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群眾募資而言,更多非新聞科系出身,也完全沒有新聞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所經營的網路原生媒體,往往有令人驚艷的表現。他們擅長群眾募資,從創投的角度經營媒體的生存之道,例如關鍵評論網及SOS眾籌的眉角等內容網站或刊物,都是相對成功的例子。而這卻是台灣傳統媒體人非常生疏的一面。網路改變一切,也改變了新聞學。用新聞學辦媒體的人,很難想像非新聞人的邏輯思維。照片 / 取自莊豐嘉FB    ►►閱讀汐止文化網


作者 / 莊豐嘉(莊豐嘉 返鄉當特派發起人)

了解兩岸網路發展的人大約都知道,中國網路技術進步相當快,台灣已經落後不少。但是台灣媒體之所以還能夠傲視華人圈,強處自然不在於科技運用,而在於內容思維百花齊放的多樣性,更有許多媒體人在惡劣環境下,嘗試走出一條生路。

以調查報導為主旨的網路媒體《報導者》的出現,便是媒體人自求生路的一個最佳例證。不止於此,包括6年前的《新頭殼》新聞網站,類似由傳統媒體人轉入網路戰場的可以說已經是風起雲湧,《風傳媒》、《民報》以及近來來勢洶洶的《端傳媒》,還有《上下游市集》、《泛科學》、《有物報告》等特殊定位的網路媒體,豐富了傳統媒體日益喪失的新聞內容,成為網路新世代的重要新聞資訊來源。也由於這些內容生產者的精力挹注,台灣新聞環境才不致陷入形容枯槁的境地。

然而,就在有線及無線電視台為了廣電3法中「無線商業頻道」是否應該列入「必載」而大戰立法院之際,沒有人想到,這些在網路浪潮中還沒被擊退的電視台提供的內容,充滿機器人新聞,包括監視器、行車記錄器等畫面,完全不需要記者在現場,直接由警方提供畫面或在爆料社群中取材,偷懶又疏於查證的新聞充斥的情況下,我們每個月仍至少要付500元給系統業者。對於更堅持新聞專業倫理的網路新聞內容提供者,卻往往吝於付費和支持。

媒體是一種生態圈,擁有許多不同型態的內容,提供閱聽眾享用。如果用食物來比擬新聞內容,則上述電視台內容就如垃圾食品,刺激食欲卻超不營養;報紙宛如隔夜的菜,再好吃也已經走味;而走精緻專業新聞路線的網路媒體,雖然也不免出錯,但無不珍惜新聞信譽,抱持早先媒體人的專業信仰,就好像開餐廳,菜單價格一一明列,供食者選單。

更高調一點的,就是無菜單料理了。《端傳媒》和《報導者》的走向,便類似無菜單料理;不需客倌點菜,文筆優美的記者用心製作每一道原生食材料理,配色華美,感人肺腑。

然而,除少數之外,這些原生網路媒體一律免費,也難靠單薄廣告營生,幸運的能夠持續增資,但錢終究有燒光的一天;粉絲數看來可觀,卻和營收不成比例;經營模式更宛如天邊的一朵雲,猶在虛無飄渺中。

對於那些依然有大把廣告收入的主流媒體,尤其是電視台所生產的垃圾食品,我們毫無感覺的按月繳費,因為它們還是大眾媒體,而網路媒體又是多麼小眾和分眾,明星記者固有之,就像藝人一樣,擁有的粉絲數,和整體的母體來說,依然是少之又少。

「現在做內容很難賺」幾乎是內容經營者的共同心聲。因此,《端傳媒》內容先上線4個多月後,才要組廣告團隊;《報導者》乾脆不要廣告,希望透過社會力量的捐款支撐。「內容先行,賺錢以後再說」,走一步算一步,已經成為前仆後繼辦媒體者的一種跳海嘗試。如何培養網路讀者願意付費的習慣,顯然需要創新機制的建立,不過第3方支付若成熟,或許可以讓這樣的機制更容易。

台灣主流媒體由商人主導,一切以利益為依歸,從自由市場的角度,本屬正常;不正常的是,一般商人還懂得重視品質及市場區隔,台灣媒體卻除了意識形態之外,很難分清楚他們的差別,品質畫一般的爛。原因是媒體在某種形式上的系統寡佔和經濟規模的限制,造成內容的平庸低俗。但網路興起的新媒體,如何和讀者互動進而獲利,顯然比批評主流媒體更為要緊。

《端傳媒》執行主編張潔平日前表示,她對網站和權力及資本共舞的發展非常悲觀。她認為眾籌(群眾募資)是現在看到比較符合理想狀態的方法。也就是「我支持你的人,給你錢,把事情做出來,而不是受限於政治權力或大資本的力量。」

就群眾募資而言,更多非新聞科系出身,也完全沒有新聞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所經營的網路原生媒體,往往有令人驚艷的表現。他們擅長群眾募資,從創投的角度經營媒體的生存之道,例如關鍵評論網及SOS眾籌的眉角等內容網站或刊物,都是相對成功的例子。而這卻是台灣傳統媒體人非常生疏的一面。網路改變一切,也改變了新聞學。用新聞學辦媒體的人,很難想像非新聞人的邏輯思維。

值得深思的另一個問題是,強調嚴謹自持的網路媒體,往往和筆者一樣,多從傳統媒體轉戰而來,屬網路移民,思維往往停留在網路化的報紙或雜誌,少數開始懂得用體驗遊戲來吸引讀者的網路媒體如《報導者》,已屬難能可貴。至於所謂網路3.0,目前仍缺乏大膽創新的新媒體,反而是在臉書社群媒體爆紅的《爆料公社》,是較為成功的例子,但公民發聲是否必然就只有爆料一途,或者所謂的網路互動仍只停留在網友留言的層次,顯然也都有待檢驗。

此外,公民記者日益淪為配角中的配角,原本蓬勃發展的公民力量,在菁英從媒體出走、另創新局後,相對消風不少。公民記者究竟只是提供原生素材者,還是一種對傳統媒體的反動者;公民記者更合適的報導領域在哪裡?公民記者和在地新聞的相關性如何加強?沒有誘因的公民報導,如何能在專業新聞從網路殺出一條路之際,也同步的成長?這些顯然都是目前媒體發展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同時刊登於「東方報業集團網站」

編按:作者莊豐嘉,為資深媒體人,曾任職自由時報、台灣日報總編輯、中央通訊社、網路媒體新頭殼總編輯,同時推動年青人「返鄉當特派」。為本人在自由時報共事時的老同事。

arrow
arrow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