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藝文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 / 鄭維棕    照片 / 鄭維棕‧謝青峰的FB

積極參與汐止各種公益活動的人,大概都認識謝青峰,他不僅積極參與自己所在的樟樹灣的社區,觸角更遍及汐止各個區域的活動,從各種慈善活動,在地教育,甚至到重要的政治參與,很多地方都會有他的身影。

162  

謝青峰(鄭維棕 / 攝影),協助汐止社大春季班招生

我認識青峰,是他十多年前還在宏碁作工程師的時候,後來,他準備辭掉工作,在樟樹國小的對面開啟電腦維修公司。另外,他還夢想著把他的辦公室一間比較大的教室,拿來做社區藝文活動的教室,他熱情的願意提供教室做為藝文活動基地,讓我很感動。也因此這樣,我們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友誼和一起做公益、慈善和社區營造的工作。

謝青峰01  

謝青峰(左五,照片 / 謝青峰FB)參與愛心會的活動

剛開始,他擔任汐止市社會關懷協會總幹事,並成立了宏碁志工隊,以宏碁的資訊專長,協助汐止在地的資訊教育服務。本身也是宏碁員工的謝青峰,不僅電腦相當熟悉,在汐止的厚德里推動資訊教育不遺餘力。特別是厚德里有許多的原住民,屬於弱勢的族群,謝青峰成立的教室,希望透過電腦教室服務,幫助更多的人可以學習基本的電腦知識,提高個人的電腦技能。

 蝴蝶園區  

參與蝴蝶園區的活動,帶領小朋友參觀導覽(照片 / 謝青峰FB) 

也因為積極參與社區的緣故,和地方結下深厚的關係,促成了他後來投入里長選舉的機會。雖然以少數的票數落選,但更讓青峰在地方與汐止的人脈更為廣泛。

其後,他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從紳士協會、愛心會、獅子會、美麗夷洲協會,再到後來汐止社區大學的成立,幾乎都有青峰的身影。他出錢出力,也從不居功,對於自己的電腦專業,又孜孜矻矻,用辛勤的專業與雙手,經營自己的電腦事業。更把時間騰出來,熱心的服務地方,他堪稱汐止地方的「公益大使」,有公益慈善的地方,就會有他的身影,他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汐止人的好朋友!

謝青峰041101

剛「出道」時,在成立教室提供藝文活動(鄭維棕 / 攝影)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鄭維棕  作品提供 / 徐兆平

陶藝家徐兆平,曾擔任過汐止文化藝術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陶藝創作,也曾在東山國小等擔任過教師,教書之餘,努力推展地方藝文活動。更特別的是,徐兆平在汐平路的天峰谷園區成立遊汐園,自行搭建了柴燒窯,讓汐止在地的陶藝家或其他地方的陶藝好友,可以一起來使用這個柴窯創作。

徐兆平簡歷

1966出生土城
1993中華民國陶藝協會出版副召集人
1998拜師吳讓農習釉藥
1999獲台北陶藝 獎佳作
2001第二屆南投陶藝獎入選
2001土城市公所首次個展
2001中國時報聯合報專題報導 
2002新光三越陶藝季陶藝聯展
2005汐止市文化藝術學會理事長

徐兆平  

徐兆平(左,鄭維棕 / 攝影)教學情況

徐兆平02  

徐兆平(左一,照片來源徐兆平FB)與創作的學員

成立大會

徐兆平曾擔任汐止文化藝術學會理事長(圖為汐止文化藝術學會成立時的留影)

徐兆平1

 徐兆平的作品一 

徐兆平2

 徐兆平的作品二 

徐兆平3  

徐兆平的作品三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展期:八月二十六日~九月二十日
開幕茶會:八月二十九日〈週六〉下午三時
展場:黎畫廊〈臺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75巷10號,近捷運 大安站、忠孝復興站〉

(資料提供 / 張凌翔,張凌翔現為秀峰國小主任,也是版畫家,目前更帶領秀峰國小學生參與四分尾山蝴蝶園區的調查研究與解說等工作)

 

張凌翔00  

張凌翔2015-08-19  

張凌翔(鄭維棕 / 攝影)

張凌翔01

↑ 張凌翔作品之一

張凌翔02

↑ 張凌翔作品之二

張凌翔05

↑ 張凌翔作品之三

張凌翔03

↑ 張凌翔作品之四

張凌翔06

↑ 張凌翔作品之五

張凌翔07  

↑ 張凌翔作品之六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片來源 / 高燈立

老朋友高燈立多彩多藝,不僅在音樂、繪畫天分很多,除了過去在汐止創辦水返腳藝文中心外,後來在宜蘭成立若水藝文中心,在宜蘭推展藝文也多有貢獻。同時,允文允武的他,也能用手工POP做出各種的廣告,協助和參與補習班的作文和書法等教育。在宜蘭的朋友,記得為他多多宣傳!

 

高燈立招生中-2  

高燈立自行繪製的招生廣告

高燈立招生中  

高燈立招生中-3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林修明

汐止在地藝術家余勝村老師於曾於19975月創設汐止陶藝教室,專心致力於陶藝推廣工作,並從其土生土長的故鄉汐止鎮扎根做起。余老師於民國35年出生於汐止,於1969年從增泰陶磁公司老闆楊元震先生習陶(此窯廠位於現今汐止大同路二段昊天嶺大源加油站後方山凹處,現已荒廢)此為其陶藝生涯之啟蒙老師。又於1973年隨丹林臘像研究中心負責人林健成藝術家學習臘像製作,隔年入國祺實業公司專事陶藝設計工作。自1990年起在基隆市救國團教授陶藝課程,經歷七年之授課,學子眾多,且深入陶藝領域研究者日眾,乃於1993年與同好共創「台灣陶」之社團組織以期合力推展陶藝工作,目前為一充滿活力之陶藝社團。

余勝村2015-08-12  

余勝村老師(照片取自余勝村的FACEBOOK)

余老師設立汐止陶藝教室之主旨,一則推廣陶藝教育,二則可使自己更專心於陶藝創作,將興趣、工作、創作三者做更緊密的結合。其中雖必定會遭受到許多挫折,但是在余老師堅毅的心志下都一一克服了。目前已越來越有信心向自己的願景大步向前行,尤其是自創設工作室以來所做之作品越發能展現自己內心之意象。如《乎乾啦》飲酒系列,充份顯現作者平日以茶、酒邀友,不論是大口暢飲或小口淺嚐皆無不宜之爽朗性情。而從兒童陶藝班學生作品中,亦驚覺自己未曾察覺之面相(如抽煙之神態),這種隨時隨地與時精進之心情,實在也是每一位認真從事藝術工作者之共同心境。

余老師在其創作理念中以「師法自然及生活化」為其創作源頭。藉由對世間事物的觀察與理解,先培養依物象形之寫實功夫,進而再將內心之深刻體悟透過形、色與材質來展現。且隨著年歲的增長,對於「繁華落盡見真淳」則有更深一層的體悟,每每見到渾厚、樸實且大氣之作品,往往低迴不已、再三審視與品味,其真性情可見一斑。

林修明-谷關  

作者林修明老師(鄭維棕 / 攝)

秀峰中學也曾於過去聘請余老師擔任學校陶藝社指導老師,在課堂上余老師除了技巧的傳授外,更一再加強學生審美與鑑賞能力的激發,不斷地提醒學生要有「生活的覺察」的功夫,要隨時對生活週遭事物有所對應。如此,才能將創作與生活結合,從而製作出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的作品。

每晚經過汐止後火車站,總見余老師的陶藝工作室燈火通明。當晚上九點半學生下課後,即是藝術同好開始相互交流與探討藝事的時刻,往往一談便到深夜。也因為如此,余勝村老師的工作室往往成為汐止文化藝術學會會員相互認識與凝聚共識的最佳場所。也因此而舉辦了兩屆的「汐止藝術家聯展」並出了一本畫冊,相信未來的成果必將更豐盛。

為了推廣陶藝扎根汐止的心願,余勝村老師曾經一度在他的工作室舉辦例行性的藝術講座和討論會,並邀請陶藝界的名家到工作室從事陶藝專題講座。許多文藝愛好者都在其熱忱感召與向主講人的專業學習的心境下,踴躍前來聽講。會場中大家專心向學的精神甚是感人,相信假以時日,將匯聚成一股學習藝術的風潮,並將汐止的藝文活動帶向更寬廣的大道。(作者為秀峰中學退休教師,現為汐止社區大學講師)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鄭維棕      照片來源 / 余勝村、王春長、徐兆平

在北部享有盛名的金山柴窯,82日在一場大火中燒毀了。金山柴窯的主人王春長花了十八年建立的心血,瞬間化為灰燼,令人扼腕。

王春長余勝村  

王春長(右)與余勝村

金山柴窯位於萬里的金山薰衣草溫泉會館旁小路,坐落在非常樸素的鄉野間。整個空間由簡單的木材建造,與田野與大地連成一片,是金山非常重要的一塊藝術基地。

王春長本身是基隆攤販之子,長期在核電廠工作,因緣際會向陶藝家陳慶良學習陶藝之製作,從此後,王春長與陶藝創作結下不解之緣。也因為這樣,他在台電工作之餘,就不斷地找建陶基地,好不容易找到這塊處女地,建了金山柴窯,成為藝文界眾所周知的燒陶聖地。

王春長2015-08-11  

王春長帶著笑容,在灰燼中樂觀的重新整理金山柴窯

王春長跟汐止的藝術家淵源流長,二十多年前,汐止在藝文夥伴高燈立老師的推促下,成立了汐止文化藝術學會,當時,我除了擔任創會的會員外,也被選任擔任理監事,並與大伙們長期在汐止一起推動文化藝術。而王春長也常常到汐止來參加活動。兩邊的交流至今從來沒有斷過。即使今日,汐止過去一起推動藝文的夥伴余勝村老師(在汐止火車站旁的住處成立台灣陶),甚至這幾年也搬到金山長住,並常和王春長一起。汐止金山的藝術交流,因為這些藝術家的連結,使兩個鄉鎮市的藝術文化推廣結合非常緊密。

王春長2015-08-26-4  

還在焚燒的金山柴窯,讓人看了心痛呀!

柴窯除了王春長的金山柴窯外,汐止陶藝家徐兆平也在汐平路上有一處遊汐園的自建柴窯

徐兆平5

汐止陶藝家徐兆平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楊雅穎  攝/鄭維棕


 雖然是蛇年,但是一看到畫裡那隻大老虎站起身來,抱著金元寶跟你恭喜拜年的樣子,相信,任誰都會莞爾一笑的。這是余進長的畫,就掛在他自己的畫室裡。再湊進一看,畫裡的老虎和一草一木,沒半點地方含糊,精描細繪、栩栩如生,要說畫裡的老虎就快跳到眼前了,也不為過。

余進長  

余進長(1993年,左二)和他的部分畫作(鄭維棕/攝) 


 素人畫家余進長是汐止人,今年六十七歲,全心在繪畫創作的時間已經長達十五年,一九九三年作品首次在台北縣立文化中心舉辦個展「童年往事」,次年再次受邀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參加「台灣素樸藝術節」聯展。也曾與周秋英薇、李清雲、陳正端等素樸藝術家親赴巴黎參展作品。不論質量,余進長的畫作已經相當受到肯定了。
 從來沒受過任何專業美術訓練的余進長,他的藝術創作,究竟是怎麼開始的?「那時候在阿拉伯,每天工作十個小時,我做的是輸配電工程。到了晚上,下班回寢室,也不想出去,但是光坐在那裡和同事你看我、我看你的,也很無聊,我就乾脆找塊小木板,坐在床上,畫起東西來了」余進長說,自己就是從那個時候畫出「趣味」來的。沙漠裡的駱駝、回教建築、頂上盤頭巾的阿拉伯人,一張張曾經在小木板上勾勒出來的素描圖景,不單為余進長在當時排遣掉異國生活的寂寞和單調,阿拉伯的一景一物,更成了余進長回到台灣的創作來源,「你看看,這幅畫」,就看余進長指的一張畫裡,四個阿拉伯裝扮的男人席地而坐,眼前宴席滿滿,身後是迴廊長柱,「這個人是我,我畫自己和國王在喝酒」余進長邊笑邊說,「真的啊?你和國王一起吃飯?」這一問,他笑得更開心了,「沒有啦,是我自己畫好玩的」,「趣味」激發了余進長創作的意念,而創作帶來的「趣味」也讓畫家的一輩子不老的童心,到了六十七歲,還是隨時可以有玩興。

余進長 楊雅穎攝

專心作畫的余進長  楊雅穎/攝

 儘管創作的過程是辛苦的,余進長一點也不以為苦,在自己釘製的桌面上,他可以從早畫到深夜,仔仔細細用白圭筆,一點一滴畫出他記憶裡的世界。桌面上一幅攤開的草圖,一個頭戴斗笠、赤腳擔肩擔的農夫,我看幾乎已經呼之欲出了,「這還沒好呢,顏色要一層一層上,才慢慢上的去」余進長邊說著邊拿起白圭筆沾上點顏料,再輕輕到紙上一筆一筆把顏色畫上去。費工之外,也挺費眼力的,余進長作畫是需要「放大鏡」的,「這樣才看的清楚啊」,從他的回答,不難知道,他每一幅畫裡的生動,其實是灌注了多少心血在內。 從阿拉伯的記憶,余進長後來的創作主題,漸漸走向早期台灣的鄉村景致,「後來繪畫這些鄉土的景物,主要是因為我媽媽,她說『你畫的這些阿拉伯,我看不懂,畫個鄉土一點的』」母親的一句話,讓余進長重新回到自己過去的年代,回去找尋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記憶圖景。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因此建議年齡和余進長同輩的,和他一起在汐止長大的的阿公阿婆,不妨好好去欣賞余進長的畫,說不定小時候戲耍的角落,就在余進長的畫裡,再次讓你瞥見了。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文 / 鄭維棕

徐琬婷的蘇厝畫作

【逐漸消失的古厝】汐止火車站前的蘇厝

二十多年來,我在自己的家鄉,寫自己故鄉的故事。從水的故事,到山間的美景,再到聚落人群的文化點滴,我希望透過對於自己腳下生長土地的撩撥,建構故鄉點點滴滴逐漸消逝的人情景播,一筆一筆的書寫下來,再透過一張張過往與現代的照片,在斑剝與豔麗的色彩中,把在時間洪流無情摧毀的土地上,寫下一點後代可以追索與記憶線索。

如今,二十多年的歲月已過,翩翩年少已經成為髮鬢稍白的壯年。人生匆匆,稍縱即逝,在文化的巨流中,記下的人情景播,宛如海沙般的稀微。浩浩長河,如同蜉蟻,泰戈爾《飄鳥集》所謂的「記得在我童年的一天 ………」訴說著他在水溝裡漂浮著紙船的快樂,記述著他來自於對土地親密的快樂,來自於簡單,來自於簡樸的樂趣。在記錄文化點滴的種種過程與困難中,每當我回味過往的歲月,我深切體會到泰戈爾這個快樂理由,卻是我們人生至理與大道。紙船雖然簡單,沒有高貴的價值,但「記得我在童年的一天………」對我們人生來說,竟然是如此的愉悅。

也因為從土地出發,從地方文化著手,讓我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地方大小事,也更深入社區,成為許多人的朋友。也因為長期書寫地方史,讓自己有機會常常成為別人諮詢的對象,也因為這個原因,從地方到外地,許多人透過我所建構的汐止地方知識庫,常常主動找到我,讓我更有機會參與各種社區的營造,建構一條一條豐沛的人脈,反過頭來,這些又成為書寫地方史的重要泉源。

事實上,書寫地方文化,是一件苦差事,在地方寡窳的資源中,孜孜矻矻努力耕耘,回饋的資源非常寡少,這個領域也幾乎沒有經濟利益可言,有的只是繁瑣與困難。然而,地方史為地方保留先祖留下的創業痕跡,為地方發展尋找創意的依據,在教育下一代和保留文字記錄、地景生態等提供重要的貢獻,這個工作的繁瑣與困難,在於需要常常面對公共議題和私人產權的問題,許多困難幾乎是沒有公權力介入很難解決。也因為這個緣故,從事地方文化的苦勞工作,已經不是僅需要練就文字功力和毅力而已,更要鍛鍊一身功夫。

這個過程,也讓我見識到其實人生得失很難計算,不能片面用利益的角度衡量,今天的得或許就是明天的失,今天的失,或許就是明天的得。練就一身功夫,不就是對自己一生的得?何況對一個帶有信仰使命的人,做社區的朋友,為地方貢獻心力,為後代留點文化記錄,不就是本分應該做的工作?

擔任汐止社大講師的琬婷,關心地方,喜歡和天真的孩子一起。她用她的畫畫專長,一筆一筆勾勒出過往「汐止的故事」,從火燒四十多小時的台灣破天荒的東方大樓大火,過往慘烈的汐止淹水故事,再到一連串的汐止「消失的古厝」,都喚起我們對汐止點滴的回憶,有歡欣的,有悲烈的。這些點滴的「汐止的故事」,都值得我們的回味。我們需要更多的汐止在地人,用文字記錄汐止,或者像琬婷一樣用畫筆畫出汐止,這些點點滴滴的紀錄,都會勾起我們「記得在我童年的一天………」的歡愉,會讓我們更珍愛自己的土地,更珍惜我們自己在地的文化!(作者為美學與  地方文史工作者)

 

文章標籤

Daniel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