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維棕 (長期從事社區營造,農村再生顧問師)
綠光計畫是范特喜微創文化在台中市的中興一巷十二棟自來水公司的老宿舍所在地,所推出的在地社區營造計畫,將該區域的老破房子經過改造,成為一個文創與商業的基地,讓該地段成為台中著名的文創導覽基地和旅遊經典站。
綠光計畫主要延續了范特喜的四大主題:「綠色覺醒」、「記憶延續」、「創作熱愛」及「夢想的加乘」。而這個聚落的三個主軸是藝術、人文、創意。范特喜希望來到這裡的朋友感受到比美村路一段117巷更多的藝術元素,因此,也在該區段放進了更多藝文展演的空間。
范特喜努力經營這個不容易才規劃而成的文創基地,引進不少小資創業者,更希望這些創意產業,可以透過這個基地的結合,讓進駐的團體的互相合作、群聚、共同行銷來達到更好的商業效果。 這樣一個用心,的確讓人敬佩。也讓這塊基地成為在鬧區中,一個充滿古味和人文氣息的文創基地,誠屬可貴。
▲近二十年前蘇澳的白米社區(木屐村)。照片 / 鄭維棕
然而,綜觀近三十年的社區營造歷史,可以看見血淚斑斑的奮鬥史。
社區營造過往常常都是在比較偏鄉或資源不足處,透過一個文化創意的起頭和故事的行銷,結合在地的非營利組織,動用不少在地與外部資源,才能讓一個破落甚至接近廢鄉的小村小落,有了起死回生的機會。(宜蘭的白米社區即是一例)但社區營造長期的偏向,幾乎都是在硬體和公資源的滾動中,找出一條活路,甚至很多時候,都是利用外部資源(如向公家單位申請經費),一旦公資源耗竭時,幾乎社區營造就敲了喪鐘,很少真正可以靠一套文創產業來蓄積產能,進而持續的在營造中燒出更為火旺的火種。
范特喜微創文化非常有心的把這塊基地呵護的讓人驚喜。然而,以目前這塊基地所在的位置,比起其他真正偏鄉或資源寡窳的營造基地,這塊基地原本就有很好的優勢。甚至可以說,即使不做社區營造,這塊自來水的「肥地」,只要自來水公司出手,有一大堆人會來搶地。跟過往我們長期從事社區營造的條件來說,這塊基地真的太肥太美了。任何一個建商願意出大錢,即使用BOT的方式籌建商業大樓,都能夠活的相當好。
也就是說,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社區營造常常都是在一個老弱,資源相當匱乏的地方,作為活路的一種經營手段。然而,在沒有資源的地方做社區營造找活路,常常面對到的困難是沒錢沒人,因此用到一堆外部的資源一起來經營,但一旦外部資源撤出,幾乎社區營造就停頓了。而范特喜的基地,幾乎和過往很多社區營造案例比起來,類型完全不同。這塊基地的周圍,土地高漲,人口眾多,旁邊又有公民廣場,以商業經營來說,有絕對的優勢。目前的處境在於自來水公司並未處置這塊基地,因而成為荒地。並不是這塊基地位處偏鄉,完全沒有商業基因可以操作。
因此,在這樣的處境下,這樣的社區營造到底能夠執行多久?對在地的住家到底能夠帶來多少的效益?在地居民的認同感和使命感有多深厚?在土地如此稀有珍貴情形下,這塊基地事實上一出手,反而會讓旁邊的住家不動產更為飛漲,以這樣的處境來說,在都市中心的珍貴土地上做社區營造,其價值和對比偏鄉的破落社區找活路,簡直就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