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文 / 鄭維棕

 蘇大少為汐止中正老街上的蘇大老蘇松茂的長子蘇爾民,蘇大老做過清代營官(相當於現今之警察分局分局長),曾參與1884年的中法戰爭,大敗法國海軍中將孤拔有軍功,故興建官式大厝。蘇大老死後蘇大少經營煤礦致富,遂從中正路老厝分火出來,於今火車站後闢建大厝,大厝為三廳式,即轎廳、大廳及花廳,廳外有拱門,外壁雕刻精美,樓上樓下非常寬敞,原屬汐止重要的史蹟建築,經常有電影電視劇來此地拍攝。

 

 蘇大老中正路的老宅(本照片為翻拍,因時代久遠,出處不知)

 汐止淹水前因受到房地產相當興盛的影響,曾任汐止市長的黃建清胞兄黃財源所經營的金記建設公司將其拆掉改建大樓,即為現在的「東方鴻社區」,改建前曾辦了一次風風光光的台灣民謠音樂演唱會,並稱將拆除的文物另闢地保存,在當時給汐止的藝文界留下美麗的憧憬。然而拆除至今匆匆已過十數年,拆除下來的山牆仍橫躺在後車站的工地裡,任其荒廢。
 蘇家原籍泉州府安西縣人,乾隆年間蘇旺忠渡海來台,由台灣北部滬尾上岸,後來遷到七堵,以製作豆乾、豆腐為生。之後開了雜貨店,一直到第三代時才遷到水返腳。到了第四代蘇樹森(道光三年,1827-1903),因經營茶行而致富。清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時率領義軍三百人將法軍擊退至貢寮,戰後受朝廷封為「四品軍功」舉都司銜,後任鄉賓,其遺留之官服現收藏於省立博物館。

蘇厝優美的庭園,過去常有電視來拍電視劇。(1992年,鄭維棕/攝影)


 也因為如此,蘇厝(原汐止中正路153號,現為翰林榕園華廈),興建為伍落官房,五落包括正身、護龍、雙葉、五重門。而正身的屋頂為馬背和八尺的燕尾,堵面上緣有七彩磁片的剪黏彩塑,堵強還使用尺二的唐山紅磚。而門楣上方則有華麗的藻飾。也因為身居清代官職,蘇樹森將大厝可以加上八尺高的燕尾翹脊,正面還可以七開間大厝,正面門廳兩次間開琉璃花磚圓窗,成為汐止地方的大戶人家。
到了蘇大老蘇松茂時代,因為工商更為發達,水返腳的茶葉更為廣大的種植,而沿著基隆河的河運也迅速發展,汐止很多山坡地開始大量種植茶園,最有名的就是鹿窟事件發生前的十三分,茶葉幾乎成為汐止在地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蘇大老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蘇大老原有一對子女,因幼年不幸夭折,遂領養一子立為大房子嗣,繼承香火,即汐止人一般所稱的「蘇大少」蘇爾民。
 據稱蘇大少原名蘇廟,後改名為爾民。1921年,蘇大老過世,想年八十歲。汐止地方文史工作者翁燦燿說道:「喪事非常轟動,出殯行列有衙役隊前導,銘旌旗幾千支,二丈外高紅面的開路神(內有一付豬肉臟),靈厝兩樓三進,前庭左右西洋樓,墓場滿山白(整個山頂站滿了祭吊的人,每人一到即發給一白布繫結),祭豬羊,官禮拜后土(乘轎的舉人,貢生祭拜)....」場面相當浩大。
 蘇大老喪事後,蘇家即進行分火,蘇大少即於汐止後火車站另建新厝,並放棄大老之產業,並開始他傳奇的發達之路。

史蹟巡禮時在蘇厝內留影。(1994年)


  根據《台灣工商名人錄》一書的記載,蘇爾民在「石碇堡水返腳街三百四番地」,擁有石炭礦區三萬一千三百四十六坪,蘇大少並沒有依靠蘇大老的庇蔭,他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需煤量大增,積極開採自己的礦區。日據時代,依據「台灣礦業規則」明訂必須要為日本國籍臣民方可採礦,而當時申請核可的五個煤礦,其中之一的「小島煤礦」就在汐止附近。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以後,日本才開放具有台灣人身份的國民,才得以採礦,但一直到大正年間,還是因為採礦的成本高、風險大,敢鉅額投資的人還是不多,除了蘇大少少量機械設備協助生產外,大部分的礦坑幾乎皆不見有機械化採礦紀錄。大正至昭和年間,是汐止地區煤礦業發展的高峰期,即使如此,煤炭售價起伏不定,在日本大資本公司的侵襲下,台灣煤礦的經營越來越困難。
 而蘇大少的古厝,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從1895年開始建造,到1912年完工,整個房子的建築樣式,承繼了明治型的中式洋樓。大厝落成時,一度曾被地理師預言發達二十年。
 然而,在汐止現代潮流的侵襲下,古厝也拆除了,蘇大老與蘇大少也如曇花一現,早就淹沒在汐止人的記憶中了.....

在《台灣工商名人錄》一書中,記載著蘇爾民的礦場資料。

 

資料參考:

一:翁燦燿著〈古厝之美 — 蘇厝〉,《汐農月刊》(1985年6月1日)
二:曾品滄著《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arrow
arrow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