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  

▲資深媒體人吳景祥(右)與著名的獨立記者朱淑娟合影。


文 / 鄭維棕

獨立記者朱淑娟近日出版了一本《走一條人少的路》(天下文化出版),娓娓道來如何走上這條「獨立記者」的艱難路途。對於長久從事新聞工作的人來說,倚靠背後的品牌,在新聞線上帶出影響力,受到尊重,甚至橫行無阻,這都是家常便飯的事。然而,一旦背後的「品牌」(平台)不見了,靠著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事情還可能發生?

對多數的記者來說,背後沒了品牌,就像一個人活著沒有呼吸一樣,幾乎注定死亡,幾十年來,幾乎是不變的鐵律。除非換跑道,想要靠自己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幾乎很難。

在大報主跑環境新聞的朱淑娟,被迫離職後,毅然走上獨立記者之路,她以多年現場深入報導熬夜寫成一本《走一條人少的路》,深切的寫下從事獨立記者的甘苦談。

朱淑娟-1

2009年三月十二日,那天傍晚稿子寫到一半時,突然接到一位長官電話,說要來環保署找她喝咖啡,她心裡想,天下怎麼有這麼好的事情?後來,這位長官真的到了環保署,也真的請她喝咖啡。結果,報社因為金融風暴的緣故,經營受到極大的影響,要開始裁員,而朱淑娟就是被裁員裡的一員。這一天,離開從事媒體十七年的她,開始走上獨立記者的生涯。

朱淑娟說,離開聯合報後,成為獨立記者,很多採訪對象不但沒有在意她是否是大報記者,讓她無差別採訪,甚至比以前更為熱忱,還不時為她加油,更用擔心的眼神看著她說道:「你這樣有收入?」讓她從事獨立記者後非常感動。也因為這個緣故,讓她瞭解原來這些被採訪的對象,所以會有這些反應,並不是因為過去她在聯合報的緣故,乃是因為過往她採訪和他們相處的態度有關。這讓她瞭解,一開始和採訪對象建立「公平對待」的這個態度非常重要,也是她後來作獨立記者很重要的資產。

事實上,當媒體在網路面前大解放以後,真正的巨獸已不是紙本的報紙了,而是載體在手機上的網路媒體。十多年後的今天,事實上要做一個獨立記者,自己建構平台,甚至使用公共的網路平台(如臉書),已經不是太困難的事。甚至,經營好的社群網站,甚至比大型的紙本報紙還更有影響力。在我看來,成為獨立記者,在今天來講,比起過去被壟斷式的媒體時代,更是機會多的不得了。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已經不是要不要當獨立記者的問題,而是「內容產業」怎麼變出產值?一個辛苦從事「內容產業」的創作者,在網路通道如此暢通,且又如過江之鯽,一個要靠內容產業生活的人,要怎樣做才有機會?當網路平台的入門是這樣低的時候,內容產業的機會又在哪裡?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做獨立記者的問題,也是今天大鳴大放的網路時代共通的問題。在網路世界打滾二十多年,我深深覺得,內容產業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多跟技術、產業結合,也就是說內容產業要有很好的載體,內容產業比較有機會成為具有產值的產業。

arrow
arrow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