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文 / 鄭維棕

網際網路發展以後,現在最紅的應該是「@」了,「@」英文的讀法是「at」,但區區一個@,在世界各地卻是多采多姿。

以台灣為例,多數的網路族稱@為「小老鼠」,反而讀作「at」的較為少數。也許你對一個小學生或社區大學的老先生老太太說「@」(at),他們大概十之八九都「莫宰羊」。

!cid_ii_14df0f9c7252d8f1    

行動裝置橫行,現代人連中老人都得學一點網路技術,讓自己活得更好!(汐止社大陳俊岑老師提供)

翻譯成「小老鼠」,說起來也相當的傳神。詩經國風的碩鼠篇寫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老鼠生性好動,在田野到處鑽洞,見到能吃的絕不放過,非得吃的精光絕不罷手。因此,古時候,以農立國的農民,對於精巧好動的老鼠,要抓又抓不到,對鼠輩一籌莫展,對吃的肥嘟嘟的老鼠,把一手辛苦種植的農作吃的「片甲不留」,心生悲憤,在無計可施下,只有祈求鼠輩「手下留情」。可見老鼠的活躍與精巧,自古以來即令人敬畏,怯步三分。因此,網路新時代的來臨,將@說成小老鼠,喻比新時代的新工具,精巧快速和便利,宛如老鼠一般,令人敬畏。

丹麥人則把@翻成「象鼻子」,(“a” with an elephant trunk),因為@這個字,從形象上看,好像一隻大象把鼻子捲到後頭。象鼻子孔武有力,連大樹都可以拔起,更是大象生存的「工具」,從喝水、吃東西,再到打架搬東西,沒有一樣不靠象鼻。龐然的大象如果沒有了鼻子,就像飛機沒有引擎一樣,「中看不中用」,甚至連老鼠都不如。把@翻譯成象鼻子,也頗能符合資訊時代的精神。試想,如果電腦只能打字、存資料,不能夠跨海將資料在幾秒鐘傳到遠方,從傳情說愛,到公事洽談,甚至一張就是千萬美金的合作生意,那麼,這個電腦資訊時代,不是顯得「遜色多了」?這跟大象徒有個龐然的身軀卻沒有鼻子一樣,不是顯得相當「中看不中用」?

Newsweek說世界上不同地區翻譯@有十幾種不同版本,除了小老鼠、象鼻子外,「大眼睛」、「貓腳印」等譯名,不一而足。不過,不管翻譯成什麼當地特有名稱,@的出現,已經改變了人對電腦的看法,也改變了人的溝通方式。起碼,許多以前常用手寫信或傳真的人,現在已經不太用這種方式了,只要你給他一隻不同地名(網址)的小老鼠,想要寫信,他就會寄另一隻老鼠給你。難怪我們的祖先有先見之明,十二生肖中老鼠排「第一」。老鼠不但走在時代的先鋒,更是這個時代最忙碌的信差。

處在這個非常的網路資訊時代,搞文化卻不知道老鼠的利害,更不知道象鼻子的力道,只窩在房間裡孜孜矻矻,寫了一堆,做了一堆,還老是抱怨這個世代不懂文化,不珍惜文化,甚至不珍惜作為文化人所寫的一堆「珍文奇字」,只能孤芳自賞,這只能說明做文化的無知,徒有知識卻不懂得方法,徒有寶藏卻不知道工具的重要,不能怪這個社會無情,應該反省這個時代,當別人都知道抓住小老鼠和象鼻子為自己的工作或事業不斷的創造驚奇時,為何作為文化工作者,不懂得利用網路這隻精明能幹的小老鼠和力道無窮的象鼻子,為文化開路和替文創開創奇蹟?!

arrow
arrow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