種,並設茶館(公司)精製茶,首先輸出烏龍茶到美國推銷的人。)

汐止長老教會02  

新蓋完成的汐止長老教會外觀(取自黃明威的FB)

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一日以後,馬偕開始北部之徒步旅行佈道。從滬尾出發,經過中壢、竹’、白紗墩、大甲、大社、內社、埔社、桃仔園,並開始北部教會之設立。
初期教會的設立,以沿著大屯山山麓及淡水河、基隆河為設立據點。其中沿著基隆河設立的教會,分別有南港三重埔(一八七四,三月一日)、雞籠(基隆,一八七五,六月二十七日)、錫口(松山,一八七五,九月二日)以及暖暖(一八七九,七月六日)。馬偕博士除了一邊宣教之外,同時在自寓、淡水海邊沙灘、八里 海邊的大容樹下及現在淡水高爾夫球場的小丘上等地教育學生,再傳到各地亦隨時就地授課,因沒有固定學校地點,故此時期被稱為「露天教育」時期,又被稱做「逍遙學院」,此時期學生共有二十四人,分別為嚴清華、許銳(一八七二)、吳寬裕、林蘗、王長水(一八七三)、洪胡、蔡生、大醇(一八七六)、蕭田、陳存心、陳雲藤、陳九、陳能、陳萍(一八七七)、李恭、李炎、李貴、李嗣(一八七八)、陳芳德、陳王(一八七九),這些學生日後成為馬偕宣教重要的助手。
一八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馬偕首次休假暫離滬尾,回加拿大報告設教經過,在此期間獲得故鄉牛津郡人士樂捐款項,得6215元。馬偕將此款項攜回滬尾建造學校,以「牛津學院」(Oxford College)稱之,紀念故鄉牛津郡的熱心捐獻。一八八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學校建造完成,同年九月十四日開學,並正式招收十八民優秀青年,分別為:洪安、曾俊、何獅、葉順、郭主、高才、陳財、陳英、陳和、陳順枝、陳添貴、許菊、劉在、劉琛、李牛港、李貴、陳以及高振。
牛津學院的完成,是馬偕博士宣教的另一個階段,從逍遙學院進入到學校教育,使得宣教工作有一個更加組織性和延續性的方法。

參、 水返腳教會的建立

馬偕博士曾沿著基隆和建立了四個教會,分別是三重普、雞籠、錫口及暖暖。除此以外,他亦曾溯著基隆河,於一八七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於水返腳上岸,與門徒數人在水返腳佈道、唱詩及分發十誡單張。
南港三重埔教會(大約位於今日南港三重路,即台肥六廠右後方一帶),是馬偕言基隆河岸邊,所建立的第一個教會。教會成立後,居住於水返腳的街民陳熊、曾恩、曾振旺等多人,每逢主日,必聚集一同步行到南港參加禮拜聽道。後來,水返腳信徒日眾,且比南港信徒更加熱心,而水返腳與南港三重埔相距六公里,就是用木船沿基隆河而下; 若步行,需越過昊天嶺走石頭路,這一段路程需要一、二個小時,若是颱風下雨,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再加上一年以後,錫口教會也成立了,原來來自錫口的信徒,都到錫口做禮拜,使得南港三重埔的會眾減少了許多。鑑於這些原因,一八八二年一月二日,馬偕博士乃決定將教會遷到水返腳,設立水返腳教會。馬偕博士派他的學生高振、吳寬裕、蔡生、鄭希信、葉俊、吳廷芳、葉金木等傳道師,並由水返腳信徒,合力將三重埔禮拜堂的設備,挑擔搬遷到水返腳,並由高振隨同水返腳教會的成立,正式牧養水返腳信徒。

老街景1  

汐止長老教會緊鄰汐止中正老街,是汐止最熱鬧且人口集中之地(鄭維棕 / 攝影)

遷回水返腳的教會,開始並無教堂,就以原住南港,後遷回水返腳的信徒蘇六吉先生的房子,為聚會之所,其地址為中正路五十一號。
水返腳首任傳道高振先生,為馬偕博士牛津學院創立後之十八位學生之一,先生早年務農且為牛販,身材高大,一八七八年首次聽道,一八七九年受洗,一八八0年往淡水受神學思想教育,時年四十九,曾與馬偕到宜蘭傳教,一八八二至一八八五年,在水返腳任傳道。其後之蔡生、吳寬裕、葉俊、郭希信、吳廷芳、葉金木等,皆為馬偕之學生,其中吳廷芳為艋舺人,生於清同治九年,幼時嫻習詩畫,文法清光、楷書秀媚。先生自以孔門弟子居之,目空一切,視基督教如仇讎,曾聚集數千人,率眾拆毀艋舺禮拜糖、驅逐信徒。至日本領台後,於主後一八九六年移居錫口,受傳道陳能先生之感召,始開始信主,於一八九七年由陳能先生引薦進入神學研究二約聖書,並開始積極宣傳福音,而水返腳教會,則為先生歸主後第一所牧養的教會。
一八八四年-即水返腳教會成立後二年,中法戰爭爆發,八月五日法軍登陸基隆,法軍侵台消息傳遍全島,島民憤怒填膺,對所有外國人仇視交加,同時,對一切基督徒加以凌虐。北部七所教堂、艋舺、大龍、新店、三角湧(三峽)、基隆、錫口及八里、亦在這場浩劫中,被毀壞殆盡。

而水返腳教會,則因尚未見堂,且會有又早已聞風逃避,而蔡生傳道亦由陳熊先生背負山區避難,僅禮拜堂內部設備破壞而已,事後,具蔡生傳道師在英國領事處之口供稱道:

「(一八八四年農曆八月)十七早上八點半鐘時候,湖南勇暨民人圍聚教堂,隨將教堂拆毀,勿建議搶擄一空;生之妻子,亦被擄在蘇妙家中。宜蘭縣傳道曾思,釋回水返腳,同時被擄,聞現在押於淡水縣,此時叫民家中,均遭搶劫,咸皆避禍山中,所供是實。」
而禮拜堂內受損物件,亦經開列清單,由英國領事轉送台灣巡撫劉銘傳請求賠償,清單內容如下:
「水返腳教堂門窗被拆搶,價銀一百二十元。堂內物件,開列於左:三鍊上落燈二支,價銀十二元。寫字燈一對,價銀三元。竹椅頭三塊,價銀一元。桌四塊,價銀十元。人像鏡十二個,價銀八元。椅條十八條,價銀十一元。交椅八塊,銀價三元。照身鏡一個,價銀六元。萬人球一粒,價銀一元。大甲蓆二領,價銀四元。 蓆二領,價銀二元。書,價銀五十元,藥連 ,價銀四十元。書、藥櫥二座,銀價十二元。時鐘二個,價銀十一元。挽齒器具一副,價銀十六元。刀一副,價銀十六元。蚊帳二領,價銀七元。棉被二領,價銀六元。眠床二張,價銀十四元。合共銀三百四十三元。」

肆、教堂的建立

水返腳教會建立後,信徒日眾,原來所集眾的民厝,不敷使用,於是信徒開始倡議要建立教堂。具馬偕的傳記所言,當時的情形是:「水返腳是人口四千人的市鎮,在此地設教會比較適合。因此,於公元一八九0年四月二十五日,一所值墨西哥金七百元的禮拜堂,開始被建築在水返腳。地皮和房屋款項,都是台灣諸教會所捐獻的,而契紙上的名義,是水返腳教會。建堂一切由阿華設計和監工,同年五月三日落成。」這次教堂的完成,主要是由馬偕博士的第一位學生嚴清華設計和監工的。完成當天,馬偕在日記裡寫道:「水返腳禮拜堂今天落成,我與家眷、學生們搭乘小火輪去參加,下列諸傳道也在場:李貴、李恭、蕭田、陳存心、陳能、葉順、陳天貴、黎牧師、陳火牧師、嚴清華牧師。」水返腳禮拜的完成,是水返腳教會從一八八二年設教以來的首次建堂,在地方上實為一大盛況。這個教堂承接了馬偕建立教堂共有的特色:
一、 大軒禮拜堂前面中央設有尖塔。
二、 小軒禮拜堂無設尖塔,但在厝頂角有設小型塔。(水返腳教堂屬於這類型)
三、 禮拜名牌用「耶穌聖教」或「禮拜堂」,無用教派之名(水返腳教堂初期用「耶穌聖教」,其後改成「禮拜堂」。)
四、 禮拜堂窗a、尖弧形。b、弧形。(牛津學院與水返腳教堂屬於這類型)
教堂完成後第三年,即一八九三年九月六日,馬偕博士第二次休假返回加拿大報告設教經過。此次,馬偕博士攜帶全家以及助手柯維思,在一八九五年十一月底再回滬尾,柯氏乃第一位將照相術以及腳踏車介紹給台灣的人。
同年,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事先不知情的台灣民眾,當聞知自己家鄉被當作清廷戰敗的犧牲品時,猶如晴天霹靂。於是鄉紳邱逢甲為首的台北仕紳,急切電請清廷各衙門,呼籲勿放棄台灣,說道:「割地議和,全台震駭。自聞警以來,台民慨輸餉械,因亦吳負烈聖深仁厚澤。二百餘年之養人心,正士氣,正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一朝棄之。全島飛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戰,巨桑梓之地,亦與存亡,願與撫臣拒死守禦,苦戰不勝,待臣死後,再言割地。」清廷不理。於是,以士紳為主體的台灣民眾,推舉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建立「台灣民主國」,以抵禦日本的入侵。
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日本以樺山資紀為首任總都,並為接收台灣全權代表,率領艦隊二十餘艘進至基隆港,與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在三貂角完成交割手續。奇後,日軍在三貂角的澳底登陸,勢如破竹,攻佔九份、瑞芳、頂雙溪、暖暖等。六月五日,樺山資紀派村旅團麾下三木大隊進至水返腳,並探聽台北城的軍情,此時,鹿港人辜顯榮從台北城到水返腳,並帶領三木大隊往台北城進攻,六月六日,台北城淪陷。
日軍從基隆直入水返腳後,新建的水返腳教堂,並無受到損害,當地的基督徒,亦無受到迫害,在驚濤駭浪中,水返腳的居民安然的度過一場危機。日本領台後,水返腳因著交通的優勢,工商業愈形發達,人口也越來越多,而水返腳教會在這個時勢裡,也隨著時代而更加興盛。

汐止長老教會01  

2015年10月4日汐止長老教會新建完成,取自黃明威的FB


到了一九六三年,原有的禮拜堂,因陳舊和過於窄小,乃又重新在旁邊新蓋一棟教堂,以取代舊的教堂作為禮拜之用。
回顧馬偕博士爍著基隆河而上,開闢教會,到水返腳教會的成立,在當初沒有鐵路、公路,的確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而水返腳教會的建立,對於地方人文與宗教的興起,具有深遠的影響。在水返腳的歷史中,馬偕所奠基的人文根基,值得後人追索與紀念。

【參考資料】:
一、 馬偕博士有關歷史資料要點—柯設偕、柯威霖著,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牛津學堂提供。
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汐止教會設堂壹百週年特刊。
三、 滬尾街—一九九一年七月,第四期
四、 日據下之台政—第一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五、 馬偕博士在台灣—陳宏文著,中國主日學協會,一九八二年七月出版。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攝 / 鄭維棕

 
 濟德宮位於汐止中正老街上,是汐止著名的廟宇之一,濟德宮位於中正老街237巷,正對著基隆河碼頭。

 濟德宮又名「媽祖廟」,廟地是汐止望族陳金蘭所獻,廟建於清嘉慶年間,當時位置在今廟埕康樂台,日據時期,日人為霸佔廟地,興建宿舍,因此乃強迫濟德宮遷徙。有一段時間移至秀峰山腳下。至台灣光復以後,於民國35年重建,始安定下來。爾後屋頂破損,曾翻修補葺過。

媽祖廟01  

 目前廟中仍有兩對石柱,可以看出廟宇歷史之悠久。一是正殿點金柱,鐫題「濟用舟楫水轉峰迴照神光,德為聖人稱姑道母任子孫」,係道光丁未年(即道光二七年、西元一八四七年),由西河眾裔孫敬奉。另一對是西廂註生娘娘殿中,書有「齊明遍天下畏敬奉承,祥開宋代子惠蒼生;至德配坤元含弘光大,蹟著湄洲母儀天下」,為咸豐己未年(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九年),藍田徐姓弟子敬奉。

 濟德宮建物包括三川殿、正殿與西廂,三川剪粘飾以天兵馭麒麟、雙龍左右朝之,脊垛則簡飾虎象瑞獸與蝦魚生物,瓦簷上並叢生幾撮綠草,在斑剝古樸中,呈現一股生氣。廊下單龍盤柱擎立,石獅鎮峙左右,門聯草書題就:濟眾博施咸稱慈母,德心克庠明此下民。石堵或透雕或淺刻,渾厚而篤實。

 三川殿,則以壽樑彩繪,貼雕花鳥柱矗立左右,樑上一匾書曰:「護國濟民」,乃昭和丁丑年(民國二六年)仲夏吉置,往前即天井,兩側過水廊立有三對石柱,年代亦極古。

 而正殿,則前置月台,上有盆栽,中有石香爐一鼎,為民國39年寅建置,正殿前懸匾額一方,題「慈航普濟」四字,係昭和10年(民國二十四年)秋月,由汐止街長李朝芳敬獻。殿中分設三龕,中龕主祀天上聖母,兩側石柱即道光丁未年古物,極受注目,左龕敬祀清水祖師,龕頂懸匾云:「靈蹟昭彰」,右龕恭奉城隍爺,亦有一匾書曰:「神靈人安」。同祀保儀大夫於民國34年,始分祀於義民里公園內忠順廟。

 至於媽祖部將,「柳將軍千里眼」及「桃將軍順風耳」侍立左右,也各有對聯,分別為「小大行為善惡收吾眼底,燈明觀察晨昏到汝心中。」、「莫設雌黃長短談論在汝,不迷邪陷是非聽斷由吾。」另外,西廂中分別供奉地藏王菩薩與註生娘娘。出得廟外,橫過街仔,即是康樂台,造型簡單,熱鬧時節都於此搬演戲曲。

 而每年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中正老街的信眾皆會備四果來此祭拜。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誕辰時,媽祖廟都會盛大舉行,並從二十日起,一連四天舉辦祈安法會,由誦經生誦經。進香期間更會到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上香。同時,暖暖、十分?亦從汐止媽祖廟分香。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石城 

▲李石城的《鹿窟風雲》見證了汐止在白色恐怖時代的殘酷與悲哀

►►閱讀汐止文化網


 

文 / 廖學廣(前汐止鎮長、立法委員)

四分尾山是汐止的第三高峰,海拔641公尺,山雖不高,卻有個三角點,視野非常開闊,風景秀麗,基隆港,大台北都會區,北台灣映入眼簾。距山頂350公尺高的赫若山莊是"台灣第一才子"作家呂赫若棲身指導中共在台灣的武裝基地「台灣人民武裝保衛隊」的根據地。當時李石城負責聯絡並提供柴、米、油、鹽等日常所需的補給工作,後來呂赫若被毒蛇龜殼花咬死,李石城姊夫蘇金英(鹿窟事件受難者,判刑8年)是親手埋葬他於石碇景美村溪邊的人員之一。"牛車"是呂的作品之一,今天呂赫若的葬身地已荒蕪不堪,無人問津,一代才子已幾乎被遺忘掉了!

1952年冬,蔣介石派2萬6000人的軍隊(這個數目是我在擔任汐止鎮長時親自向當時的司令谷正文求證的)包圍四分尾山,就像當年大陸圍剿江西井崗山一樣。所以說四分尾山是台灣的井崗山,當無異議。

據我所知,在汐止有兩個人過目不忘,一個是忠順廟供俸的保儀大夫,唐朝安史之亂,死守睢陽,保護唐室半壁江山免遭叛軍染指的張巡。一個是鹿窟事件被國民黨酷吏虐待得死去活來的李石城。

 01鹿窟聖安宮  

 李石城是經歷鹿窟事件的災難的當事人(鄭維棕 / 攝影).....點選看鹿窟事件始末

死守善道是一件很難的事,尤其落在國民黨鷹犬爪牙的手裡,李石城以驚人的記憶力及筆力,將受難的細節點點滴滴形諸文字,字裡行間滴滴血淚,而每次當生命走到盡頭之際,母愛的呼喚聲總是又把李石城從死亡的幽谷中拉回,真是奇蹟。

我嘗試體悟他的奇人奇事,其中以他勇敢公開主張"台灣要獨立,必須打敗中國"的透徹見解,最能凸顯台灣碩果僅存的民主革命老戰士的堅毅。

這讓我回想起一件往事,以便與李石城的鋼鐵意志做個對照凸顯。1986年孔子誕辰紀念日台灣反對黨DPP成立,是年底組"民進黨外交訪問團"赴美、日從事外交以壯大聲勢,成員以第一屆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及中央評議委員會的成員為限。筆者忝為第一屆中央評議委員,也報名參加,我是團員中年紀最輕(33歲),所以做很多團務打雜的事。行程緊湊,其中訪問美國民主黨總部(水門事件尼克森總統為此下台的水門大樓)的座談會是重頭戲,當天美國卡特總統的副總統孟岱爾出面歡迎,大家一一與他握手並一一與他拍照留念,當時美國共和黨雷根總統當政,在保守派高華德參議員領軍下,與台灣國民黨非常麻吉,當時台灣南北高速公路奔馳的灰狗巴士每部以當時的天價800萬賣台,就是高華德關說的傑作。

edit2_r2_c1  

廖學廣首創鎮長稅,在汐止實行「文化立鎮」,在任內對於地方文化的推廣不疑餘力,對汐止的文化推廣,具有重大的貢獻。這是他過去參選的文宣之一。(鄭維棕/翻攝)

那一場座談會大家暢談台灣民主化,舉凡解除戒嚴,解除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議題,但很納悶地大家都不觸及台獨黨綱的敏感話題。那時我正在申請赴美留學,乃沉不住氣用英文說"今天在此也要探討台灣獨立的可能性……"言猶未畢,團長之一的康寧祥當場用台語以責備的口吻說"學廣啊,你在說什?"在那當下眾團員也沒有半個成員聲援我的發言,民主黨座談會的主持人見場面尷尬,乃說"那我們今天就不談這個題目吧。"

石階  

文化是需要用心的,會展現在細微的生活上。推動文化,廖學廣割草班、鋪路班、油漆班等,在汐止大街小巷不斷的忙碌。這幅畫是廖學廣所畫鋪路班在山間鋪步道石階的畫作。(廖學廣/畫,鄭維棕/翻攝)

法國大革命中拿破崙征服德意志,普法戰爭中德國在巴黎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德法兩國逐漸變成世仇,釀成兩次的世界大戰浩劫,殺人無數之後世仇才化解。

美國懲前毖後,小心操控台灣,不願為了台灣而變成中國的世仇。如今在漢賊不兩立,國土不偏安的大勢底下,台灣的處境日益艱困,楚楚可憐。

美國在吸取地球利益的道路上有兩條最重要的看門狗,一是以色列,一是台灣。美國是個新教徒國家,自認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的人民是上帝的選民,一是美國,一是以色列。因此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猶太人在美國扶持下,在阿拉伯世界中建立以色列,並作為美國在中東利益的看門狗,代價是美國每年編列100億美元的國家預算,送給以色列作為報償,直到今天,美國國會議員在審查預算時沒有一個人敢說"NO"的。

反觀台灣,自韓戰之後,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看門狗,美國用台灣來牽制中國,但台灣這隻看門狗的狗骨頭(坦克、大砲、飛機、軍艦、雷達)卻要台灣自己花大錢向美國採購,甚至要選台灣總統的人,不分藍綠,都一定要去美國作報告,這跟五代兒皇帝石敬塘沒什麼差別,美國大小眼,拿台灣與以色列比一比,待遇真的差很大。

回想台灣剛成立的反對黨的第一屆中央委員,都是台灣一時的俊彥,在美國華盛頓民主殿堂的表現卻是如此,視之李石城真的差別很大。而國民黨貪腐成性的原罪,早就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了,但至今仍有很多台灣人與大陸客對他存有一絲絲的幻想,這都犯了認識不清,難以矯正的歷史性錯誤。

廖學廣在鹿窟事件的基地上,辛勤的養著蝴蝶。

當今台灣江河日下,由"台灣錢淹腳目"轉化成"台灣債務淹腳目"台灣島民把大好江山託付給"具有台灣特色的金光黨"手中,這種亂國風俗正無可避免的趨向時日害喪,我與汝皆亡的下場。

台灣人無法自拔,人心剝離,恰巧提供了驅動歷史鉅輪轉動的潤滑劑,歷經磨難的李石城果敢的在回憶錄公開堅持"一國兩制",不愧"鹿窟雄風",在迷亂不堪,功利是競的台灣島上,真是空谷足音,發人深省啊!

個人碰到李石城,常常稱呼他為"我可愛的共匪",吾道一以貫之,能貫徹始終,在台灣幾人能夠?思之,思之,豈不可愛乎!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