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國小團體3 

看見孩子們的改變,總讓我們感動與樂意付上交通的代價。  失親兒福利基金會


 

文/台中服務處社工周雅蓉

二水的孩子就像這裡的土地一樣單純、樸直。第一次團體結束時,有一位班長引導成員起立、立正、敬禮,向社工老師們致敬,讓社工們感到驚訝,彷彿回到30年前的校園。僅管這裡的孩子有禮貌、認真、樸實,但由於地理環境不利工商發展,造成嚴重的人口外移,連帶的是這裡的人看不見二水的美好,只看見自己的貧窮。

「小小說書人」團體藉著體驗活動、繪本故事、繪圖引導孩子探索自己的特質,進一步帶領他們發現自己未察覺的能力與優勢。協助兒童循序漸進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認同自己,進而能夠做夢、築夢,創造一個不樣的人生。

孩子們來到團體,有的帶著期待、有的好奇,也有的感到不安。嘉嘉第一天就問了好幾次「為什們我要來這裡呢?」。儘管疑惑,但卻專注地思考著每一個社工老師帶領的活動與問題。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嘉嘉,在人際互動上格格不入。然而團體成員接納他,社工老師給他時間與空間,漸漸地在活動中他找到自己的位置與角色。在最後一次團體中,社工老師透過改變卡引導孩子思考未來自己想要改變的是甚麼? 嘉嘉選擇了「不求完美」的卡片。在短短五次團體中,他學習接納自己,老師和媽媽也感受到他在人際的改變。

團體中社工老師透過繪畫、故事、遊戲,讓孩子們用他們的語言去分享他們的害怕、擔心、喜歡與夢想。一位孩子分享怕「媽媽」,其他的人聽了哈哈大笑,也引起一陣討論。孩子們了解到害怕媽媽的背後,其實是對媽媽的重視。
第四次團體活動時,社工老師引導成員畫自己的夢想,成員們有信心地畫出自己在課堂上教書的模樣;有的畫自己要成為歌手在舞台上為人唱歌;有的畫出是能做出各種口味的蛋糕師傅。當孩子看見自己是獨一無二時,就能勇敢做夢。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提及6-11歲的兒童,發展上若能培養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則能建造孩子勤奮進取的態度。但若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則會造成孩子自貶自卑的形象。二水的孩子在課業與才藝的發展相對之下並不突出,家庭經濟環境也顯得較缺乏。然而他們單純、熱情、有禮。在團體中,孩子透過別人的分享,認識到不同家庭的生活樣貌。看見自己與他人不同的地方,學習彼此尊重與欣賞。社工老師以不一樣角度引導他們看見自己的獨特與美好,也鼓勵他們用行動去改變與築夢。當孩子們接納、喜歡自己,也就更有自信地培養自己的能力。

雖然每次40分鐘的團體活動,社工們需要花兩個小時的車程來回。但看見孩子們的改變,總讓我們感動與樂意付上交通的代價。相信這從神而來的愛能滋潤偏鄉失親家庭的心,也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

arrow
arrow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